2012年兴宁一中高三语文测试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饯别/客栈 晦涩/草莓 解开/解数
B.游泳/踊跃 蒸馏/溜冰 间或/间架
C.允许/损失 蔚蓝/欣慰 数落/频数
D.呼喊/感激 卫戍/戌时 主角/角色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黄继光烈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自然奋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面对死亡,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面对战友,他奋不顾身,忘乎所以。听了这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我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努力锻炼身体,将来为国出力。
A顽固 B自然 C忘乎所以 D耳熟能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即消除体制障碍、推进配套机构改革、加强物质载体建设。
B.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比赛结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运动员林丹获得了此项比赛的冠军。
C.为了办好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地专业人士组织赛事,参与筹划,实际上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的理念。
D.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2006年年底离职,因为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日内瓦定居并安度晚年,所以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愿望。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它们不提供任何新知识,也不能锻炼人们的思维。
②而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
③如今的信息爆炸,90%可以视为“废话”和“空谈”。
④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自由吗?
⑤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博客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
A.⑤②④③① B.⑤③①④② C.④②①③⑤ D.③①⑤②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登燕子矶记
王士祺
金陵古都会,名山大川在封内者以数十,而燕子矶以拳石①得名。
矶在观音门东北,三面临江,峭壁巉岩,石笋林立。观音山蜿蜒数十里,东与长江相属,至此忽突起一峰,单椒②秀泽,旁无附丽,傲睨诸山,偃蹇不相下。大江从西来,吴头楚尾,波涛浩渺中砥柱怒流。西则大孤、小孤,东则润州之金、焦,而矶据金陵上游,故得名尤著。
矶上有祠祀汉寿亭侯迤西有亭壁上石刻天空海阔四大字奇矫怪伟为前大司马元明湛公书公曾为南国子监祭酒又历官南吏礼兵三部尚书。“公崛起岭南,从白沙闻学觉之宗③,与阳明上下其说,天下称甘泉先生。祠南,亭三楹,壁间题字丛杂不可读。独椒山先生四绝句与文寿承书《关祠颂》同镌一石。其一云:“皪皪④清光上下通,风雷只在半天中。太虚云外依然静,谁道阴晴便不同。”读此,知先生定力匪朝夕矣。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旷览千里,江山、云物、楼堞、烟火、风帆、沙鸟,历历献奇,争媚于眉睫之前。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山以隋炀得名。东眺京江,西溯建业,自吴大帝以迄梁、陈,凭吊兴亡,不能一瞬。咏刘梦得“潮打空城”之语,惘然久之。
时落日横江,乌桕十余株,丹黄相错,北风飒然,万叶交坠,与晚潮相响答,凄栗惨骨,殆不可留。题两诗亭上而归。时康熙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也。
【注】①拳石:意谓燕子矶和大山相比,仅像拳头大的一块石头。②椒:山顶。③白沙:指陈献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明代理学家。居广东新会白沙里,人称“白沙先生”。学觉之宗:白沙的学说。④皪皪(lì):鲜明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山大川在封内者以数十 封:封闭
B.东与长江相属 属:连接
C.知先生定力匪朝夕矣 匪:匪徒
D.拾级登绝顶 拾:拾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西则大孤、小孤 东则润州之金、焦
B.东与长江相属 与阳明上下其说
C.浦口之晋王山也 惘然久之
D.折而东 题两诗亭上而归
7.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描写燕子矶胜景的一组是( )
①观音山蜿蜒数十里,东与长江相属 ②单椒秀泽,旁无附丽,傲睨诸山
③北风飒然,万叶交坠 ④壁间题字丛杂不可读
⑤历历献奇,争媚于眉睫之前 ⑥峭壁巉岩,石笋林立
A.②⑤⑥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即南京,境内有几十座名山大川,而燕子矶与大山相比虽只似“拳石”却能够成为一处胜景,可见小风景更容易出名。
B.文章第二段介绍了燕子矶尤其著名的原因:它的西面是润州的金山和焦山,东面是鄱阳湖中的大孤山和小孤山,而它处于金陵上游。
C.作者把景物拟人化,如“峭壁巉岩”“石笋林立”“傲睨诸山”“献奇”“争媚”等,赋予景物人的性格,既生动形象 ,又显得亲切有味。
D.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笔墨,再现了燕子矶的形势和胜景,同时将写景与吊古相结合,使文章有了深度。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矶 上 有 祠 祀 汉 寿 亭 侯 迤 西 有 亭 壁 上 石 刻 天 空 海 阔 四 大 字 奇 矫 怪 伟 为 前 大 司 马 元 明 湛 公 书 公 曾 为 南 国 子 监 祭 酒又 历 官 南 吏 礼 兵 三 部 尚 书。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祠南,亭三楹,壁间题字丛杂不可读。(3分)
②与晚潮相响答,凄栗惨骨,殆不可留。(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3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子曰:“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论语》十则)
② ,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
③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
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
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
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
