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劝 学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强
2.假
3.绝
4.于
5.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义: 。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
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其曲中规
6.登高而招
7.积善成德
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9.用心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
译文:
5.以为轮。
特殊句式:
译文: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特殊句式:
译文:
7.无以至千里。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每个老师打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 ( )
2.“深远”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跬步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 )
3.我对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是非常钦佩的,正因为有了他的这种精神和作风,我们这个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 )
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 )
3.“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在古代是金属的通称,在本文中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 )
4.“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方面的含义,如本课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
5.“规”的本义指画圆形的工具,如圆规等,后引申为法则、规矩。“其曲中规”中的“规”用的是本义。 (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课标全国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2020天津)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3.(2018课标全国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4.(2016课标全国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 。
6.《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7.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句,强调学习对于增加人的智慧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9.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九、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加大学者的学术毅力。②不能排除个别人虽然在年轻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多数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是年过半百才取得的。③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④崇尚学术的环境也有助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而在崇尚学术的环境里,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⑤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⑥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十、(2021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相同的推论方法,句式基本一致,每句不超过50个字。
当下,随着教育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一些家长认为,付出了成本,毕业后还不一定有好的收益,现在的大学不用上!暂不论其他方面,只因为付出了成本却暂时没有回报就能否定大学教育的价值吗 婴儿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关爱,却不能回报父母什么,难道父母就不养儿育女了吗
教育是关系长久的大事。“风物长宜放眼量”,仅仅以短期的物质收益来考量教育的价值,未免失之狭隘!
十一、微写作。
(2021福建泉州泉港区一中高一上期中)《劝学》在说理时多处兼用对比和比喻,请你也同时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来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的道理。(150字左右)
片段阅读练
一、(2021浙江杭州七县市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不逮人也( )
②久而不怠焉( )
③岂有常哉( )
④子何恃而往( )
2.()彭端淑在文章最后把为学之人分成了四种类型,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有删改)
[注] ①暗疏:默写。②惩艾(yì):惩治,惩戒。③曩(nǎng):从前。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
3.()下列对本文作者及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北宋婉约派重要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B.滑稽,既可形容人圆滑谄媚,又可形容人巧言善辩、言辞流利。文中指后者。
C.旬朔,十五天为一旬,月末为朔,“旬朔”指半月或一月,亦泛指时日。
D.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合称。经,指儒家的重要典籍;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5.()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本课中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 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三、以下三段文字都选自《荀子·劝学》,请阅读后回答6—7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③。傲,非也;口赞,非也。君子如向矣。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⑤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有删改)
[注] ①端而言,蝡而动:极细小的言行。端,同“喘”,小声说话的样子。蝡,同“蠕”,慢慢行动的样子。②禽犊:家禽、小牛,古时常常把它们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小人学了一点东西就到处卖弄,讨人喜欢。③口赞:唠叨。④滫:淘米水,指脏水。⑤干、越、夷、貉:干、越,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干国小,为吴国所灭,所以又称吴为干。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貉,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6.()三个语段谈论的都是学习,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三年模拟练
(2021江苏苏州高一上学业质量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 ”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 ”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栝②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删改)
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名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
欲超千里于终朝,必假追影③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济,必因艘楫之器;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扬大明,则万物无所隐其状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况于鬼神乎 而况于人事乎 泥涅可令齐坚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应绳墨,百兽可教之以战陈,畜牲可习之以进退,沉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又况乎含五常而禀最灵者哉!
低仰之驷,教之功也;鸷击之禽,习之驯也。与彼凡马野鹰,本实一类,此以饰贵,彼以质贱。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④高乎峻极矣。大川滔漾,则虬螭群游;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乃可以正梦乎丘旦,何徒解桎乎困蒙哉!
