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测验(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测验(岳麓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0 22: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1年广东韶关模拟)电视连续剧《天仙配》有这样的情节:唐朝张百忍因孝道而升天成为玉皇大帝,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是恒定的,七仙女亦然,永葆青春。假设此情景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
A.相对论
B.量子理论
C.转基因理论
D.进化论
2.2010年7月5日,欧洲航天局的宇宙探测卫星“普朗克”,绘出了首幅宇宙全景,下列有关物理学家普朗克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他是德国科学家
B.他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
C.他的理论认为辐射是由量子来实现的
D.他的研究使人类对宏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3.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4.一般认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人类对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认识深度和利用效率,却不是同步的,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  )
A.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的利用——相对论
B.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
C.原子能的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
D.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的利用——互联网
5.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太空出舱,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
A.第一枚自行设计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6.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是因为(  )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7.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展高科技是新中国建立后巩固国防的需要
B.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8.1959年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盛况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B.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9.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此后2 000多年却是“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繁荣又经历了1956年的昙花一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10.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11.海闻,男,浙江杭州人,1952年8月出生,1969年在黑龙江虎林县红卫公社下乡, 1982年成为北京大学经济系学生,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91年成为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开始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该教授的履历反映了(  )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12.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纪念这一成果诞生100周年,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19世纪以来物理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12分)
科学家 创立的科学理论
牛顿
爱因斯坦
量子假说
材料二
 
(2)新中国成立后,物理学理论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国防和空间科技的发展。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哪两大科技成就?(8分)
材料三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3)就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14.(26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如 “同文馆”等,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的创办者是谁?从课程内容中能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6分)
(3)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8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单元质量评估(十八)
1.A 解析: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空间、质量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2.D 解析:量子理论是关于微观世界的科学认识,D项说法错误。
3.B 解析:据题干中出现的一些信息:“个人电脑”、“60%的美国人上网”、“YOU(你,指所有网民)”等可以分析信息时代到来并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影响。
4.D 解析:经典力学、相对论是对物质的认识,原子能是对能量的认识,互联网是对信息科学的认识。
5.C 解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6.C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国际”和“世界”等字眼,要求回答的是杂交水稻对世界的影响。
7.D 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虽然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但在科技方面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还不能说已经成为了科技强国。
8.C 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直接得益于”。
9.B 解析: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政策所决定的,B项说法明显有误。
10.C 解析:1980年,社会生活各领域逐渐复苏。材料中的投票结果反映了人民对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11.B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文革”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重大破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A项说法有误;成为学者主要是其个人的努力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发展,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D项错误。
12.C 解析: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3.(1)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光的量子理论;普朗克——量子假说。(12分)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8分)
(3)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显露出其某些负面效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6分)
14.(1)内容:儒家学说(“四书”、“五经”)。(2分)特点: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2分)
(2)洋务派。(2分)作用: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4分)
(3)特点: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4分)评价: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4分)
(4)趋势:新兴边缘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4分)影响:科技高度发展,如航天事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中国科技在一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