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
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
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
14.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4分)
15.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6.“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5分)
17.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8.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15分)
珍惜湖泊的生命
陶世龙
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
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
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
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处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19.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20.导致湖泊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21.文章结尾使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 ,于是⑤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晨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⑥ 。
23.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6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 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
兴宁一中高三语文2012年10月15日测试参考答案
1.A(A.饯jiàn/栈zhàn,晦huì/莓méi,解开jiě/解数xiè;B.泳、踊yǒnɡ,馏liú/溜liū,间或jiàn/间架jiān;C.允yǔn/损sǔn,蔚、慰wèi,数落shǔ/频数shuò;D.喊hǎn/感ɡǎn,戍shù/戌xū,主角、角色jué)
2.D(“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固执。多用于贬义。这里宜用“顽强”。“自然”,天然,非人为,这里宜用“突然”。“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周围一切。贬义。“耳熟能详”,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多用于故事、歌曲、作品等,不用于人)
3. A(B.语意重复,“共识”改为“认同”;C.成分残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理念”后补“的途径”;D.不合逻辑,强加因果,应删除“因为,所以”)
4.D(③为观点,①以“因为”连接③,⑤②④以“日月”“自由”连在一起)
5. B (A.封:疆域;C.匪:不是;D.拾:沿着)
语境 A.名山大川在封内者 以数十, 而燕子矶以 拳 石 得名。
翻译 在疆域之内的名山大川可用几十来计算,燕子矶却因为一块拳头大的石头而闻名。
语境 C.读 此, 知 先生 定 力匪 朝 夕 矣
翻译 读了这首诗,就能知道杨先生的禅定之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
语境 D.折而东, 拾 级 登 绝顶, 一 亭 翼 然,
翻译 转向东去,沿着台阶登上最高顶。一座亭子像鸟的翅膀展开一样,
6. C(A.均为副词,用于加强判断,“是”或“就是”;B.均为介词,“跟”;C.结构助词,“的”/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D.均为连词,表顺承,可不译或译为“就”)
7. A(①写的是观音山;③非胜景,是凄凉之景 ;④说的是亭壁上的字无法认读)
8.D
A选项 A.而燕子矶与大山相比虽只似“拳石”却能够成为一处胜景,可见小风景更容易出名。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可见小风景更容易出名”在文中无根据。
原文 金陵古都会,名山大川在封内者以数十,而燕子矶以拳石得名。
B选项 B.它的西面是润州的金山和焦山,东面是鄱阳湖中的大孤山和小孤山,而它处于金陵上游。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二段尾。原文应该是“它的西面是鄱阳湖中的大孤山和小孤山,东面是润州的金山和焦山”,张冠李戴。
原文 西则大孤、小孤,东则润州之金、焦,而矶据金陵上游,
C选项 C.作者把景物拟人化,如“峭壁巉岩”“石笋林立”“傲睨诸山”“献奇”“争媚”等,赋予景物人的性格, 解说:对应文段在第二段开头和第四段,“峭壁巉岩,石笋林立”是描写“石壁陡峭,岩石险峻,石柱林立” ,并没有使用拟人手法,当然也没有赋予景物人的性格。
原文 矶在观音门东北,三面临江,峭壁巉岩,石笋林立
9.⑴断句 :矶上有祠/祀汉寿亭侯/迤西有亭/壁上石刻/天空海阔/四大字/奇矫怪伟/为前大司马元明湛公书/公曾为南国子监祭酒/又历官南吏/礼/兵三部尚书。(共4分,每错、漏 3 个扣 1 分 )
(2)翻译: ①采分点,楹:间;丛杂:丛芜杂乱;读:认读,各1分。
祠南, 亭三 楹,壁间题 字丛 杂 不可读。
(关羽)祠南,有三间亭, 壁上题的字丛芜杂乱无法认读。
②采分点,省略主语(这些声音);答:应答,应和;殆:大概,各1分。
与晚潮 相响 答, 凄 栗 惨 骨, 殆 不可 留。
(这些声音)跟晚潮的响声相互应答,悲凄、战栗、凉风侵骨, 大概不能在此久留。
【参考译文】
金陵(南京)自古就是都城,在疆域之内的名山大川可用几十来计算,燕子矶却因为(它与大山相比)仅像一块拳头而闻名。
燕子矶在观音门东北,三面对着大江,石壁陡峭,岩石险峻,石柱林立。观音山曲折绵延几十里,东面跟长江相连接,到这里忽然突起了一座山峰,孤单的山峰秀丽润泽,旁边没有附着的山,傲视群山,高耸不甘居下。长江从西面滚滚而来,而(燕子矶位于)吴的上游和越的下游(位于金陵),处在浩渺汹涌的波涛中,就像砥柱屹立在激流中。西面是鄱阳湖中的大孤山和小孤山,东面是润州的金山和焦山,而燕子矶位于金陵的上游,因此它得到的名声更加显著。
矶岩上有祠,是祭祀汉寿亭侯关羽的。向西去有个亭子,亭壁的石头上刻着“天空海阔”四个大字,(这几个字)极其矫健又极其粗壮,是明朝大司马湛元明(湛若水,字元明)书写的。湛公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又历任南京吏部、礼部、兵部三部尚书。湛公在岭南发迹,跟从白沙县的陈献章学到了白沙的学说,跟王阳明的学说争高低,天下人称他甘泉先生。(关羽)祠南,有亭三间,壁上题的字丛芜杂乱无法认读。只有椒山先生(杨继盛)的四首绝句和文寿承(文彭,字寿承)写的《关祠颂》刻在同一块石头上,其中一首是:“皪皪清光上下通,风雷只在半天中。太虚云外依然静,谁道阴晴便不同。”读了这首诗,就能知道杨先生的禅定之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
