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4:4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基础过关练
(2021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秋与仲秋时节的故乡田野,    ,气味香浓,让人依恋,舍不得时光流转到万物萧疏的冬日那边去。家乡的高粱帅气,高挑而匀称,高粱穗儿红艳艳的,像燃起万千火把。谷子色泽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吸引蜂与蝶。家乡,( ① )。有一年,突然从叫德都县的地方搬来十几户朝鲜族人,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稻花很美,浅绿色,好看,亦香,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就是这般情景吧 的确,稻田里的蛙声是空寂而悠闲的,然而有内容。是喜悦,还是忧心     。
稻花盛开时,朝鲜族女人爱荡秋千,裙带飘飘,甚是好看。人家爱干净,月明之夜,在河边,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陶醉,神情专注,    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那种气氛,现在想起来,与李白所说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十分相似。
如斯,故乡田野的秋声里,除了虫鸣、鸟鸣、蛙鸣之外,又多了一种内容——( ②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万紫千红 描述 不得而知 使
B.五光十色 描绘 不得而知 连
C.万紫千红 描绘 显而易见 使
D.五光十色 描述 显而易见 连
2.试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2021山东聊城高一上期末)下面是一名学生写的《我家乡的人物》中的一段话,其中有六处表达上的错误,请予以修改。
武训先生行乞而兴义学,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他因家贫而无学可上,生活中吃了没文化的亏。①他认为穷人受压迫的原因,就是由于不识字。于是下定决心,②即使用要饭的办法,都要“修个义学为贫寒”。武训21岁开始行乞集资,他头发脏乱,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③他的足迹走遍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将讨到的较好的衣食卖掉换钱,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以这样的方式,他一生兴办了三所义学。陶行知先生认为武训精神可以用三个“无”和四个“有”来概括。武训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他能兴办三所义学,在于他有四个“有”:有合于大众需要的宏愿,有合于自己能力的办法,有公私分明的廉洁,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④武训的全部心血付诸教育,无一丝己利。⑤他不怕困苦,坚持不懈,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努力,最终得以实现。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尤。
                                                
                                                
                                                
5.在返乡调查的过程中,家乡的许多风物,如一颗挂在秋日枝头的柿子、秋天落光叶子的白杨、村中的老槐树、高大的银杏树、老牛、锄头、镰刀等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参照下面的诗歌,自选一种事物,写一首短小的现代诗歌,以备入编《家乡风物记》诗集。要求:事物必须明确;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必仿照示例句式;不得多于10行。
枫树
真是一个淳朴的山里女子
秋风,一句悄悄的情话
便让她羞红了
整个季节
                                                
                                                
                                                
                                                
                                                
                                                
                                                