(节选自《抱朴子·勖学》,有删改)
[注] ①檠:矫正弓的器具。②栝:箭尾扣弦处。③追影:形容马行迅疾。④钧:同“均”,平均,均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B.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C.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D.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宿瘤,即宿瘤女,战国时期齐国东郭采桑女,因脖颈处长一肉瘤,人称宿瘤女,后成为丑女的代称。
B.班输,即公输班,又名鲁班。鲁班技艺超绝,多有发明,被尊为中国建筑工匠的祖师。
C.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君子”的含义完全不一样。
D.丘旦,是孔丘、姬旦的并称。孔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有教无类”是他的教育主张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B.学习可以使人扬长补短,日臻完善。文中写孔子说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对举,其用意都在于体现这一点。
C.学习可以使人博识多闻,洞明事理。文中强调,只有学习典籍,才能见闻广博;只有请教贤明的老师,才能有所领悟。
D.学习可以使人能力提升,地位提高。文中通过驷马、鸷禽与凡马、野鹰之间的对比,说明了这一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3分)
(2)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5分)
5.()“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荀子《劝学》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用法,请举出一例。(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2020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 救助成功没有 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同“又”,再
3.“知”同“智”,见识
4.“生”同“性”,天性
二、
1.①壮健、强盛 ②有余 ③勉强
2.①借助 ②假装 ③借
3.①横渡 ②停止 ③与人世隔绝的 ④极、非常
4.①介词,从 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③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5.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顺承 ③连词,表转折 ④连词,表并列
三、
1.广博地学习
2.寄居,存身
3.(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四、
1.名词作动词,奔走
2.名词作动词,游泳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
5.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弧度
6.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7.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9.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心思浮躁。
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为标志。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以及)强壮的筋骨。
5.特殊句式:省略句,应是“之以之为轮”。
译文: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
7.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无从”。
译文:就不能远达千里。
六、
1.√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 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不合语境。
3.√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七、
1. “春秋时期”错,应为“战国末期”。
2.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3.√ 4.√ 5.√
八、
1.以为轮 使之然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9.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九、
答案 ①将“加大”改为“增强”。②将“虽然”移到“不能”之前。③去掉“能否”或去掉“否”。④在“愿意”前加上“学者”。
解析 ①“加大……毅力”搭配不当,应将“加大”改为“增强”。②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第②句中,前一分句省略了主语,根据句意,其主语应是“我们”,后一分句主语是“高水平学术成果”,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应将“虽然”移到“不能”之前。③“能否……具有重要意义”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或去掉“否”。④成分残缺,“愿意”前缺主语,应在“愿意”前加上“学者”。
十、
答案 (示例)耕种、管理需要农民付出辛苦的劳作,却不能马上收获谷物,难道农民就不春种夏耘了吗
解析 语段反驳的是“读书无用论”“大学不用上”等观点。从内容上看,画线及仿写的句子是要论证“不能因为付出了成本却暂时没有回报而否定大学教育的价值”这一观点;从形式上看,要使用“……(体现一种付出),却不能(获得某种回报)……,难道……就(放弃)…… ”的句式。紧扣以上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进行仿写即可。
十一、
写作指导 题干要求“同时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来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的道理”,如选择“勤奋”,可以把勤奋的人和懒惰的人进行对比;如选择“谦虚”,可以把谦虚的人和骄傲的人进行对比。在进行对比的同时,合理运用比喻修辞,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①及,达到 ②懈怠,懒惰 ③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④依赖,依仗
2.答案 (1)天资聪明敏锐而又肯下功夫学习的人;(2)自恃天资聪明敏锐而又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3)天资愚钝平庸却肯下功夫学习的人;(4)天资愚钝平庸而又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
解析 根据“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可概括出“天资聪明敏锐而又肯下功夫学习”和“自恃天资聪明敏锐而又不肯下功夫学习”两类人。根据“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可概括出“天资愚钝平庸却肯下功夫学习”和“天资愚钝平庸而又不肯下功夫学习”两类人。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钝,不及别人;我资质平庸,不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期坚持不敢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钝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远远超过别人;我资质敏锐,远远超过别人,却摒弃而不利用,这样就和愚钝、平庸没有什么不同了。圣人(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钝平庸与聪明敏锐的用处,怎么会固定不变呢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依仗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沿江而下(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您依仗什么去呢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因此,聪明与敏锐,可以依赖又不可以依赖;自己依仗聪明与敏锐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钝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钝、平庸所限制而努力不倦学习的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
3.C 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曰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4.答案 (1)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往往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
(2)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抵挡你几万疲困的士兵。
解析 (1)强记之力:较强的记忆力。故虽有强记之力:省略句,应为“故(我)虽有强记之力”。
(2)精骑三千:定语后置句,应为“三千精骑”。敌:抵挡,对抗。羸:疲困。
5.答案 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有好记性却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他的做法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持之以恒地积累学习,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 秦观年少时读书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所以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以作为反面论据来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先要明确可不可以,然后再阐述自己的理由。
