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5:4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次月考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必备资源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我国人口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些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我国城乡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也在逐年增加;粮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取消农业税并给予农业生产补贴,粮农的账面收入确实提高了;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提高。
国内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直接影响粮食价格,成为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国际上,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恶意抬高粮食价格;发达国家对农业高额补贴,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的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摘编自田海霞、李艳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商业研究》2013年第4期)
材料二: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历史性冲击”。这表明粮食安全在眼下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尽管我国连年丰收,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国内食品供应也保持了良好的运转,但是,“中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态势还将持续。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叠加极端天气影响,使得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持续承压。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形成一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气,十分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片土地上每天有14亿人吃饭,每个人都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
(摘编自《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绷紧粮食安全之弦》,
“新京报评论”2020年8月12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管理现代化。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摘编自《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人民日报》2021年1月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产生了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将会影响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成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B.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粮农的账面收入,但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改观。
C.新冠病毒的流行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全球粮食市场,这表明,粮食危机不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D.我们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保障国家粮食的稳定供应,“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国内的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食品安全到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发达国家的高额农业补贴,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粮食价格,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B.国际粮价低了,农业的收益减少了,各国就会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中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终导致粮食减产,诱发“粮荒”。
C.增产与减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双重保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节流”层面减少粮食浪费,就是为粮食安全上好一重保险。
D.在新冠病毒流行的特殊时期,只要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居安思危,细水长流,个体力量就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冲击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地方的经营主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
B.2019年5月份,干旱灾害导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40.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8.1亿元。
C.近年来,欧美国家用大量农作物发展生物能源,影响了粮食生产,国际投机资本趁机抬高粮价。
D.2006年国家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2020年开始农民还可以领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
4.针对材料一中提到的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挑战的形势,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大棵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的。桂花树底下,摆着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两百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人想吃都吃不到。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来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两百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那天张老爷做寿,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前去贺寿。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方,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一样,继续笑着给顾客装饼。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赔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排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张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 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一个白净男人从轿子里走出来,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却发现老牛铺子前的牌匾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儿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到老牛的店铺前排队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老牛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2段对老牛居住环境的描写,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寻常市井图,小木屋、黄布幌子、桂花树与老牛的形象相映成趣。
B.小说中很少出现叙述者评价主人公的情况,本文中“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客观评价了老牛的优缺点,是个个例。
C.老牛敢将牌匾扔在角落里,与经由卖饼一事他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不无关系,这样写使得情节前后呼应,也更加合理。
D.老牛从事卖饼的职业,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1段用简省的语言交代了老牛的身份,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暗示老牛在做饼方面当属“状元”,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从容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小说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老牛的手艺,其中侧面烘托运用得尤为精妙,作者写不同身份的食客均难以抗拒饼的诱惑,表现老牛做饼手艺的高超。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留白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8.请简要分析老牛的形象特点。(4分)
                                                
                                                
                                                
9.探究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窦建德谓其群下曰:“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乃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讨!”乃引兵趣聊城。
淮安王神通攻聊城,化及粮尽,请降,神通不许。安抚副使崔世干劝神通许之,神通曰:“军士暴露日久,贼食尽计穷,克在旦暮,吾当攻取以示国威,且散其玉帛以劳将士,若受其降,将何以为军赏乎!”世干曰:“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攻而下之为功甚易奈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神通怒,囚世干于军中。既而宇文士及自济北馈之,化及军稍振,遂复拒战。神通督兵攻之,贝州刺史赵君德攀堞先登,神通心害其功,收兵不战,君德大诟而下,遂不克。建德军且至,神通引兵退。
建德与化及连战,大破之,化及复保聊城。建德纵兵四面急攻,王薄开门纳之。建德入城,生擒化及,先谒隋萧皇后,语皆称臣,素服哭炀帝尽哀;收传国玺及卤簿仪仗,抚存隋之百官。以槛车载化及并二子承基、承趾至襄国,斩之。化及且死,更无余言,但云:“不负夏王!”
