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阶段性学习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摘编自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编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长征就是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在《长征组歌》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共产党人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的。
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时代的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省马尔康县党坝乡的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了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途中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今生今世
余光中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选自余光中《母难日》)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生今世”涵盖了自“我”降生至今的时间跨度,全诗强调了这是一段承载着母子二人相依相伴浓浓深情的生命历程。
B.两次“哭声”,一次指向“我”的诞生,之所以“忘情”是源于自然天性;另一次指向母亲的逝去,之所以“忘情”是因为情不能已。
C.“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是因为“你”已离世,再也听不见“我”的倾诉,蕴含着未能多陪伴母亲的无限悲恸和悔恨。
D.“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中,“整整三十年”让人联想到往昔母子生活中无数幸福快乐画面,又暗含着“我”对这美好时光的不舍。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在语势上承接上句“今生今世”而来,在行文中又起到统摄下文相关内容的作用。
B.第三至六行对哭声的描述极富画面感,给人无限想象;两次哭声交错叙述,使感情表达互相映衬,张力十足。
C.“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在内容上完成从“哭声”到“笑声”的过渡,表达方式上则由上文的记叙转为抒情。
D.句法结构一致的句子在诗中的使用,增强了节奏感,加强了语气,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切。
8.“你”“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在诗歌中变换使用,对情感表达有什么好处 (4分)
9.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脱脱字大用,生而岐嶷①,异于常儿。及就学,请于其师浦江吴直方曰:“使脱脱终日危坐读书,不若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耳。”稍长,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入觐,文宗见之悦,曰:“此子后必可大用。”唐其势阴谋不轨,事觉伏诛,其党称兵外应。脱脱选精锐与之战,尽禽以献。进御史大夫,大振纲纪,中外肃然。扈从上都还,帝将畋于保安州,马蹶。脱脱谏曰:“古者帝王端居九重之上,日与大臣宿儒讲求治道,至于飞鹰走狗,非其事也。”帝纳其言。是时,其伯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既诛唐其势,益无所忌。帝积不能平。脱脱虽幼养于伯颜,常忧其败,私请于其父曰:“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其父以为然,复怀疑久未决。质之直方,直方曰:“《传》有之,‘大义灭亲’。大夫但知忠于国家耳,馀复何顾焉。”至正元年,遂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②、录军国重事,诏天下。脱脱乃悉更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法,复行太庙四时祭,开马禁,减盐额,蠲负逋,又开经筵。中外翕然称为贤相。诏修辽、金、宋三史,命脱脱为都总裁官。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方数千里,民被其患,五年不能塞。脱脱请塞之,以身任其事。出告群臣曰:“皇帝方忧下民为大臣者职当分忧然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而人人异论,皆不听。乃奏以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凡八月功成。张士诚据高邮,屡招谕之不降。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至高邮,连战皆捷。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削其官爵。至正十五年,哈麻矫诏遣使鸩之。死,年四十二。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 ①岐嶷(qínì):形容幼年聪慧。②遂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元顺帝支持脱脱“大义灭亲”,至元六年(1340)三月,下诏将伯颜贬到南恩州阳春县(今广东阳春市)安置,任命脱脱的父亲为中书右丞相。后因其父治国不力,元顺帝遂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皇帝方忧/下民为大臣者职当分忧/然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
B.皇帝方忧下民/为大臣者职当分忧/然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
C.皇帝方忧/下民为大臣者职当分忧/然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
D.皇帝方忧下民/为大臣者职当分忧/然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宗是元代皇帝图帖睦尔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丞相一般指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最高行政长官,有的朝代有左丞相和右丞相之分。
C.至正是元顺帝用来纪年的年号,年号一般追求寓意美好,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D.太庙是供奉历代皇帝牌位、举行祭祀的宗庙,经批准也可供奉皇后和功臣的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脱脱力量过人,骁勇善战。他年纪稍大时就能拉开一石的强弓;唐其势阴谋不轨被杀,他挑选精锐部队与其党羽作战,抓获全部敌人献给朝廷。
B.脱脱忠君爱国,敢于适时劝谏。皇帝将在保安州打猎,马突然摔倒,他乘机劝谏皇帝要多与大臣、宿儒探求治国安邦之道,不干“飞鹰走狗”之事。
C.脱脱改革弊政,受到一致好评。担任中书右丞相后,他一改伯颜旧政,进行了恢复科举、免除拖欠赋税和编写前朝史书等革新,朝廷内外一致称他为贤相。
