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单元阶段性学习测评卷 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八单元阶段性学习测评卷 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5: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八单元阶段性学习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 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 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 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于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地呈现了大唐盛世的景象,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来,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上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杰出精美的“万园之园”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的高度认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雨醉北湖
邹安音
一场不期而至的秋雨,洒向嘉陵江边的南充城,染绿了城中那一池秋水——北湖。
一圈镂空的铁栅栏,一面灰墙青瓦的廊檐,合围成北湖的骨脉,如龙蛇般游走在南充城的中心。《南充市北湖公园志》载:北湖在汉代叫“鱼池”,明代被称为“北湖”,民国又改称为“莲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湖公园历经了五次改建,始成南充市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已然金秋,浅水岸的睡莲婷婷袅袅,含苞待放。那紫色的花尖儿被莹洁的雨珠儿包裹,微风细雨中,透出彻骨的冰洁与格调。沐雨湖畔,一爿青石遥对。“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亭前所挂的这副对联,出自南宋大诗人陆游之手。想当年他只身前往汉中赴任,途经果州(南充别称)时写下这一首词,心中是何等的孤寂和苍凉,而报国的心境又是何等的豪迈和雄壮。半亭外,一丛芭蕉绿,一桥是相思,似乎一转身,就可以与他撞个满怀。
一如嘉陵江奔腾不息的江水,果州诗书传家国,最是嘉湖书院韵致深。一面是写着孝悌忠义的画廊,一面是雕有梅兰竹菊的窗棂,推开嘉湖书院的大门,就仿佛走进了北湖的心脏。一张画纸、一页书签……南充的历史和现实仿佛于此交融。而那些尘埃落尽的石刻雕塑,也似乎被绵绵秋雨涤荡,发出灿烂的光芒。
这四尊雕像此前为整座浮雕,位于公园入口处,后整体迁移到嘉湖书院前。他们分别是南充“父子宰相”陈以勤、陈于陛,“史书双绝”黄辉以及“嘉靖八才子”之一任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秦宫汉阙;小院春来燕,唤起一帘风月,看溪边绿树,树边红雨,此中有舜日尧天。”书院外的这副长联,袒露着南充的心迹。
褪去岁月的沧桑,今天的北湖公园卓然而立。绿洲岛和浮翠岛两两相依,鸟岛独在湖中,三个小岛相望相守,平添了一份超然洒脱的气质。
伫立绿洲岛上望去:园子里草坪一片接着一片,绿意盎然;金盏菊一朵连着一朵,花开正艳;而玫瑰花正露出娇羞的神色,在湖岸边徘徊。岸边,桂花树正把最后一缕馨香留给大地;苔草也长出了嫩嫩的芽尖,仿佛在向秋天呐喊;而湖里,鱼儿尽情地游荡着,如一位舞者不断地变幻着曼妙的身姿……
秋雨入湖,水质清澈,倒映着远山近水,也映照着城市的过往。它曾经是一片荒地、一块水田、一方池塘……而现在,水草在浅滩绿油油地招摇,充满着诗情画意,储蓄着人们无限的想象和愿望:多么想要撑一根长篙,向湖水更深处漫溯!