建德每战胜克城,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身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蔬,茹粟饭;妻曹氏,不衣纨绮,所役婢妾,才十许人。及破化及,得隋宫人千数,即时散遣之。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事,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右司郎中柳调为左丞,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自余随才授职,委以政事。其不愿留,欲诣关中及东都者亦听之,仍给资粮,以兵援之出境。隋骁果[注]尚近万人,亦各纵遣,任其所之。又与王世充结好,遣使奉表于隋皇泰主,皇泰主封为夏王。建德起于群盗,虽建国,未有文物法度,裴矩为之定朝仪,制律令,建德甚悦,每从之谘访典礼。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有删改)
[注] 骁果:勇猛果敢,也指勇猛敢死之士。这里指骁果军,即隋朝的骁卫御林军。隋炀帝大业年间募民为“骁果”,为新的禁卫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攻而下之为功/甚易/奈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
B.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攻而下之/为功甚易/奈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
C.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攻而下之/为功甚易/奈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
D.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攻而下之为功/甚易/奈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汉以后也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等。
B.选事,考选举士、铨选职官之事,还涉及官吏的任用、考绩以及奖惩等。
C.黄门侍郎,官名,始自秦朝,东汉时设为专官,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朝仪,古代帝王临朝时的典礼,后亦称大臣朝拜君主或官吏互拜时所用礼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窦建德善于用兵,攻克聊城。他继李神通之后攻打聊城,命令军队发起猛攻,在王薄的策应下,生擒宇文化及父子三人,将他们押至襄国处斩。
B.窦建德言行一致,效力隋朝。他在出征聊城之前宣告要为隋朝报仇,作战胜利后他先去拜谒了隋朝萧皇后,又身着素服哭祭隋炀帝,以表哀思。
C.窦建德仗义疏财,善笼人心。他不追求奢靡生活,日常饮食只是粗茶淡饭,家人也衣着朴素;他将所有家财全都分给将士,能与下属同甘共苦。
D.窦建德爱惜人才,选贤任能。他根据隋朝留下官员的才能授予他们官职,重用裴矩、何稠等人;建国后裴矩为他制定了朝仪、律令等文物法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士暴露日久,贼食尽计穷,克在旦暮,吾当攻取以示国威。
                                                
                                                
(2)化及且死,更无余言,但云:“不负夏王!”
                                                
                                                
14.唐人殷侔在《窦建德碑》中称赞窦建德“宽容御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他“宽容御众”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劳停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
B.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诗人昼夜兼行,奔波劳顿。
C.诗歌第三、四联中,“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
D.全诗用字极为传神,如“荒”“瘦”二字极写数缕荒烟、瘦野薄田的荒凉贫瘠之态。
1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青年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以笔为刀,激浊扬清的句子是“        ,       ”。
(2)《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       ,        ”。
(3)杨万里《插秧歌》一诗中,“       ,       ”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农人插秧的辛苦,体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1湖北四地六校高二上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陷,形成古赣江下游河谷盆地,后来断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因湖与鄱阳山(现已不可考)相接,湖取山名,遂名鄱阳湖。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冬候鸟越冬天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被誉为“候鸟的王国”。严寒来了,千百万只、百余类冬候鸟,从西伯利亚,从西太平洋,从北冰洋,飞越千万里,来到鄱阳湖越冬。小天鹅摇着风扇一样的翅膀来了;斑嘴鹈鹕在湖畔踱步,像一群乡贤,羽扇纶巾……它们在这里筑巢孵卵,繁衍后代。三月之末,暮春的湖水变得温暖,群鱼逐草,开始孵卵。这个时节,最后一批北迁的冬候鸟和第一批落户的夏候鸟开始“换岗”。冬候鸟和夏候鸟混杂在一起,云集湖面,彼此穿梭其间,游水嬉戏,一派和谐景象。
候鸟爱极了鄱阳湖的湖滩和草洲,爱极了鄱阳湖的温暖湿润气候。湖滩有广袤肥厚的淤泥和星罗棋布的洼湖。淤泥里有螺蛳、泥鳅和黄鳝等;洼湖里有鱼。鱼在洼湖里,游得多么畅快,漾起的水波如花纹。水荡声是大地之音,似乎被万里之遥的鸟儿听到了。鸟儿仿佛听见中国的南方在召唤:鄱阳湖多么肥美啊,多么舒适啊,多么宜居啊!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换岗”所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B.关爱老年人意味着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拥有生命中的“夕阳红”。
C.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长沙》一词。
D.由于“五四运动”狂涛的冲击,留学日本的同学开展抗日运动。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鄱阳湖多么肥美、舒适、宜居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
可见,  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完成了伟大的创造,挑起全球的饱食之担;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用他心头的“一团火”温暖别人,照亮别人;钟扬教授的足迹延伸到植物学家的“无人区”,投身于科普、教育工作……试问,哪一个伟大的成就不是源于内心的热爱
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以“因为热爱”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A 由原文“粮食生产必备资源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可知,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是“粮食生产必备资源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并非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产生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
