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6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2: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印象东坡
与李白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
与杜甫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一、外貌印象
北宋 李公麟 《扶杖醉坐图》
清代著名学者 翁方纲考证最为接近
身形相貌
身材颀长---苏辙 “颀然仲与叔”
1、眉疏目朗---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
2、颧骨高耸,两颊清瘦---《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3、胡须不繁---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
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苏轼回“小人樊须也”
“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出自于《论语》中孔子的两句话。“君子多乎哉”是说孔子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孔子认为,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答案是不需要的。“小人樊须也”是他批评学生樊须的话,樊须要向孔子学习种庄稼,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善于抓大事,不应纠缠于具体事务,因此批评樊须是小人。秦观将“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偷换概念,解释为君子都是多胡须的,想和苏轼开个玩笑,而苏轼也不甘示弱,将小人樊须也这句话也偷换概念,解释为小人都是繁须的。这虽然不过是文字游戏,却可以看出,两位大文学家广博的学识于敏捷的才思,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
苏轼这一生不但饱偿诗书而且善交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既有手握重全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农夫,当然苏轼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宋代的许多史料笔记中都记录了苏轼与朋友们的逸闻趣事。
苏轼---三白饭---刘贡父---皛饭---苏轼---毳饭
二、官场印象
苏轼在文人与民间之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把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常常化作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其实这种智慧也是苏轼为官之道的魅力所在,那么苏轼是怎样把这种智慧运用于官场之上的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官场印象。
1、宋人的史料笔记《梁溪漫志》里边曾经说“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纷争辩讼,谈笑而办”。西湖边最好在下点小雨那就更好了,伴着西湖的小雨,看着湖面上浩渺的烟气,手底下不停地判,一会儿就结束了。心情既好,办公效率还很高。在西湖边办公这是他的一个习惯。
2、有一天,有一个偷税漏税的案子来了,当地官员押上一小老头,花白胡子,穿得特寒酸,背一个大包裹。来了以后啊,苏轼一看着包袱上写了一行字,写了什么呢?“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这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苏轼不是原来担任的官就是“翰林学士知制诰”吗?苏轼寄给他的弟弟苏辙的这个大包裹,这就很纳闷儿了,苏轼没有寄过东西啊,再说这个官职名字也不对,他现在这个官职不是已经换了吗?这消息太不灵通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这个穷酸的、花白胡子的小老头是福建人,考科举老考不中,愁死了,这回又到京城要来考试,没钱啊,路费都没有,就是有路费到京城,你考试怎么着也得考上个十来天,这费用从哪来?同乡的人很可怜这老头,觉得一辈子为科举奋斗到今天,总要帮帮他,大家给他凑钱呐,买了两百匹的麻纱,聪明人给他出主意说,你这个麻纱很重要,你拿上这两百匹的麻纱,带到京城把它卖掉,哎,这不就有钱了吗?这办法是挺聪明,再底下一想也挺笨的。为什么呢?你要真是一路打着要卖它的旗号去的话,沿途的关卡抽税就给你抽光了,本来还能卖一千块钱,交税交上八百块,那你还卖个什么劲儿。这怎么办呢?老头儿觉得自己挺聪明,想个绝招,就是刚才那个条子上的事儿,就是说苏轼委托他把这两百匹麻纱,带给他的弟弟苏辙。这我是代人寄托东西的,对不对?我又不是做买卖,那人家看见就不会抽我的税对不对?这办法挺灵的,从福建一路走过来,没人让他交税,大家一看都知道苏学士,是不是?可老头儿呢,聪明得有点过头了,他跑到杭州来,还把这个东西给人家看,那当地的税务官员一看,我们杭州知州早都不是这个“翰林学士知制诰”了,而且他现在就在杭州,从来没听说过让一个人
从福建带东西到京师,去给他弟弟(送)麻纱?马上就带过来给苏轼一讲,苏轼勃然大怒,一拍惊堂木:搞什么搞?这老头才知道眼前这个官员啊,就是苏轼苏东坡。这个很麻烦了,你想,这真的是偷税漏税,而且一直偷着过来的,漏着就过来了。那么苏轼对这样一个既可气又可怜的老读书人怎么处理呢?他没有再拍惊堂木,他把这个包裹上的旧条子撕掉,拿了一个新的纸条子,提起笔来就写“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他这个要写得准确一点,因为他现在的官职已经变了嘛对不对?那你要给人家去带东西,你得有个具体的地址啊,京师那么大,他弟弟在哪儿住呢?住在竹竿巷,而且他弟弟的官职现在也变了,是翰林学士,所以叫苏学士。他把这个写好之后,又贴在了这个包裹上。他告诉这个老读书人,这个人叫吴味道,说老前辈啊,这回你背着这包裹到皇上跟前说都没事儿了。吴味道喜出望外呀,原来以为这辈子到这儿就终结了,怎么着也得坐大牢了,没想到继续背着包裹进了京城。我们可以相像,我们也不用再去猜测他是不是真的把这麻纱给卖了,总而言之,我们知道的一个结果是:他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之后,他还专门到杭州来向苏轼道谢,苏轼非常高兴。这个故事跟法律其实毫无关系,它传达出来的是苏轼的一种为人之道,就好像当年欧阳修宽容他编造典故一样,苏轼也乐于宽容这个可怜的老人,给他一条出路,这就是苏轼的魅力。