湖中的鸟岛在保留原始生态的基础上,增加了些花木,这里应该是鸟儿们的天堂。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胡杰通过十多年的跟踪观察发现:每年入冬前后,候鸟便飞越秦岭,千里迢迢来到嘉陵江南充段“作客”;红嘴鸥、大白鹭、普通鸬鹚、白骨顶以及各种野鸭等20多种秋季迁徙水鸟,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才陆续离去。
嘉陵江流经的南北走向,成为候鸟越冬的绝佳迁徙路线。嘉陵江水质优良,沿江梯级水电站使水流放缓,这些都给候鸟越冬带来了便利条件,也成就了嘉陵江南充段候鸟翩飞的壮美景象。只要天气放晴,在明亮的阳光下,它们就会群集起来,在碧绿的江水上浅翔、追逐、嬉戏,为冬天的果州带来一抹亮色,也给这个城市带来勃勃生机。
秋雨落在花木上、水草中,我看到了生命的跳动,也仿佛看见一个清秀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缓缓朝我走来,重拾了我们想要的乡情、乡恋……那一瞬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才是金秋北湖最美丽的时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25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洒”“染绿”等词语,写出了秋雨细密、柔润的特点,给人以清爽、辽远之感,为北湖增添了诗情画意。
B.文章提及的两副对联,既表现了北湖公园的自然之美,又为景物增添了文化内涵,体现了南充人的家国情怀。
C.第四段中作者说,走进嘉湖书院就仿佛走进了北湖的“心脏”,这是因为嘉湖书院位于北湖公园的中心位置。
D.20多种水鸟“作客”鸟岛,表明北湖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说明南充在发展经济时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句式灵活,如“半亭外,一丛芭蕉绿,一桥是相思”骈散结合,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清丽典雅。
B.“水草在浅滩绿油油地招摇”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湖公园改建后生态环境的改善。
C.文章融情于景,在对北湖公园的景物的描绘中洋溢出对北湖公园由衷的喜爱和对南充历史文化的无比自豪。
D.同是写秋天的景色,本文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故都的秋》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是一致的。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南充不乏名胜古迹,环绕北湖这片古老的水域而建的北湖公园经过一番修葺,而今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想推荐游客在绵绵秋雨中欣赏北湖公园的美景,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推荐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江阴三山记
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亻兀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 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村中仅朱陈两姓,世代为婚,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亻兀:动摇不安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人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和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房屋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句式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富有特色。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用来纪念已逝的岁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


(2)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


14.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
李清照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②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③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 ①蛩(qióng):蟋蟀。②浮槎: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③甚霎(shà)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C.“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写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D.《行香子》整首词中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与人间遥相呼应,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16.这两首词同是写七夕,但情致却不同,各有一番风味。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描绘了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英勇形象。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3)在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要说文化遗产,汉字应该是中国最    的文化遗产,没有汉字,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博大而精深。中国人有崇拜汉字的传统,即使到今天,这个传统依然广为流传。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老寿星,它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商代之前,中国就有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通过商代的甲骨文,就可以触摸那个时代的生活。汉字为探讨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如“美”这个汉字,含有中国人有关审美观念的信息。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而为“羊大为美”,意思是大羊、肥羊就是“美”的。在古代,羊和人的衣、食等生命活动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关于美的认识是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汉字还具有一种说服人的力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与人交往要讲信用,人言为信嘛!”这句话的根据就在汉字中。汉字中的“信”字,左为“人”,右为“言”,就是    人们要“言而有信”。同时,汉字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像“舒”可以理解为“舍我一份温暖给你,你便如春雨滋润一般舒心”;像“墨”可以理解为“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    含义,激发联想。使用汉字的人,往往觉得它们很亲切,它们不像是一套科学的代码,倒像是一批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符号,很多汉字似乎在向人诉说一个故事,诉说一个既遥远而又像在昨天发生的故事。使用汉字,就像在读中国的历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弥足珍贵  休戚相关  劝诫  诠释
B.不可或缺  休戚相关  告诫  阐释
C.弥足珍贵  息息相关  告诫  阐释