D.脱脱力排众议,主张治理黄河。黄河决堤,五年堵不住决口,脱脱不顾众人的不同意见,上奏任用贾鲁负责治河,最后成功修治黄河堤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使脱脱终日危坐读书,不若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耳。(4分)
(2)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削其官爵。至正十五年,哈麻矫诏遣使鸩之。(5分)
14.伯颜对脱脱有养育之恩,脱脱为什么要“大义灭亲” 请简要说明。(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是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取“怀归嵩洛”之意。②画角:乐器名,此指画角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
B.颔联中,“山争出”的“争”字,化静为动,写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
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
16.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是如何塑造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的句子是“ 。 ”。
(2)《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真实地表现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其中,由“ ”到“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劳作犹如战斗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水墨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在文化精神上融汇了诗词、书法等艺术,追求 的效果;在艺术形式上巧妙运用写意,将笔墨意趣发挥到极致。在被引入动画制作中后,水墨画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现代动画也获得了“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蕴。水墨画讲究 ,此亦是水墨动画片意境的结构特征。水墨动画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清新的水墨韵味始终烘托着 的画面,带给观众一股强烈的“中国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国水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得到增强,结合立体影像技术创作的立体水墨动画精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其引入电影语言,注入大量现代元素,叙事更 ,画面视觉冲击力更强,音画效果更完美。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水墨动画都是中国动画电影里的一朵璀璨奇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浑然一体 虚实结合 精美绝伦 流利
B.水乳交融 虚实结合 美不胜收 流畅
C.水乳交融 虚实相生 美不胜收 流利
D.浑然一体 虚实相生 精美绝伦 流畅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中国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B.“民主”的美国不顾民众意愿,宣布停止使用TikTok。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能只是嘴上的感叹。
D.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虽然2020年我国夏粮同比增产,但据有关部门统计, ① ,这一消息也让一些公众作出“粮荒”的判断。
其实,产量的增长和收购量的下降并不矛盾。因为粮食确实是生产出来了,至于收购量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农民预期收购价将继续上涨而产生惜售心理,导致交粮进度较慢。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 ② ,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映出一个问题:在粮食安全上, ③ ,下一步要往“质”的方向发展。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讲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档节目。节目通过讲述不一样的人生故事,展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呈现不一样的人生追求,来表现人性之美,彰显生命的崇高意义,为观众注入能够荡涤灵魂的精神力量。节目立足于小故事大主题,小事情大道理,小人物大情感,讲求真实生动,给人启迪。
如果《讲述》某期的主题为“生活里的微光”,你受邀到央视演播厅作讲述嘉宾,你会讲述什么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讲述稿。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感情真挚,内容充实,细节生动;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第一、二单元阶段性学习检测
1.A B.“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有人认为……”。C.以偏概全,我们要铭记长征不只是因为长征牺牲了无数的红军官兵,还有其他因素。D.“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
2.B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可知,原文说的是长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3.D 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播种机”,D项侧重概括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4.答案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历时十二个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余里行军,纵横十一个省,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壮举(或“伟大奇迹”)。
