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9: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达标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下(R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省(xǐnɡ) 两颊(xiá) 挑衅(xìn)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ǎo) 脑畔(pàn)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ɡ)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怅惘(ch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A.晦暗  躁热  照例  汪洋恣肆
B.凫水  纠葛  欺侮  耐人寻味
C.骤雨  涌跃  明晰  人情世故
D.束缚  悠扬  缭原  垂珠联珑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侗戏,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的戏曲剧种。
B.学菜谱太难了,我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法炮制了一个菜——铁板鲈鱼。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
D.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心驰神往,祖国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叹为观止。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练习。(6分)
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是幸福。“劳”字的繁体字(勞)上面是两个“火”字,下面是一个“冖”和一个“力”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火光下也在卖力干活儿,非常辛劳;“动”字的繁体字“動”左边是“重”字,右边是“力”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使用体力,负重劳作。所以“劳”和“动”两个字合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让自己和别人丰衣足食,感受生活的幸福快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也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关于每个独立的人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写在下面。(3分)
(2)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3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B.社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民间往往有敲社鼓、观社戏等诸多习俗,鲁迅在《社戏》一文中就描写了观社戏的场景。
C.《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形式自由灵活,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6.名句默写。(8分)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4)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5)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仰、俯两种视角描绘了秀美山川的景物。
(6)《游山西村》中描绘了乡村明媚、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12分)
(1)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8分)
①往日牛郎常拭泪 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 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 B.清明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 下联:________________
C.七夕节 D.冬至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 下联: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4分)
二、阅读探究(22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9.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16分)
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①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铜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迸,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
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基台将新房高高地托上去,整个村子都被高高地托上去。人们在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了。黄河沿岸十几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大水给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⑧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迸裂,惊心动魄。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⑨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镲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喜不起作用。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好啊……”
@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黄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将恒久地传递下去。
#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苇花泛着白光,前浪后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飞过,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鹤、黑嘴鸥。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黄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随着鼓、镲,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有删改)
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作者认为黄河口的“威风锣鼓这般动情”的原因。(3分)
11.第④—$段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12.请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3.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在写作手法上的某个相似之处。(5分)
三、写作(40分)
14.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也许很少外出,但你一定接触过不少感兴趣的东西,如游学、做实验、参加比赛……总之,你曾经体验过,实践过,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请你以《体验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以上。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C A项“颊”应读jiá;B项“塞”是多音字,此处应读sè;D项“蓦”应读mò。
2.B A项“躁”应为“燥”;C项“涌”应为“踊”;D项“缭”应为“燎”。
3.B “如法炮制”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句中的菜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成的,没有照现成的方法做,“如法炮制”用在此处不恰当。
4.(1)示例:就是一个人不停地辛苦劳作
(2)将“关于”改为“对于”。
5.A “国庆节”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6.(1)心远地自偏 (2)山山唯落晖
(3)东风不与周郎便
(4)塞上燕脂凝夜紫
(5)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7.(1)A.④ B.③ C.① D.②
(2)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但在继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目排斥洋节。
二、(一)8.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地点和朋友将去往的地点,作者远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一般送别诗给人的悲戚之感,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10.几代滩区人曾把时间、精力和财力用在黄河防汛、应对决堤险情上,深受其苦;如今利津彻底整治,黄河成为黄河口人的福利,人们用威风锣鼓来抒发心中的欢乐豪情,这是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
11.①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②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③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
1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他们的动作的豪放有力;运用排比、夸张的修辞,写出了表演的气势磅礴,表现了黄河口人因黄河得到治理、家乡得到发展而内心欢快。
13.示例:借景抒情,《安塞腰鼓》借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本文借威风锣鼓的场面描写,表达了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
三、14.思路: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关于“体验”我们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体验正能量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如:爱、幸福等;另一种是体验让人感到痛苦的东西,如:恨、失败等。例如,“体验成功”可写笨鸟先飞,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悬念,一波三折;“体验失败”可写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打好基础,从而突出基础的重要性。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