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屈 原 列 传
司 马 迁
学习目标
1.梳理文中重要实虚词,注意特殊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2.理解文本所呈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4.体会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属草稿( ) 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濯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皭然泥而不滓( )
既绌( ) 商於( ) 既咎( ) 眷顾( ) 被发( ) 渔父( ) 哺育( ) 啜泣( ) 罹难( )
zhǔ
kù
mǐ
zhuó nào
tuì
gòu
huì
jiào nì zǐ
chù
wū
jiù
juàn
pī
fǔ
bǔ
chuò
lí nàn
dá
课前检查1
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__________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内惑于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被动句,“见”“被”表被动
被动句,“于”表被动
被动句,“为”表被动
被动句,“见”表被动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于”;状语后置句
课前检查2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简介屈原的生平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简介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楚 辞
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楚辞”有三种含义:①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骚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②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③指书名。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明确
1.叙述屈原生平的段落有第一段、第二段,第四到七段、第九到十段。
2.五个字概括屈原一生:“任”(1)——“疏”(2)——“绌(黜)”(4)——“迁”(9)——“沉”(10)
梳理文本结构
【思考1】叙事是这篇文章的骨架。请大家找到叙述屈原生平的语段,以时间为序,用五个字概括他的一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重点词义
同姓:同族。
为:担任
志:记。明:明白、通晓。
治乱:治乱的道理。 娴:熟悉 。
入:对内。
出:出外。
遇:对待。
应对:应酬。
任:信任。
研读文本第1段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族。做(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出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第一段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思考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重点词义
列:班列
害:嫉妒
造为:制定
属:写作
夺:强取为己有
与:允许,同意
谗:诋毁
伐:自夸、炫耀
成语:矜功伐能
疏:疏远
研读文本第2段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地位相同,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叙述屈原在与上官大夫的政治斗争中遭谗被疏。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思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第3段 请你断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第3段 请你断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重点词义
疾:恨、痛心 聪:明察 谗谄: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人 。动作名。
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形作名。
离忧:同“罹”,遭遇
穷:处境窘迫
极:疲困
惨怛:内心悲痛
穷:处境窘迫
见:被
盖:大概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3段 请你断句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3段 断句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重点词义
淫:过度,无节制
刺:讥刺
广崇:广大崇高
靡: 无 ,没有
见:同“现“。
约:简约
微:含蓄精深
指:同“旨”,旨趣 类:事物 迩:近 见:表达
蝉蜕:像蝉脱壳那样。名词作状语
皭然:洁白的样子
滓:污浊
虽:即使
译文:《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像《离骚》这样的书,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第三段叙述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思考
思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先交代一下“李陵事件”。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陵带一支五千步兵的军队深人匈奴。行军顺利,汉武帝很喜悦。后来碰上单于(匈奴最高君主,相当汉的皇帝)大军,单于召多于李陵十六倍的骑兵攻陵,李陵一边向南指退,一边反攻,斩杀上万的匈奴兵。但由于孤军深入,没有接济,没有援兵;加上有个叛徒名叫管敢的,把李陵军队情况告诉匈奴,匈奴知道李陵虚实,围攻加急,李陵在距国境百多里处被困投降。汉武帝知道以后,很愤怒。这是西汉时著名的李陵事件(见《汉书》卷五十四《李陵传》)。
李陵行军顺利时,汉的大臣们向汉武帝敬酒庆贺。李陵败降之后,那些原来敬酒庆贺的王公大臣归罪于李陵。汉武帝问司马迁。司马迁据李陵平日的表现,为李陵辩解,说李陵将要在匈奴中为汉立功;而且李陵虽损失了四千多人(五千人出塞,只有四百多人逃回),而斩杀的匈奴兵是汉损失的人数的一倍多,功大于罪。汉武帝以为司马迁替李陵“游说”,欺骗皇帝,加司马迁以腐刑。其实,司马迁和李陵没有私交,并没有欺骗汉武帝而为李陵游说的想法;只是汉武帝问他,他诚实地说了他的意见。司马迁说了诚实话而受刑,是很大的冤屈。因此,在写《屈原歹传》时,为屈原忠君爱国而被楚国奸臣毁谤,被楚王流放,发了很多议论,寄托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屈原列传》说到君主不分辨谁是忠臣、谁是奸邪,这样的君主将会“亡国破家”,十分慷慨激越。
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慷慨激愤,无以言表,但为创作《史记》只好忍辱含垢,苟且偷生。其人生命运与屈原类似,于是将其引为知音。 他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众多贤圣事例,其中也提到屈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以屈原著《离骚》自况《史记》的撰写,因二者皆“意有所郁结”而成。正因为有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赞颂、同情、悲叹之情,与一般传记的客观实录、隐藏观点颇为不同,更像一篇怀人的散文;而且文章夹叙夹议,叙评结合,有些段落议论甚至超过叙事,更像一篇人物评传。
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3层:
1层从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原因)
2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特点)
3层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评价)
思考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重点词义
绌:同“黜”,罢免官职
从:同“纵”合纵
详:同 “佯”,假装
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如:到、往
兴师:出动军队
悉:全部
困:处境艰难
研读文本第4段
译文: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第四段叙述屈原被黜,张仪行骗。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重点词义
甘心:快意
如:往,到……去
用事者:当权的人。设:编造
诡辩:骗人的话 顾反:回来;同“返”
及:赶上
研读文本第5段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第五段叙述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重点词义
毋:不要
欢:友好感情
卒:终于
因:于是
亡:逃跑
走:奔向
内:同纳,接纳
之:往
竟:最终
研读文本第6、7段
译文: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第六段叙述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第七段叙述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重点词义
立:特指做国君
以:任命
咎:归罪
嫉:恨。
眷顾:思念
冀幸:希望
一:彻底、全部 反覆:翻转过来
三致志焉: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卒:终于 以:从
研读文本第8段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重点词义
无:无论
不肖:没有才能
举贤:选拔
佐:辅佐
亡国破家: 使……亡,使……破
属:连,跟着
累世:许多代
分:职分
于:被
亡:丧失
研读文本第8段
译文: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第八段叙述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课文第8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第8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到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这一部分作者的议论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重点词义
短:诋毁。
迁:放逐
译文: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研读文本第9段