解析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下定义时多采用判断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阅读材料二,提炼长征的主要特点(经过、结果、意义等),如“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红军”“十二个月光阴”“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新局面就开始”等,再结合下定义的要求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5.答案 首先以周恩来总理患癌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长征精神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最后指出在当今中国只有读懂、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长征中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题时可结合每段的关键句,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文章的层次,从而梳理出行文脉络。材料一层次清晰,逻辑性强,第一、二段以周恩来总理患癌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第四段分析了长征精神的影响,第五至七段分别以“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为分论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第八、九段指出在当今中国只有读懂、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长征中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6.C “蕴含着未能多陪伴母亲的无限悲恸和悔恨”理解不当,“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主要表达了母亲去世后“我”难言的悲伤与哀痛。
7.C “表达方式上则由上文的记叙转为抒情”错误。“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后“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顾“我”与母亲在无穷无尽的笑声与快乐中度过的“整整三十年”,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仍是以记叙为主。
8.答案 ①“你”是对母亲的呼唤与倾诉,拉近与“母亲”的距离,更有利于表达“我”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思念;②“我”是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与慰藉,便于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引发读者共鸣;③两种人称变换使用,让读者联想到母子二人虽然阴阳两隔,但情感相通,心心相印,更能体现出母子之间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解析 第一人称的作用: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直接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诗人的心情。第二人称的作用:营造面对面交谈的情境,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便于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增强感染力。本诗中,诗人直接称母亲为“你”,好似直接与母亲对话,便于直接倾诉,有利于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增强了感染力;诗人以第一人称“我”,直接展开回忆,便于直接抒发情感,有较强的代入感,引发读者的共鸣。两种人称变换使用让读者感受到“我”与母亲之间血脉相融、心心相印的深情。
9.答案 ①“今生今世”的时间之长与“两次哭声”的次数之少形成对比,彰显了“我”的出生和母亲的逝世在“我”人生中的重要意义;②“第二次”哭声的悲伤与“无穷无尽的笑声”的欢乐形成对比,凸显了“我”对母亲离世的万般不舍;③“我不会记得”与“我都记得”、“你不晓得”与“你都晓得”形成对比,写出了相依相伴的温馨,凸显了“我”对母爱的深深眷恋及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答题时先找出诗歌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即可。
10.B “忧”是“担忧”的意思,其宾语为“下民”,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犹”是“好像”的意思,此处把“事有难为”和“疾有难治”进行类比,“难为”“难治”后面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11.C “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有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比如唐玄宗就有开元、天宝等年号。
12.C 根据原文“诏修辽、金、宋三史,命脱脱为都总裁官”可知,编写辽、金、宋三朝的史书是皇帝下诏让他去做的,不属于脱脱改革的措施,且与朝廷内外一致称其为贤相无关。
13.答案 (1)让脱脱整天端坐读书,还不如每天记诵古人美好的言行而终生践行它们呢。
(2)不久,有诏书怪罪他使军队劳顿,浪费军饷,削去他的官职、爵位。至正十五年,哈麻假托诏令派使者用毒酒毒杀他。
解析 (1)危坐:端坐。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服:践行。
(2)罪:指责,怪罪。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衰弱、使……疲惫。师,军队。矫诏:假托诏令。鸩:用毒酒杀人。
14.答案 伯颜骄傲放纵,肆无忌惮,脱脱担心万一皇帝震怒,其整个家族会被诛灭。(答“忠于国家,忠君爱国等”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言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传》有之,‘大义灭亲’。大夫但知忠于国家耳,馀复何顾焉”等信息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脱脱字大用,生而聪慧,与一般孩子不同。等到上学,他向他的老师浦江吴直方请求说:“让脱脱整天端坐读书,还不如每天记诵古人美好的言行而终生践行它们呢。”年纪稍长,他便力量过人,能拉一石的强弓。入京朝见皇帝时,文宗见到他很高兴,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可大用。”唐其势暗中谋划造反,事情被发觉后,被处死,他的党羽已起兵在外接应。脱脱挑选精锐部队与他们作战,抓获全部敌人献给朝廷。脱脱晋升为御史大夫,大力整顿法度,朝廷内外为之肃然。他跟随保护皇帝从上都返回,皇帝将在保安州打猎,所乘之马突然摔倒。脱脱劝谏道:“古时帝王端坐宫殿之中,每日与大臣、宿儒学习探求治国安邦之道,至于飞鹰走狗,实非帝王所为之事。”皇帝听从了他的劝告。这时候,脱脱的伯父伯颜担任中书右丞相,处死唐其势以后,伯颜更加无所顾忌。皇帝积愤不能平静。脱脱虽然小时候被伯颜家养育,但常常忧虑伯父衰败,他私下里请求父亲说:“伯父骄傲放纵已经十分严重了,万一皇帝震怒,那么我们的家族就会被诛灭。不如在他未败之前想办法。”他的父亲认为他说得对,但又心怀疑虑,一直未下决断。脱脱向吴直方请教,吴直方说:“《左传》中有记载,‘大义灭亲’。大夫只知道忠于国家罢了,其余的又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至正元年,皇帝于是任命脱脱担任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并诏告天下。脱脱于是全部更改伯颜的旧政,恢复科举取士制度,再次施行太庙四时祭祀的礼仪,开放马禁,减少政府征收食盐的定额,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重开经筵。朝廷内外一致称脱脱为贤相。皇帝下诏编写辽、金、宋三朝的史书,任命脱脱为都总裁官。黄河冲决了白茅堤,又冲决了金堤,方圆数千里的老百姓遭受水患,五年堵不住决口。脱脱请求堵住决口,亲自负责此事。脱脱出来告诉群臣说:“皇帝正在为百姓担忧,做大臣的理应为皇帝分忧。可是事情有难办的,就像病有难治的,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就像是难治的病,如今我一定要治好黄河的病。”而众人的不同意见,他都不听。他于是上奏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管修治黄河堤防。总共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大功告成。张士诚占据高邮,朝廷屡次招抚他,他都不投降。皇帝诏令脱脱统领诸王、各行省的部队去讨伐他。脱脱到达高邮,连战连胜。不久,有诏书怪罪他使军队劳顿,浪费军饷,削去他的官职、爵位。至正十五年,哈麻假托诏令派使者用毒酒毒杀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二岁。
