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燕 歌 行 并 序
高适
解 题
燕,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曹丕
盛唐边塞诗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龙城飞将: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无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柳:《折杨柳》曲,暗指离乡之意。
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的。
盛唐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
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
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 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3.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4. 宣泄对战争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批判;
5.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知人论世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生平
析小序·明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所感之事,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1、所“感”唐家声威。
2、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3、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正音诵读
燕国 摐金
征戍 旌旆
逶迤 碣石
塞草腓 玉箸
蓟北 功勋
yān
wēi yí
jié
shù
zhù
chuāng
jīng pèi
jì
féi
xūn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思考: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阅读与探究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解析】
首句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
【句译】: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燕歌行
高
适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燕歌行
高
适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解析】
此句运用对偶,写出将军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句译】:
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
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特别的荣耀。
燕歌行
高
适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旌旆:泛指各种旗帜。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指内蒙古一带的沙漠。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
【句译】:
鸣金击鼓军容威整大军同出榆关,
一路旌旗招展曲折行进在碣石间。
传送羽檄的校尉紧急飞奔于沙海,
敌酋狩猎所举之火已照到我狼山。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燕歌行
高
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解析】
此几句写行军的历程,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
“飞”字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
瀚海狼山 泛指战场
第一部分: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交代了战争的地点,及保家卫国的性质。
看似夸耀,实则讥讽,为下文轻敌埋下伏笔。
写出了出征的场景,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
写出了战争局势的紧迫。
燕歌行
高
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句译】:
敌人入侵山河多萧条穷尽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势侵凌兵器声夹风雨。
将士们血战疆场半数牺牲半生还,
美人们却在将军营帐中又歌又舞!
燕歌行
高
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赏析】
前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有利于胡骑驰突,敌军如暴风骤雨袭。
后句运用鲜明的对比,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伤亡惨重。而主将骄惰轻敌,只顾自己纵情享乐,却完全不顾恤士兵们的流血牺牲。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一方面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一方面是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
燕歌行
高
适
腓(一作衰):指枯萎。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句译】:
时值深秋大漠塞外百草早已凋枯,
孤城落日下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
将军身受朝廷恩宠却常骄纵轻敌,
将士拼尽全力关山尚未破除敌围。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燕歌行
高
适
【赏析】
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我军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
“身当恩遇常轻敌”句,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二部分: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边塞的环境,敌人的威势。
暗示了兵败的原因。
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
正面点明战士们轻敌的原因。(主旨)
比喻
对比
燕歌行
高
适
铁衣:借代,指戍边的将士。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句译】:
征人身穿铁甲远戍边关长久辛苦,
思妇泪如玉箸纷落下相思别离后。
思妇独守城南因思丈夫心欲断肠,
征人驻守蓟北常念家乡空自回首。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燕歌行
高
适
【赏析】
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蓟北征人,徒然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足见战争之残酷,士兵之痛苦。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燕歌行
高
适
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煮饭用的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句译】: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让人怎能度过,
遥远边陲满目苍茫更是荒无人烟。
肃杀冷气从早到晚似是战云密布,
彻夜寒风吹拂不时传来刁斗声声。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燕歌行
高
适
【赏析】
白天杀气成云,夜晚刁斗传寒,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如此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第三部分: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从戍边将士和思妇的角度,写出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
战士思乡,思妇怀人。
描写边境动荡不安、环境恶劣,
加深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边疆战士奋力拼杀、警惕紧张的战斗生活。
比喻
渲染
燕歌行
高
适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句译】:
战中互看白刃乱飞常有流血牺牲,
为国捐躯从来不曾顾及个人功勋。
你可见过拼死沙场战斗有多艰苦,
至今还思念有勇有谋汉之飞将军。
燕歌行
高
适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赏析】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运用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
(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记》
相关链接
第四部分:死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精神。
讽刺当朝将领好大喜功、不体恤战士的行为。
思考: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征战)苦
环境恶劣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了肃杀、凄凉、衰飒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战事惨烈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相思离别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征夫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但是蓟北征人,思家而不得归。
是什么造成这些苦?请找出相关诗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贪图享乐轻敌冒进
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 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3.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4. 宣泄对战争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批判;
5.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因而不像一般的边塞诗那样着重写民族矛盾,而是另辟蹊径,着重写军中矛盾。与此相适应,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加强了艺术表现力。最后怀念李广作结,也是用爱惜士卒、英勇善战的名将作标尺,对比诗中所写将领,给予无情的鞭挞。
全诗主旨
请从将帅、士兵(征人)、思妇中选择一种身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抒情文字,写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课堂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