第九段叙述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思考:一、 第4—9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二、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研读文本第10段 请你断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研读文本第10段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研读文本第10段
重点词义
被:同“披”
颜色:脸色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枯槁:干枯,形容消瘦。举:全
于:被 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 餔:吃 糟:酒渣 啜:喝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为:句末反问语气词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研读文本第10段
重点词义
新:刚刚,副词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浑浊的样子
者乎:复合语气助词 皓皓:皎洁的样子
温蠖 :尘垢
乃:于是,副词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如何理解屈原和渔父这两次对话的内容?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回答渔父的问题,也是对屈原不合理遭遇的解释,更是屈原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①先细致描绘了久被放逐的屈原潦倒到极点的外表:被发行吟(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文本研读
思考
③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表明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以身殉国已经成为屈原的唯一选择。
屈原与渔父的这两次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文本研读
(2)内容上:本段内容取材于《渔父》,几乎照搬。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的赞美和礼敬,可以说是寓评于叙。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的“志洁行廉”的高贵人格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的赞扬和景仰,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思考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重点词义
之徒:这类,这些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祖:效法
从容:委婉得体。
日:一天天地
为…… 所:表被动
研读文本第11段
译文: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亡。
朗读课文第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
思考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重点词义
志:志趣
适:到……去
吊:悼念死者
同:认为……同等 以:凭借
同:将……同等看待轻:轻视 去就:去,指被贬归野。就,指在朝为官
爽然:茫然
研读文本第12段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明确:作者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思考
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夹议,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
主题思想
结合以前学过的《史记》中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分析本文的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思考
素材运用
素材运用
(一)《屈原列传》可证观点、角度:
1、爱国
2、生与死
3、志洁行廉
4、诗穷而后工(指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5、中国文人的命运
6、外在环境与内在追求等等
(二)运用实例:
(1)个人与社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2) 真性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3) 执著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语言知识强化 · 文言知识梳理
.文化常识
(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4)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5)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成语积累
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兵挫地削:挫:失败,削:削减,分割。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罹”,遭遇
通“返”,返回
通“现”,表现
通“旨”,旨趣
通“浊”,污浊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通“黜”,罢免官职
通“纵”,合纵
通“贽”,见面礼
通“纳”,接纳
通“披”,披散
一词多义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6、神情与苏、黄不属
7、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8、吾属今为之虏也
9、若属皆且为所虏
动词,zhǔ,写作
动词,zhǔ,连接
通“嘱”,嘱托,动词
属于
动词,掌管
动词,类似
名词,类,这些人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后秦欲伐齐
3、口诛笔伐
4、伐薪烧炭南山中
5、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炫耀,自夸
讨伐,进攻
声讨
砍伐
战胜,打败
1、争宠而心害其能
2、邪曲之害公也
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嫉妒
使动用法,使…损害
名词,祸害
1、王怒而疏屈平
2、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4、谏太宗十思疏
5、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疏远
形容词,稀疏
动词,陈述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写
1、博闻强志
2、聊斋志异
3、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寻向所志
5、其志洁,其行廉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8、项脊轩志
记
记
志气
标记
志趣
理想
意愿
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
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
3、初闻涕泪满衣裳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7、无何,宰以卓异闻
8、以勇气闻于诸侯
名词,学识,见闻
动词,听见
动词,听说
使动用法,
使……听到
懂得,明白
名词,声望,声名
动词,闻名
动词,闻名,出名
1、冀幸君之一悟
2、俗之一改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六王毕,四海一
5、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
6、孰能一之
副词,一旦
副词,全部、全都
数词
动词,统一
动词,统一
副词,完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词类活用
名作状
在内,在外
动作名,听觉,听力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形作名,邪恶小人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形作动,阐明
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亡国破家相随属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4、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作状,用厚币
名作状,一天天地
名作动,结为婚姻
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形作动,诋毁
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名作状,在内,在外
名作动,效法,模仿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第二年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返回 ( 楚国 ) 恢复 ( 国家 ) 。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6、遂绝齐
判断句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7、方正之不容也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而自令见放为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3、是以见放
14、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翻译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
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诚信的却被怀疑,忠心的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君王无论愚昧、智慧、贤能,(还是)没有才能,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还是)一件接一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顷襄王生气地放逐了屈原。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那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界事物拘束,而能够跟世俗一道变化。
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
8、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
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