2.C A.“这些因素都直接……引发粮食安全问题”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这些事故直接影响粮食价格,成为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可知,“国内的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食品安全”不一定会直接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只是会“成为粮食的不安全因素”。B.“各国就会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中人力物力的投入”错误,根据原文“……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的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可知,是发展中国家“会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并非“各国”,选项扩大范围。D.“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选项将表必要条件的“只有……方能……”改成了表充分条件的“只要……就……”,曲解了逻辑关系。
3.D 国家废除农业税,农民领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这些都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不属于冲击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4.答案 ①引导居民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②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③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④坚持实行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度进出口、多元贸易的国家粮食安全方针。
解析 材料二主要从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国内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全社会形成一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气的必要性,呼吁人们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据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材料三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根据第一段的关键句“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第二段的关键句“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第三段的关键句“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破除国际资本垄断”可提炼出答案第④点。
5.答案 首先提出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继而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谈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然后由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引出观点——我们要居安思危,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最后提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都应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先划分段落层次,勾画重点语句,归纳各部分的论述要点,然后用“首先……接着(继而)……然后……最后……”的形式组织答案。
材料二共5段。第1段通过古语直接引出主要观点:“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结合第2、3段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等语句可知,这两段主要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谈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第4段先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然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最后提出“每个人都要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居安思危,细水长流”的倡议,进一步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第⑤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都应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
6.B “小说中很少出现叙述者评价主人公的情况”“是个个例”错误。小说的叙述角度一般为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小说常常出现对主人公的评价。另外,“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也不是客观评价,这一评价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C “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老牛的手艺”错误。小说通篇未出现对老牛做饼的手艺的直接描写,没有使用正面描写的手法。
8.答案 ①做饼手艺高超:每天做二百个饼,总是供不应求;皇亲国戚也对他的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②固执倔强,不卑不亢:最后一个饼一定要留下来,不论食客身份贵贱,自己都不违背原则。③不慕权贵,坚守本心:不给张老爷贺寿,将康亲王送的牌匾放在犄角儿,不慕虚名;一辈子踏踏实实做饼,坚守本心。④人善心慈:生意不好时将卖不完的饼送给街上的乞丐。
解析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根据人物的相关事件和细节概括其形象特点,如老牛不去给张老爷贺寿,将康亲王送的牌匾放在角落里,体现了他的倔强与不慕权贵的性格特点;其次要注意,老牛是小说的主人公,在他身上一定寄寓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概括其形象特点的措辞应与作者的情感倾向保持一致,如“坚守本心”“不卑不亢”等都属于褒义词;最后,要注意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形象特点除性格特点外,还包括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世遭遇、特长等,故在分析老牛的形象特点时需要指出其做饼手艺的高超。
9.答案 ①这句话是老牛面对小伙子询问做饼诀窍时的回答,老牛将饼看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事物,这蕴含着老牛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②“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蕴含着老牛对待食客的态度,也是老牛做生意的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③“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也是老牛做人的原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解析 本句在情节上是对小伙子询问的回答,“胖胖圆圆”形象地写出了老牛对饼的特殊感情,更表现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这是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此外,“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又是老牛在做生意和做人上坚持原则、坚守本心的写照,体现了他形象中的闪光点。据此分条作答即可。
10.B “内外受敌”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根据上下文可知,“甚易”的主语是“为功”,故“为功甚易”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11.D “官吏互拜时所用礼仪”错。朝仪不能用于称官吏互拜时所用礼仪。
12.C “所有家财”错误。由原文“建德每战胜克城,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身无所取”可知,应为“战后所得资财”。
13.答案 (1)军队蒙受日晒雨淋这么长时间,敌人粮食耗尽,计策用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攻破聊城,我们应该攻下它来显示我们国家的声威。
(2)宇文化及将死,再也没有多余的话,只是说:“我没有辜负夏王!”
