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本章复习提升 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本章复习提升 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30 16:1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本章复习提升
1. 读下面“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图中各处气温变化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a 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B.b 层:臭氧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
C.c 层①处:二氧化碳较少,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较少
D.c 层②处:氧原子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
(2).下列关于图中 a 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小,有利于飞机航行和无线电短波通信
B.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大,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以平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下而上降低
D.以对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上而下降低
(3).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层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
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
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 如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该山间河谷此时段多雨。下列四幅图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A. ( http: / / www.21cnjy.com / )
B. ( http: / / www.21cnjy.com / )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
D.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该山间河谷冬季多雾,原因是( )
①位于河谷地区,水汽较多
②位于河谷中,风力较弱
③位于河谷中,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④夜晚降温幅度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目前来看,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导致“地球变暗”的大气热力作用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 3500 米高空水平气压(单位:hPa)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近地面 P 处的风向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两处对应近地面气温状况是 M 处 N 处
B.M、N 两处对应近地面气压状况是 M 处
C.M、N 两处对应近地面天气状况是 M 处为阴雨天气,N 处为晴朗天气
D.M、N 两处对应近地面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 N 处
答案
第一部分
1 (1) B
【解析】
a 层为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烈吸收的热量包括两部分: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其中主要的热量来自地面长波辐射。b 层为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大于 0.175 微米的紫外线。c 层为高层大气,①处降温是因为该层无臭氧,不能吸收紫外线;②处升温是因为氧原子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 0.175 微米的紫外线。综上分析,B 选项正确。
易错点拨
要想弄清楚地球各大气层气温变化的原因,必须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各大气层的热量来源,否则容易判断错误。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二氧化碳和水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平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故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升高;高层大气上层的热量主要来自氧原大量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故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升高。
(2) B
【解析】
a 层是对流层,气温自下而上逐渐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且变化较大,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天气复杂多变,不利于飞机航行;对流层没有电离层,与无线电短波通信无关。故 B 项正确。21教育网
(3) C
【解析】
通过上面第 1 题的分析得知,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2 (1) C
【解析】
夜晩山顶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而山间谷地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水汽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阴雨天气,故 C 选项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2) B
【解析】
形成雾的条件有:水汽多、气温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风力较小。河谷中水汽多,且空气流动性差,风力较小,再加上夜晚山坡的冷空气下沉,导致河谷夜晚的降温幅度较大,大量的水汽遇冷凝结而形成雾。B 选项正确。2·1·c·n·j·y
3 (1) D
【解析】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关系密切。二氧化碳能够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进而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图中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④。21cnjy.com
(2) B
【解析】
“地球变暗”指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辐射减少,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故导致“地球变暗”的大气热力作用主要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即图中的②。21·cn·jy·com
4 (1) B
【解析】
图中显示,在 3500 米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 M 处为低压,N 处为高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故 M 处对应的近地面为高压,N 处对应的近地面为低压。所以,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指向东的,又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故 P 处的风向可能是西北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D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M、N 两处对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地面分别为高压和低压,压高的地方气温较低,气压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故 A、B 选项错误。M 处近地面为高压,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N 处近地面为低压,气流上升,多为阴雨天气,C 选项错误。由于该地区位于平原地区,有城市分布的地区在城区容易形成热岛效应,故气温较高,N 处对应的近地面为低压,说明气温较高,故可能有城市分布,D 选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