转向东去,沿着台阶登上最高顶。一座亭子像鸟的翅膀展开了一样,(站在亭上)广阔远眺千里。长江、远山、白云、人物,城墙、烟火,风帆、沙鸟,一一在眼前表演它的奇异,争比它的妩媚。西北方的烟雾迷茫之中,一座高塔挺然而出,俯瞰江边,那里是浦口的晋王山。山因隋炀帝而得名。向东眺望京江(也叫扬子江),它向西上溯南京,从东吴孙权大帝开国直到南朝梁、陈,凭吊六朝兴亡,不过在一瞬间。(我)吟诵刘梦得(刘禹锡)“潮打空城”的诗句,怅然失意了很长时间。
当时,落日的余辉横洒在江面,(映着)江边十多棵乌桕树,红色和黄色相错杂。北风飒飒地刮着,树叶纷纷下落,(这些声音)跟晚潮的响声互相应答,悲凄、战栗,凉风侵骨,大概不能在此久留。在亭壁上题了两首诗就回来了。时值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二十一日。
10.(1)①诗歌描写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②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③这些动作与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的情怀。(各1分)
(2)①“软”是“温暖、柔和”之意,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②“涌”是“涌出、涌现” 之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各2分)
11.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12.B、E
B选项 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一段2、3行。“因此”错,原文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原文 ……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E选项 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四段第1、2行。“离开庙堂政治之后”错,先秦道家是一个学派,本来就没有进入庙堂政治。
原文 ……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
13.D
D选项 C.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九段第3、4行。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说成了充分条件,绝对化错误。
原文 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或许方可免于沦亡。
14.①“道家”和“道教”不是同一个概念;②画线句先说墨家有自己的组织,在这一点上,墨家和道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道家是没有组织的;③接着说在“这方面”墨家和道教“相类”,也就是说,道教也有组织。(第一点“表态”1分,第二点和第三点“句子含意及分析”共3分,能答出“道家没有组织,道教有组织”的意思即可。本题是意义题,要求我们理解词语在句子或语段中的含意,需先对句子含意进行解释)
15.①处于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③缺乏把苦难化为幸福的信仰;④朝廷对墨家有极大的戒心。(每点1分,共4分。此题一般要着眼“全篇”作答,从多个段落或首尾段来整合。答案主要从第四、七、九、十段中筛选整合,有“就外因看”“重要原因”“总而言之”“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等提示,注意观点性、结论性句子)
16.“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英雄。表现了理想世界(儿童世界)与现实生活(成人世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17.“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故事,揭示主旨(或:情感态度揭示作品主题)。
18.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
可悲:是对现实的妥协。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象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
可喜: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
19.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作者把湖泊比喻成眼睛,又博喻成露珠、美玉和珍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泊的美丽,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启发读者珍惜保护湖泊。(首先回答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本回答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20.①自然原因:泥沙堆积;植物生长;河流改道;气候变迁使“收支”失衡,盐类沉积。②人为原因:过度采水;盲目围垦;倾倒垃圾、废水;淡水养殖。(根据题目要求,从两方面作答。从文本中第3、4自然段中可以筛选出自然原因,在倒数第3自然段中可以筛选出人为原因)
21.①启发人们反省思考,对人类有警示作用;引起人们探索保护湖泊的方法。②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热爱自然的情怀、对自然受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呼吁社会来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一方面要答出使用疑问句在内容上的启示、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要答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忧患意识以及科学精神)
22.【答案示例】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窗子也很重要//窗子必不可少);④景色都不(尽)相同;⑤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⑥丰富的审美感受。(提示: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注意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各1分)
23.【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24.【写作导引】材料中的珍珠和麦粒是有象征意义的。珍珠是个宝物,光彩夺目,用来装饰和打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虚的,是一种附着物,可指生活中的荣誉、地位;麦粒是实的,是对人切实有益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从公鸡的行为中悟出:要抛弃虚荣,拒绝诱惑,不要在追寻的过程中迷失方向;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批评公鸡的角度立意:公鸡不懂珍珠是宝物,可以换取很多的麦粒——要提升自己,学会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