[参考译文]
我年少的时候读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默写文章,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恃这样的本领而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十天或一月之内,捧着书读的日子没有几天。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往往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
近几年来,我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已经衰减,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查阅一件事情,必定从头到尾翻寻数次,合上书卷便感到模糊不清,就又不记得了。所以现在虽然勤劳辛苦,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败坏我的学业的,常常是“不勤”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看到孙搴回答邢邵的话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抵挡你几万疲困的士兵。”我心中认为他说得好,于是选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事例,得到若干条,编辑成若干卷,取名为《精骑集》。
唉!(如果)小时候学习不勤勉,就没有什么方法补救了。长大后善忘,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加以弥补。
6.答案 ①[甲]语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古之学者”和“今之学者”进行对比,突出其学习的态度和目的不同,强调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为最终目标。
②[乙]语段运用比喻论证,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能健康成长;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的环境里,也会受到污秽环境的影响而变坏。以此来强调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③[丙]语段强调教育的力量。要想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追求,借助外物来使自己变得博学而多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逐个分析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整合信息,概括出要点。[甲]语段抓住“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从对比中找出观点。[乙]语段抓住“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明确前面比喻论证的作用。[丙]语段抓住“教使之然也”可知是在强调教育的力量。
7.答案 (1)因此君子定居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地方,外出必须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是为了防止受乖戾不正的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
(2)干国、越国、夷族、貉族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后天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
解析 (1)乡:处所,地方。就:接近,靠近。邪僻:乖戾不正。
(2)生:出生,诞生。长:长大。然:指示代词,这样。
[参考译文]
[甲]君子对于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中,体现在仪表举止上,表现在行动的各个方面;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小人对于学习,听在耳里,说在嘴上,嘴和耳之间的距离不过四寸罢了,这怎么能有利于自己品德的提高呢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有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卖弄。所以别人没有问就去告诉别人叫作急躁,问一个问题而回答别人两个问题叫作啰唆。急躁是不对的,啰唆也是不对的。君子当如钟的回响,回答问题要适度。
[乙]飞蓬生长在群麻之中,不用扶持自然就能长直;白沙混杂在黑泥中,自然也会和黑泥一起变黑。兰槐的根叫作芷,如果把它浸到臭水里,君子就不去接近它,普通人也不佩戴它。并不是它的本质不美好,而是由于把它浸入了臭水。因此君子定居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地方,外出必须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是为了防止受乖戾不正的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古代的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时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后天所受的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
三年模拟练
1.D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是对称结构,两者之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君子不可不学”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
2.C “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君子’的含义完全不一样”错误,两者都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C “只有……”说法不妥,根据原文“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可知,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不下堂”和“不役神”。
4.答案 (1)给箭尾扣弦处装上羽,将箭头打磨锋利,这样不是能射入得更深吗
(2)使路上的积水不停地流,(它)必然会汇流到大海;使土一筐一筐地不停加高,(它)一定能和极高的山均等。
解析 (1)羽:名词用作动词,装上箭羽。镞:箭头。砺:磨。
(2)运:使动用法,使……流动。行:道路。潦:积水。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到”。崇:使动用法,使……加高。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和、与”。必钧高乎峻极:状语后置句,应为“必乎峻极均高”。
5.答案 比喻,阐述了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举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或“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或“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或“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析 “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以“顺风而托”为喻,说明了通过广泛的学习就可以穷究事理的道理,阐述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劝学》中第三段也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论证了人通过学习能增长才干,弥补自身的不足的道理,阐明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子路第一次来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 ”子路答道:“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只是想说凭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学习、勤于问道,别人难道能比得上你吗 ”子路问道:“学习难道就能变得更好吗 ”孔子说:“国君如果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就会失去正道,士人如果没有敢于教训自己的朋友就得不到善意的提醒。驾驭狂奔的马不能丢下马鞭,拉弓射箭不能有悖于矫正弓的器具。木头经过墨线的比量就能变直,人接受他人的劝谏就能通达事理。吸收知识,重视学问,还有谁不能顺利地成功呢 诋毁仁德之人,憎恶贤明之士,必将受到惩罚。因此,君子不可以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用矫正就非常笔直,砍下这种竹子用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由此说来,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呢 ”孔子说:“给箭尾扣弦处装上羽,将箭头打磨锋利,这样不是能射入得更深吗 ”子路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不学习而想求得知识,就像希望得到鱼但是没有网,内心虽然急切盼望但没有收获;广泛地学习来穷究事理,就像顺着风乘坐舟船,身体不用劳累就到达远方了。有了白粉黛墨,那么西施就可以更加漂亮,而丑女宿瘤得以藏丑;有精深的经术,那么才能高的人就会洞明通达,迟钝的人也会清醒明白。有纹理的梓木长到云彩那么高,也不能称之为台榭,原因在于没有经过公输班连接构架;有人天生性格直爽开朗,也不能称他为君子,原因在于他不懂基本的伦常中的善与恶。
想在一个早上就走出千里之外,必须借助于速度迅疾的马;想凌驾大浪渡水远去,必须依靠船和桨等器具;想了解世间万物又不走出屋子,必须从典籍里得到;想探知深沉精微的道理又不耗损精神,必须从明师那里得到。因此,红色和绿色能改变素丝的颜色,训导和教诲能改变愚昧无知者的心灵。太阳冲破黑云释放无尽的光明,那么万物都不能隐藏它的形状了;打开书籍史册考查古今的事情,那么天地都不能隐藏它的真实情况了。何况鬼神呢 更何况人间之事呢 黑色的泥土可以让它与金玉一样坚硬,弯曲的木头可以加工得合于绳墨,各种野兽可以教给它们排成战阵,牲畜可以训练它们前进后退,沉潜水中的鱼可以用音乐来感动它,用机械引发的石头可以用精诚来感动它,更何况有着仁义礼智信并天生智慧最高的人类呢!