解析 (1)暴露:特指军队蒙受日晒雨淋。穷:极,尽。旦暮:指时间短。
(2)且:将要。更:复,再。但:只是。负:辜负。
14.答案 ①攻下聊城后,抚慰隋朝的百官;②打败宇文化及后,遣散了一千多名隋朝宫人;③根据隋朝官员的才能授予官职,委以政事;④任由不愿留下的隋朝官员离开,给予资粮并派兵帮助其出境;⑤遣散隋朝的近万骁果军,任其选择去处。
解析 作答本题时,应围绕“宽容御众”在原文筛选相关信息。原文最后一段所叙的事迹,集中表现了窦建德的“宽容御众”,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窦建德对他的众僚属说:“我是隋朝百姓,隋炀帝是我的君主;现在宇文化及弑君逆上,就是我的仇人,我不能不讨伐!”于是带兵奔赴聊城。
淮安王李神通攻打聊城,宇文化及没有了粮食,请求投降,李神通不答应。安抚副使崔世干劝李神通答应宇文化及投降,李神通说:“军队蒙受日晒雨淋这么长时间,敌人粮食耗尽,计策用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攻破聊城,我们应该攻下它来显示我们国家的声威,并且分了敌人的财宝慰劳将士,如果接受他们投降,那么用什么来作为军队的赏赐呢 ”崔世干说:“现在窦建德就要抵达,如果没有平定宇文化及,里外受敌,我军必然失败。不攻打就使敌人投降,作为功劳来得太容易了,怎么还能贪图他的财宝而不接受投降呢 ”李神通很生气,把崔世干囚禁在军中。不久,宇文士及从济北运送粮食接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的军队逐渐振作,于是再次抵御抗击。李神通督率军队攻城,贝州刺史赵君德率先攀着城堞登上城墙,李神通心中嫉妒他的功劳,收兵不战,赵君德大骂着下了城,于是未能攻克(城池)。窦建德的军队即将抵达,李神通于是带兵撤退。
窦建德和宇文化及连续交战,大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再次退守聊城。窦建德率兵从四面猛攻,王薄开城门迎入窦军。窦建德进城,活捉了宇文化及,先去拜谒了隋朝萧皇后,言语中都自称臣下,身着白色衣服哭祭隋炀帝以尽哀节;收拾隋朝传国玉玺及车驾仪仗,安抚隋朝的百官。用槛车载宇文化及和他的两个儿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到襄国,将他们斩首。宇文化及将死,再也没有多余的话,只是说:“我没有辜负夏王!”