                                                
三年模拟练
(2021山东青岛高一上期末选科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村有嘉木
村 姑
在老家和母亲坐着闲话,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传来。母亲说:“木瓜来收垃圾了。”
木瓜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
木瓜不会吆喝,他自有他的办法。他在车把上系一个铜铃,像牛脖子上系的那种,只是稍大一些,车一动,铜铃就清脆地响。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撞,回荡,像阳光一样跳跃,铜铃不时地闪过一缕金色光泽。有时,他会特意摇一摇,那是谁家门前没有放垃圾、主人也没有走出来送垃圾的时候。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鼓、换油的敲梆子,他摇起了铜铃,也摇醒了逝去的时光。
木瓜的板车旧了,木板却是干净的。有人提着垃圾桶出来,跟他打招呼,他总是憨厚地一笑,接过来,高高拎起,手探到板箱里倒,不让烟尘飞起来。
他的清扫也是有职业感的。他一下一下按着笤帚,把垃圾与灰尘压在下面,省得呛人。那些沾在路上的碎屑,他也总是动手扯下来。盛夏有时尘多,他还先洒洒水。在他身后,水泥街道,门前的月季、蜀葵、木槿花和路边的树也在阳光中发着洁净的光彩,乡村美好而恬静。
乡村的街,很难要求时时干净。塑料袋、菜帮子、鸡狗粪、孩子们撕碎的纸......最难扫的当然是瓜子壳、花生壳——偏偏这条街上的闲人从来没有想到要把壳吐到塑料袋里,还没有那样的习惯。有的人家勤快,自扫门前路,但更多的人顾不上,或者想不起来。在这条街上做清洁工,实在是考验人的修养和韧性的。
这几年,上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安排专人打扫街道,一天十元钱。懒人呢,有时干,有时不干,大家有意见。勤快人又看不上这十元钱,或者不愿干这脏活儿。组长去找木瓜,木瓜就这么一直做下来了。
木瓜收垃圾,是自己做主的。媳妇不让他去:“一辈子出力,不该歇歇吗 ”孩子也反对:“俺们都长大了,还能让你再去干那活儿 ”在村里,木瓜家的经济条件算中上等,孩子们也都孝顺,但木瓜硬是不声不响地拉起了板车。
“木瓜”其实不是他的本名,只因为他从小沉默寡言,在生产队里和别人一起干活儿时像老牛,光吃亏。他妈骂他:“真是个木瓜。”于是大家就“木瓜”“木瓜”地叫开了。木瓜也不恼,还是憨厚一笑。
木瓜当过木匠,后来没人做家具了,他就跟着建筑队打工,别人砌墙,他拎灰,大家都争着要跟他搭伴儿。如今年龄大了,地里没多少事可做,他就天天把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子,有时也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大家都说,组长找他,真找对人了。
木瓜一辈子没跟人吵过架,从不往人前头站,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却娶了一个漂亮能干的媳妇。据说,当初木瓜到一家做木匠活儿,不知休息,不挑食,活儿干完了,还把地扫得干干净净,那家的姑娘就看上他了。那时聚在一起纳鞋底的女人好瞎操心,猜测着,木瓜和媳妇在一起时,是不是也像木瓜一样嘴笨,像牛一样憨
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我内心一直隐秘地尊崇的普通人,想起他拉着板车,或是扫着地,安静而笃实。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一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
木瓜的大名,叫“嘉木”。南方有嘉木。其实嘉木如好人,是不分地域的。
拎着垃圾出门,知道他回应我的只是一个憨厚的笑脸,我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笑着跟他打招呼:“嘉木叔,辛苦你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写木瓜收垃圾时摇响铜铃,“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鼓、换油的敲梆子”,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的怀恋之情。
B.木瓜虽然是个普通人,但“我”一直打心底里尊崇他,因为乡村的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干净。
C.“我”模仿木瓜,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可见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小说结尾,“我”的一句“嘉木叔,辛苦你了!”既表达了小说中“我”对木瓜的尊崇之情,也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人物出场的描写很有特色,未见木瓜,先描写“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像阳光一样跳跃”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铜铃声的清脆悦耳,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C.小说第四、五段描写木瓜收垃圾和清扫街道时,使用“接”“拎”“探”“按”“压”等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地塑造了木瓜的形象。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木瓜入选了《家乡人物志》,请结合本文谈谈他入选的理由。(4分)
                                                