驷马拉车低昂合节,是训练它们的结果;攻击凶猛的猎鹰,是反复练习才驯服的。它们和那些一般的马、野生的鹰,实际上本是一类,这些马和鹰凭借后来的修饰而高贵,而那些一般的马、野生的鹰因只有先天的本性而低贱。使路上的积水不停地流,(它)必然会汇流到大海;使土一筐一筐地不停加高,(它)一定能和极高的山均等。大河滔滔无边,那么虬龙就会成群地游动;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那么道德就可以树立,修养就可以完备,于是就可以安然地梦见孔子和周公了,何止是解开了困窘、愚昧的束缚呢!
(《抱朴子·勖学》)
五年高考练
1.B “忠贤”和“魏广微”同为“劾”的宾语,“及”是连词,表并列,连接“忠贤”和“魏广微”,“忠贤及魏广微”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拟十一月二日上之”为语意完整的句子,意思是“打算十一月二日呈上”,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方法技巧 文言断句六凭借
①凭借名词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常在其前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常在其后断开。
②凭借对话断句。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断句。
③凭借虚词断句。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句首发语词“夫、盖、唯、斯”等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中,“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句尾,“耶、与(欤)、邪”等常用于疑问句句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句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需要贯通上下文意,然后根据文意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④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⑤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整齐对称,可据此特点断句。
⑥凭借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可根据这些特点,结合语境断句。
2.C “殿下”不是对“丞相”的敬称。
3.D “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错误,由原文“系其群从十四人”“母以哭子死”可知,文中并未提及左光斗的同宗群从被迫害致死,他的母亲也并非被迫害致死。
4.答案 (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解析 (1)承:接受。冀:希望。少:稍稍。
(2)承追:受命追查。趣:催促。尽:全,都。
5.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 本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1)解答第一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筛选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进行概括。“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意思是“容城孙奇逢,是个有气节的侠士”;“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意思是“与定兴鹿正因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2)解答第二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意思是“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后被授为御史,巡视中城。捕捉惩治吏部为非作歹的官吏,缴获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使京城震惊。(后来左光斗)出京管理屯田,分条呈上三种凭借十四条建议,诏令全部允许施行。水利大兴,北方人才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说:“三十年前,都城的人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是水稻,这是种植水田的益处啊。”宦官刘朝声称太子有令,索要外戚废弃的庄田。左光斗没有启封还给了他,说:“尺土都是殿下所有,今天怎敢私自授予。”宦官愤怒离去。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参与他的谋划,又与高攀龙共同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魏忠贤以及他的党羽都恼怒。等到魏忠贤驱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依次将轮到杨涟、左光斗。左光斗非常愤怒,起草奏疏弹劾魏忠贤以及魏广微所犯三十二条应当处斩的罪行,打算十一月二日呈上,先遣送妻子儿女返回南方。魏忠贤刺探得知,提前两日利用推事将他与杨涟一同削去官籍。小人们还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狱,把左光斗的名字加进去,派使臣前往捉拿。父老子弟围住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就被投入诏狱酷刑审讯。许显纯诬陷他们接受杨镐、熊廷弼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众人都自己诬枉服罪,左光斗被定罪贪赃二万。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仍令许显纯五日内查清此事,不交付法司,众人才后悔失计。容城孙奇逢,是个有气节的侠士,与定兴鹿正因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倡议集资,诸生争相响应。得数千金,打算替他交纳,以缓解他的官司,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当时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款还没有还完。魏忠贤令抚按严加追缴,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连累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赠左光斗右都御史,录用他的一个儿子。之后,再追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