3、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边记载的,有一次两个人,一个被告一个原告到衙门里头来,被告是一个做扇子的,原告是一个绸缎商,被告曾经向原告借了大概又价值两万钱的绸缎,用来做什么呢,做扇子。时间到了没有还,这个绸缎商不干了,把他告上法庭,那怎么办呢,一问才知道这做扇子的父亲去世了,贴了一大笔钱;赶上夏天到了老下雨,这个扇子人家用不上,做出来的扇子卖不出去,这怎么办呢?苏轼就想啊,你要真是判他必须限期换钱,那就是逼得他家破人亡。可这绸缎商,他也要过生活啊,你不判他个公正,他自己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苏轼就想了一个绝活,他就给这卖扇子的说,去你们家拿上二十把扇子,我来给你卖扇子,把人家钱还了。这个人听了还有点发蒙,但是知州说了吗,就回到家,抱了二十把扇子,一想这二十把扇子一把就是卖一百块钱,也还不了两万钱啊。苏轼二话没说拿起那个判笔开始在这个扇子上画一些石头啊,画一些枯木,画一些竹子,画一些兰花。不一会儿,二十把扇子变成了二十把非常精美的扇面。行了,你拿到外边去,你去卖,一把至少能卖一千钱。果不其然,这位仁兄拿出去一卖,就不是卖,是外头有人在抢,一会儿就把两万钱就抢回来了。
这个事儿记载在宋代的史料笔记《春渚纪闻》里边,绝非杜撰。我们前面也讲过类似的例子,也就是说苏轼判案当然首先要依据法律,你欠了人家的钱不还当然不行,但是问题在于你要结合实际,你判案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公正是为了能够使原告和被告都能获得尽可能公正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有益的结果,而不是判了以后两个人都两败俱伤,所以这是他判案子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立足民生
法律是为民众服务的,不是要迫害民众的。这说的是苏轼在地方上做官。
三、书画印象
通过苏轼判案,我们看到,他这个地方官具有太明显的文学个性和艺术气质,于那些严行律法的酷吏相比,苏轼似乎有点以情代法,其实苏轼的做法恰恰反映出他深切关怀民生疾苦,为百姓根本利益着想的为官之道。苏轼在扇面上小试笔墨帮助商人还清帐款,这固然是为了解决官司的矛盾,但也充分表明苏轼的书画在当时的崇高声誉。那么苏轼的书画在北宋时期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书画印象。
苏轼--大学问家---大书画家---石头、枯木和竹子---表兄文同,特擅长画竹子---成竹在胸---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的四大书法家他居首---好酒、无量、抑制不住的创作欲望---快点喝,快点醉,快点睡,快点醒,快点写---
武官姚麟---文官韩宗儒---羊腿诱惑---写信得真迹---黄庭坚---一笑了之---被催---“本官今天不杀羊”---知名度
李公麟,当代的大画家---掷骰图---苏轼不但作诗做文章写书法,他是大家,在绘画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理念,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就随便的画几棵竹子,画几块石头,他是观察生活的,他注重绘画方面写生的基本工夫。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苏门四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六学士陈(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北宋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苏黄---蛇---蛤蟆---自由随性、畅所欲言
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都肯定有瑕疵,那你畅所欲言,形成这种宽松的创作氛围,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那是作用很大的,所以我们说,苏门的这些弟子们他们的结合无一例外的是以仰慕苏轼的人格、文格、诗格而汇聚到一起的,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功名利禄而走到苏轼的门下。也正因为如此,虽然苏轼后来的人生历经了波折,历经了坎坷,这些弟子没有一个人反叛他,没有一个人背叛他,也没有一个人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这是什么,这是道德的凝聚力而不是功利的凝聚力。
四、人格印象
苏轼以六十六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四十余年,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那么,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化史上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苏轼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呢?让我们来看看苏轼的人格印象。
苏轼在他所涉猎的每一个单项的领域里边都不是最优秀的,譬如说,从哲学来讲,他跟当时的程朱理学相比显然不能相比,从体系的完备性上来讲,苏轼的哲学体系无法与程朱理学相比。从史学来讲他的成就显然不能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就从诗歌创作上来讲,有一代诗圣杜甫做出的重大的贡献,虽然苏轼本人也是一位诗歌的天才,但论起在诗歌史上的贡献来讲,他也很难与杜甫相媲美。那我们说,苏轼究竟在怎样的一个方向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呢,我们说苏轼的优势在于,他一个人占有了所有当时所可能拥有的文史哲包括艺术的门类,很少有一个人能够像苏轼这样在所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的领域内全面地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我刚才所说的,包括杜甫,包括司马光,他们可能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边是第一名,是最优秀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各个领域里边都表现出了特别卓越和杰出的才华,但这还远远不是苏轼的价值,苏轼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哪儿呢?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的遗产和文化遗产,他所创作的大量的诗文作品是滋养我们,是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第一点。
第二,苏轼以他亲身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标准,人格精神的标准可以用两位圣贤的话来表达:
1、“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苏轼的家庭,苏轼对自己的修养,苏轼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苏轼为官。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大丈夫也”,丈夫之气一何状也---给苏轼的一生做了一个再没有过的经准的评价---在任何的情况下,苏轼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观,坚持着自己对国家和民生无比的关注和关切,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苏轼所提供给我们的人格精神力量的感召力一点都不亚于孔子庄子和孟子,这是第二点。
3、苏轼以他亲身的经历实践以及他的诗文,为我们今后人格的发展树立了一种人格的模式,这是最重要的。在苏轼之前,很多的哲学家,很多的思想家,很多的文学家,都在努力的寻找一条更加适合自己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格的模式的道路,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这样一个模式,这样一个道路未必能够寻找到。到了宋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充分发达的时代,终于使得知识分子有可能在各个方面开始建构自己成熟的人格。而苏轼就是以他自己卓越的天才和学识充当了这个角色。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最为健全、最为圆融,也最为后人仰慕的一种文化人格的模式,所以千百年来我们才如此地喜爱苏轼苏东坡,才如此地敬仰他,同时又觉得他是我们人群当中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把那种超然物外,达观自我,关注民生的精神很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感受豪放词风。
能力目标:把握“景、史、情”结合的写法,
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检查预习
1、给红体字注音:
浪淘 尽 樯橹
早生华 发 还酹 江月
(táo)
(qiáng lǔ)
(huán lèi)
(huā)
2、多音字:
(fà)
(fā)

毛发
出发
纶巾

涤纶
(guān)
(lún)
【现实人生】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并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 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阕
上阕
上阕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那几句写得好?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惊”——写出水势的汹涌;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写出水色的纯白。
“穿”——写出石壁的陡峭;
以上几词,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修辞,描绘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景物特点:雄奇壮观、气势磅礴。
描写作用: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和赤壁大战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起锦绣山河中涌现的千古风流人物。同时,还表现了作者苏轼博大的胸襟。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作者写到的豪杰是谁?描写这个句子的有哪些?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豪杰形象?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1)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2)因被信任而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雄姿英发 风流儒雅
才华横溢 指挥若定
周瑜形象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风流人物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屡遭不幸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功名成就
幸福美满
江山在
周郎不在
东坡在
事业不在
时运不济 壮志难酬
(怀古)
(伤己)
34岁
47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谈一下你的理解。
感奋感伤的色彩
功业无成的感慨
旷达洒脱的情怀
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
提示:与时俱进,就人民于危难,无私奉献,坚强……
课堂小结
明确:1、全词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咏史、抒情 熔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格调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课堂小结
1、本文的写作手法。
2、本文豪放情调的体现。
2、豪放情调:
写景:意象宏伟、磅礴,意境开阔
写人:感情奔放、格调豪迈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苏轼豪放词一二首 。
鉴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③曲折的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怀才不遇。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秋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月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甲)。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
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
宾客。扣舷独啸,(乙)。
A、甲:妙处难与君共说 乙:不知今夕是何夕
B、甲:妙处难与君共说 乙:不知今夕何夕
C、甲:妙处难与君说 乙:不知今夕何夕
D、甲:妙处难与君说 乙:不知今夕是何夕
C
拓展练习
再 见
哪几句描绘赤壁之景?
哪几句叙写历史人物?
哪几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主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