窦建德每次打了胜仗、攻破城池后,得到的财物,全部用来分给将士,自己不留任何东西。他又不吃肉,经常吃蔬菜,吃粗米饭;妻子曹氏,不穿华丽的服饰,役使的奴婢侍妾,才十几个人。等到打败宇文化及,获得一千多名隋朝宫人,当即遣散。窦建德任命隋朝的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管官吏的选拔,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右司郎中柳调为左丞,虞世南为黄门侍郎,欧阳询为太常卿。其余的隋朝官员也都量才授官,委任政事。那些不愿留下的,想去关中或东都的人,也听任他们前往,依然给予路费粮食,派兵保护他们出境。隋朝的骁果军还有近一万人,也分派遣返,听任他们选择去处。窦建德又与王世充交好,派遣使节进表给隋皇泰主,皇泰主封他为夏王。窦建德出身盗贼,虽然建国,但没有礼乐等法令制度,裴矩为他制定朝廷礼仪,修订法律条文,窦建德非常高兴,经常向裴矩请教典制礼仪之事。
15.B “昼夜兼行”错。根据标题和诗句中的“帆初落”“明发”等可知,诗人是夜宿驿站的。
16.答案 ①旅途中的忧虑和烦闷。诗人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诗歌既写出了诗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②对民生凋敝的状况的同情和忧虑。山区农村的荒凉、贫瘠,引发了诗人对当地百姓的同情和忧虑。
解析 解答本题,应紧扣诗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孤舟”“山曲”“惊滩”“鸟道”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和艰险,也蕴含着被贬的苦闷;“愁明发”表达了诗人对行程的担忧;“荒”“瘦”形象地描绘了山区农村的荒凉、贫瘠,寄寓了诗人对当地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与忧虑,以及诗人被贬蛮荒之地的失意、苦闷,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17.答案 (1)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2)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3)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18.B B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换岗”所用引号都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A项中的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C项中的引号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D项中的引号标示带月、日的事件。
19.答案 ①把在湖畔踱步的“斑嘴鹈鹕”比作一群“乡贤”,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斑嘴鹈鹕在湖畔踱步的气度和风姿,与乡贤在湖畔踱步的气度和风姿相似。
解析 “斑嘴鹈鹕在湖畔踱步,像一群乡贤”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在湖畔踱步的斑嘴鹈鹕比作一群“乡贤”,说明“斑嘴鹈鹕”与“乡贤”具有某种相似性,后文的“羽扇纶巾”本用来形容古代谋士的从容气度和儒雅风姿,这里用来形容斑嘴鹈鹕在湖畔踱步的气度和风姿,与乡贤在湖畔踱步的气度和风姿相似。
20.答案 原文三个“多么……”句式自成分句,构成排比,且连用三个感叹词“啊”,起到了突出鄱阳湖特点的作用,强化了对鄱阳湖的赞美之情,与文段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解析 原文中的句子连用三个“多么……”句式和三个感叹词“啊”,能够突出鄱阳湖的特点,并且能强烈地表达作者对鄱阳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修改后的句子只是简单罗列“肥美、舒适、宜居”,语气比较平淡,表达感情的强度不如原文。另外,由“爱极了鄱阳湖的湖滩和草洲,爱极了鄱阳湖的温暖湿润气候”“鱼在洼湖里,游得多么畅快”等语句可以看出,文段的抒情意味都十分浓郁,原文中的句子的风格与文段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21.答案 (示例)①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规律的作息时间
解析 第①空,横线所在分句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根据前文可提取关键信息“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脂肪细胞增多”,所以第①空应填写“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前文可知,夜晚糖皮质激素水平本相对较低,如果打破节律,如上夜班之类,会使之变高,再结合后面与之对应的句子——“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可知,此处应填写“本来应该是低谷时”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所在句子是一个结论句,前面提到了“打破节律”“顺应节律”及对应的结果,所以这里应填写“规律的作息时间”之类的句子。
22.答案 第一段:人们不清楚压力产生的时间与肥胖的关系。第二段:顺应节律不易引起肥胖。第三段:不要作息不规律。
解析 第一段是一个转折句群,“但”后面的内容是重点,所以可概括为“人们不清楚压力产生的时间与肥胖的关系”;第二段主要介绍糖皮质激素的节律性以及其和肥胖的关系,“顺应节律”的内容是重点,答题时从该方面进行概括即可;最后一段强调作息规律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不要作息不规律”。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否定句”和字数要求。
23.写作指导 班会的主题是“因为热爱”,“因为”表示原因,核心在于“热爱”,所以作文的立意不能脱离“热爱”,写作时应围绕“热爱”这个关键词展开。同时,要注意这是一篇班会上的发言稿,讲话的对象主要是同班同学,表达时要注意措辞的得当和语言的生动。发言稿的内容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达到启发和感召同学们的效果。
参考立意:①热爱,让平凡人绽放光彩;②热爱成就伟大事业;③热爱提升人的品质和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