15.C 颈联中“解带”“倚栏”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的潇洒从容,而“西风”“画角”“斜日”等景物描写虽有萧瑟悲凉之意,却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气概。
16.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仍旷达乐观、傲岸坚强的形象。
(2)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林落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形象。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描写以及想象中“踏雪”看山的动作描写,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时旷达乐观的气度。
解析 通过“山争出”“酒正浓”“解带西风”“看群玉峰”等描写,可以概括出诗人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傲岸坚强的形象特点。对“争出”的山峰、暮色中挺立的青松等景物的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侧面描写),“解带”“倚栏”“踏雪”等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正面描写)。据此分条作答即可。
17.答案 (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3)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18.D ①浑然一体:成为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根据前文中的“其在文化精神上融汇了诗词、书法等艺术”可知,此处说的是水墨画融“诗词、书法等艺术”为一体的艺术效果,故应选“浑然一体”。②虚实相生: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形成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根据后文“此亦是水墨动画片意境的结构特征”可知,应选“虚实相生”。③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精美绝伦:精致美丽到了顶点,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语境强调的是画面的精巧,故应选用“精美绝伦”。④流畅:流利,通畅。流利: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通畅;灵活,不凝滞。根据语境可知,此处主语是“叙事”,应用“流畅”。
19.A 文中“中国风”的引号和A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B项中的引号表示反语讽刺;C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D项中的引号表示强调。
20.答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水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主语,“随着”和“让”二者保留其一;二是搭配不当,“技术水平”和“增强”不搭配,“增强”应改为“提高”。
21.答案 ①夏粮收购量同比减少较多 ②中国的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 ③“量”的问题解决了
解析 ①处,由前文“但……”可知,所填入的句子应与“2020年我国夏粮同比增产”形成转折关系,再结合下文“其实,产量的增长和收购量的下降并不矛盾”可推知,此处应填“夏粮收购量同比减少较多”之类的句子。②处,分析上下文可知,“换句话说”后面的内容是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的解说,“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短板”对应“长远问题”,因此此处所填写的句子应对应“不是当前问题”,故此处应填“中国的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之类的句子。③处,分析语境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及后文“下一步要往‘质’的方向发展”是对前文“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所反映的问题的概括,“下一步要往‘质’的方向发展”对应“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因此此处所填写的句子应对应“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故此处应填“‘量’的问题解决了”之类的内容。
22.答案 第一段:夏粮收购同比减少,公众作出“粮荒”的判断。第二段:中国粮食安全当前有保障,长远来看有短板。第三段:粮食安全要在“质”上下功夫。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把握文段中的关键句。第一段中,“但”后面是重点内容,主要叙述了公众作出“粮荒”的判断及其原因。第二段中,作者先紧承上文,解释了产量增长而收购量下降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后面的内容为重点,指出了中国粮食安全当前的情况和从长远来看存在的问题。第三段中,“由此反映出一个问题”后的内容是重点,指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根据关键语句提取关键词整合作答即可。
23.【写作指导】 写作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文的主题是“生活里的微光”,“生活”即要求考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身边人或事物的主要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微”即强调立足于小故事、小人物等;“光”即要求作文应该“表现人性之美,彰显生命的崇高意义,为观众注入能够荡涤灵魂的精神力量”。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等的感悟和思考。
“你会讲述什么 ”“讲述”限定了表达方式,可以记叙为主,或夹叙夹议。考生写作时应该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