                                                
4.()小说以“村有嘉木”为题有何妙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全解全析
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基础过关练
1.B ①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根据后文“高粱……红艳艳的”“谷子色泽金黄”“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等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故乡田野中的农作物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故应选“五光十色”。②描绘:描画。描述:形象地叙述;描写叙述。此处与“情景”搭配,用“描绘”更合适。③不得而知:没有办法能够知道。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横线前“是喜悦,还是忧心 ”是猜想,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故此处应选“不得而知”。④此处用“连”表示强调,下文有“都”跟它呼应,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更能突出捣衣女子的歌声及当时的气氛的感染力。“使”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2.答案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喝醉酒的状态来形容谷子在风中摇摆的状态,突出了谷穗儿的饱满与成熟。作者绘色兼绘形,摹态又传神,表达了对故乡秋天的喜爱与礼赞,以及对故乡的依恋。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在风中摇摆的谷子人格化,赋予它以人喝醉酒后摇晃的状态。然后分析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谷子的形态,展现了谷穗儿的沉甸甸和饱满,句中,作者绘形绘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秋天的赞美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3.答案 ①起先是不种稻子的(或:刚开始并不种稻子) ②捣衣声和悠扬的《阿里郎》(或:捣衣声和悠扬的歌声)
解析 ①处,分析前后文可知,本句与后文关系密切,结合后文“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可知,此句的意思是家乡最初并没有种植水稻,故可填写“起先是不种稻子的”之类的句子。②处,这一段文字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结合上文“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可知,多出的秋声的内容是捣衣声和歌声,故可填写“捣衣声和悠扬的《阿里郎》”之类的句子。
4.答案 ①删去“的原因”或“由于”;②将“都”改为“也”;③删去“的足迹”或将“走遍了”改为“遍及”;④在“无一丝己利”前加“他”或将“的”改为“将”;⑤在“最终”前加“梦想”;⑥将“效尤”改为“学习”。
解析 ①“……的原因……由于……”句式杂糅,“的原因”和“由于”应删去其一;②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与“即使”搭配的应是“也”;③“他的足迹走遍了……”搭配不当,应是“他走遍了……”或“他的足迹遍及……”;④“无一丝己利”缺少与之相搭配的主语(“武训的全部心血”不能作“无一丝己利”的主语),可以在“无一丝己利”前面补充主语“他”,也可以将“的”改为“将”,让“武训”作整个句子的主语;⑤“他不怕困苦,坚持不懈,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努力,最终得以实现”中, “他”不能作“最终得以实现”的主语,应在“最终”前补充主语“梦想”;⑥“效尤”意为“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改为“学习”。
5.答案 (示例)
老牛
拖动起沉重的犁
只默默挥洒着汗水
永远有着耕不完的田
它喘着粗气却从不抱怨
心中有着无数的期待
它只是抬头望着夕阳落山
写作指导 所选事物必须具体明确,写作时要集中表现出事物的某种特点,表达某种情感。如选择“老牛”,可突出它的任劳任怨,表达对它的赞美、崇敬之情;选择“一颗挂在秋日枝头的柿子”,可突出其红红火火的特点,表达丰收的喜悦;选择“镰刀”,可突出其曾经的价值,留存记忆的痕迹;等等。注意要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语言上的美感。
三年模拟练
1.B “‘我’一直打心底里尊崇他,因为乡村的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干净”理解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 一直打心底里尊崇木瓜的主要原因是他具有憨厚无私、纯朴善良、勤劳负责、不计得失、心思细腻等可贵品质,以及他对家乡的贡献。
2.B “运用夸张手法”错误,“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像阳光一样跳跃”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3.答案 ①人物品质上:木瓜具有憨厚无私、勤劳笃实、纯朴善良、尽职尽责、不计得失、心思细腻、与邻为善、热爱家乡等可贵品质。②人物社会价值上(对家乡的贡献或积极影响):木瓜的可贵品质对家乡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家乡的人们都认可他在工作上的付出并对他怀有尊崇之心,他所在的乡村因为他而变得安静、清洁、亲切起来。
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木瓜身上的品质以及他的社会价值。人物的品质可以结合文中的事件、细节描写以及作者的议论评价等进行分析,如“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体现了木瓜的尽职尽责;“接过来,高高拎起,手探到板箱里倒,不让烟尘飞起来”“一下一下按着笤帚,把垃圾与灰尘压在下面,省得呛人”体现了木瓜的心思细腻;“这几年,上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安排专人打扫街道,一天十元钱……组长去找木瓜,木瓜就这么一直做下来了”体现了木瓜的不计得失、憨厚无私;“如今年龄大了……有时也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体现了木瓜的纯朴善良、与邻为善;等等。木瓜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他对家乡的贡献和积极影响上,如“大家都说,组长找他,真找对人了”写出了家乡的人们对木瓜的认可;“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则写出了木瓜对家乡的人们、家乡的环境和乡风产生的积极影响,体现了其社会价值。
4.答案 ①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明指村里的“嘉木”其人其事,实指嘉木叔的可贵品质。②凸显主旨,表达了“我”对那些弥足珍贵的品质的尊崇和对家乡美好风尚的赞美。③设置悬念,“嘉木”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从标题本身的含义来看,“嘉木”是本文主人公木瓜的名字,同时“嘉木”又含有“美好的树木”的意思,“南方有嘉木。其实嘉木如好人,是不分地域的”,文中作者着重表现了嘉木叔在工作上的认真负责、勤劳细心以及在生活中的纯朴善良等优秀品质,由此可推知,本文以“村有嘉木”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嘉木这个人,又指嘉木叔身上所具备的可贵品质。从文章主旨来看,结合“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我内心一直隐秘地尊崇的普通人”“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嘉木叔,辛苦你了”等内容可知,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嘉木叔身上这些弥足珍贵的品质的尊崇和对家乡美好风尚的赞美,而“村有嘉木”这一标题亦凸显了这一点。从吸引读者的角度来看,“村有嘉木”中的“嘉木”一词能引发读者思考:“嘉木”究竟指什么 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