D.不可或缺  息息相关  劝诫  诠释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C.阅读《乡土中国》要有阅读的“预期”,可以是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以是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D.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反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20.请从给出的两个汉字中任选一个,并仿照前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处进行续写。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汉字:鸿、思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时间节点,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③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④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⑤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主导、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⑥以及群众的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力。⑦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⑧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⑨进一步发挥非遗以及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⑩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2.仿照下面的诗句,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古代诗人中任选两位,为这首诗歌续写一节。(5分)
墨香
你香醇如酒
我沉醉不归
屈原的傲
文天祥的骨
都在你的浓郁香味中气贯长虹
            
            
            
            
            
四、写作(60分)
23.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有与漫画内容相似的经历或见闻吗 读了漫画有什么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记述你想到的事情或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第七、八单元阶段性学习检测
1.B “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错误,材料一并未分析“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而是分析“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
2.A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可知,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
3.B 根据原文“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可知,在圆明园的原址上对其进行重建复原,不能体现王蒙提出的关于文化自信的三种能力,因此在原址上重建圆明园不属于文化自信的表现。
4.答案 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充分论证观点。③用词精练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准确严谨。(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论证的严密性,可以从论证结构的严密、论点论据的严密、论证语言的严密等角度思考。从论证结构上看,文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开头第一句“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 ”先以设问引出观点,进而分析,先宏观概括为“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再结合实例具体说明,结构十分严谨。从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看,所举的论据由远古神话传说到历朝历代的代表人物的著名言论,具有典型性,能充分地论证观点。从论证语言上看,作者遣词造句严谨缜密,如“事实上”“就是”“不就”“不正”“可以说是”“无不”等,均体现了表意的精准性,增强了说服力。
5.答案 ①通过各种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材料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做法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题干中给出的文化载体本身的特点提出建议。如材料一中的“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和材料二中的“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等内容都涉及提升文化自信的做法,根据这些内容,结合题干中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的特点整合作答即可。
6.C “这是因为嘉湖书院位于北湖公园的中心位置”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说嘉湖书院位于北湖公园的什么位置。另外,由第四段的“最是嘉湖书院韵致深”“南充的历史和现实仿佛于此交融”等内容可推知,之所以说“推开嘉湖书院的大门,就仿佛走进了北湖的心脏”,是因为嘉湖书院充分体现了北湖公园的文化内涵。
7.D “本文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故都的秋》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是一致的”错误。《故都的秋》体现的是“悲秋”的民族审美心理;而从本文结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才是金秋北湖最美丽的时刻”中可以看出,本文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8.答案 ①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草坪、金盏菊、玫瑰花,再写远处的桂花树、苔草、鱼儿,把北湖公园的景色极富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②动静结合。草坪、金盏菊是静景,玫瑰花、鱼儿是动景,动静结合,勾勒出恬静优美又生机勃勃的画面。③视觉、嗅觉结合。从视觉角度描写草坪的翠绿和花朵的艳丽,从嗅觉角度写桂花的馨香,可谓有香有色。(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先写“眼前”之景,再写“岸边”之景,按照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展开描写;“一片接着一片”的草坪、“一朵连着一朵”的金盏菊是优美的静景,而“徘徊”的玫瑰花、湖里“尽情地游荡着”的鱼儿是富有生机的动景;“绿意盎然”“花开正艳”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把最后一缕馨香留给大地”是从嗅觉角度描写的。根据上述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9.答案 ①在秋雨中观赏陆游遗迹,更能体会陆游的凄凉心境以及他豪迈、雄壮的报国心境。②在秋雨中观赏被洗涤的嘉湖书院和石刻雕塑,更能领略诗书传家国的韵致。③在秋雨中眺望远山近水,更能领略诗情画意,储蓄想象和愿望。④在秋雨中看到生命的跳动,更能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解析 本文介绍了北湖公园的历史,描写了北湖公园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答题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景物的特点即可。(答案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B “至佗村”的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谒”与“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晚”是时间状语,因此“晚”与“谒翟仲直州尹”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11.A “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错误,“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
12.C “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错误,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为“以游踪为立足点”。
13.答案 (1)于是船夫(奋力)摇动船桨,童子敲击船舷,迎风扬帆,一口气行驶了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船靠岸。
(2)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但是)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它们)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
解析 (1)鼓棹:摇动船桨。风帆:迎风扬帆。泊:停船靠岸。
(2)若:像。殆:大概,恐怕。
14.答案 ①江阴三山景色秀丽,却在荒远的郊野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不能和友人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评论江阴三山,为此而感到遗憾。
解析 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感叹的内容可以本段内容他析得出。如由“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可知,作者感叹江阴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由“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可知,作者感叹不能和友人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评论江阴三山,为此而感到遗憾;等等。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过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到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船行驶速度很快,我的船行驶得慢,追不上他,于是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野,废弃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达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翟仲直州尹,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可俯瞰长江,南面与吴会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地,山上的土堡遥遥相望,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船夫曲折牵引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两座大山之间,河水像带子一样环绕,向北与江口相通,这里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子、篦子;这里民风淳朴,老人呼唤孩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井边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掩映其中的)石级红白相间。(山石)有的倾斜如屋顶,有的凶狠如猛虎,有的低洼如水池,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广,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动船桨,童子敲击船舷,迎风扬帆,一口气行驶了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船靠岸。
啊!大自然的灵气光润晶莹,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众多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怎么样,(但是)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它们)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评论;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用来纪念(已逝的)岁月。
15.B “《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这首词主要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议论。
16.答案 《鹊桥仙》:词人巧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情长不在朝暮。《行香子》:词人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自己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郁积于心的离愁别恨。
解析 《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相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结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行香子》这首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写天上的神话世界,全词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寄托,写人间的离愁别恨,抒发了对自己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17.答案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18.D ①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根据后文“没有汉字,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博大而精深”可知,此处是说汉字的不可缺少,故应选“不可或缺”。②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处的语境是说羊和人的衣、食等生命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故应选“息息相关”。③劝诫: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根据前文“汉字还具有一种说服人的力量”可知,此处是说“信”字有劝告人们“言而有信”的作用,故应选“劝诫”。④诠释:说明;解释。阐释:阐述并解释。此处是说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说明其含义,故应选“诠释”。
19.C 文中“美”的引号和C项中的引号都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A项中的引号标示直接引用,B项中的引号标示特定称谓,D项中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
20.答案 (示例1)像“鸿”可以理解为“江边盘旋的孤鸟,用哀鸣诉说游子的心曲”。
(示例2)像“思”可以理解为“辛勤耕耘心灵之田,本来贫瘠的思想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解析 根据前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仿写的句子在形式上应采用“像……可以理解为……”的句式;在内容上要结合字的构成进行联想,抒发与之有关的感情。“鸿”字可以拆分为“江”和“鸟”,“思”字可以拆分为“田”和“心”,根据这两个字的构成展开联想,抒发某种情感即可。
21.答案 (1)语句①:把“从”改为“以”。(2)语句②:在“保护工作”前面加“的”。(3)语句⑥:“群众的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改为“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4)语句⑧:在“时代”后面加“机遇”。(5)语句⑨:把“以及”改为“特别是”或“尤其是”。
解析 语句①中,与“为时间节点”相搭配的介词是“从”,所以应把“从”改成“以”;语句②中,“迎来20周年”的主语应为“保护工作”,所以应在“保护工作”前加“的”;语句⑥中,“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语句⑧中,“抓住”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时代”后面加“机遇”;语句⑨中,“以及”表示前后为并列关系,而“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都属于“非遗”,是作者所强调的,所以应将“以及”改为“特别是”或“尤其是”。
22.答案 (示例)
你潇洒如诗
我深情吟咏
苏轼的豪
辛弃疾的放
都在你的激越旋律中穿越时空
解析 题目要求仿照所给的诗句进行续写,可见陈述的对象还是“墨香”。通过阅读第一节诗可知,是文人的“傲骨”让“我”“沉醉”,仿写也要注意这种隐性的要求。
23.写作指导 漫画类材料作文题目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标题、画面和注释。审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读这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审标题。漫画的标题可以说是漫画的“眼睛”,它集中表达了漫画的中心意思。②看画面。这是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因为漫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往往都提示了漫画的寓意,所以我们一定要细致、全面地观察漫画中的所有细节。③读注释。漫画类材料作文题目常常在图画之外还有一些注释性的文字,这些文字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认真审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漫画的寓意。
观察漫画,概括内容:带着厚厚的眼镜的小文考了99分,却被爸爸责备身体素质差——“看人家小虎的身体”;踢球回来的小虎因为只考了50分而被妈妈斥责学习成绩差——“看人家小文的成绩”。
根据漫画内容,分析寓意:这幅漫画批判了当今社会有些家长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作比较,打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不良现象。据此确定作文立意并进行写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