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选必中第三单元
活动任务
探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从本单元课文以及学过的课文中选取语段,分析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叙事方面的基本特点。
《左传》《史记》《汉书》等著作,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不仅是典范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为例,并适当拓展阅读其他史传名篇(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并举例说明。
壹
梳理史实
《屈原列传》《苏武传》
《屈原列传》
“王甚任之”(1)
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并馋之,“王怒而疏屈平”(2)
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3)
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屈原列传》
“屈平既绌”,楚王“贪而信张仪”,绝齐,击秦,被魏袭击,楚大困(4)
得仪失仪(5)
诸侯共击楚,楚败,大将唐昧被杀(6)
怀王客死楚国(7)
顷襄王立,屈原虽流放,但一篇之中三致志,被迁(8-9)
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屈原列传》
屈原与渔父对话(10)
楚人祖屈原辞令,楚为秦所灭(11)
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
《苏武传》
奉命出使,以通和好(1)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终不能夺(7-8)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贰
探讨叙事艺术
《屈原列传》《苏武传》
以中国历来重视历史撰述,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且历代绵延不绝。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先秦历史散文,不仅是典范的史学著作,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叙事写人的艺术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史传文学。
司马迁创作《史记》,继承《左传》不仅叙述历史事件,而且刻画人物的写史传统,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例。《史记》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表现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笔法摇曳多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继承了《史记》写人记事的传统,精于整理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同样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记事写人的艺术技法上。
记事方面
①善于通过精妙的剪裁和巧妙的构思,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倾向性。
《屈原列传》
文章按照事件顺序,叙述了屈原一生的主要事迹,凸显其以爱国、志洁为核心的思想品质;
文章以概括性叙述为主,较少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也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中间又大段叙述楚国日渐衰弱的历史事实,从侧面表现屈原的高瞻远瞩,凸显其与国家命运之息息相关。
《苏武传》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凡十九年,其间可写事情无数,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却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选取其中一些重要节点事件,详加描绘,表现人物在艰难环境中的人生选择和理想坚守,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其他无关紧要事情,则一笔带过或略述几句;
其间运用插叙、借人物之口补叙等手段,同类情节(如两次自杀、两次拒降)又有不同表达,使得文章摇曳多姿,极富可读性。
记事方面
②不是单纯叙述历史事件,更加重视对其中因果关系的揭示,往往一篇之中能够发现一条统摄全篇的主线或灵魂。
《屈原列传》
屈原被疏、绌、放流、迁,源于楚王昏庸,小人挑拨;
楚国日渐败亡,源于疏远屈原这样忠君爱国的贤能,亲近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这样小人、无能之辈。
屈原忠君爱国的一生便是统摄该列传全篇的主线。
《苏武传》
匈奴人不杀苏武,是因为想降服他;
苏武在匈奴的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是忠君爱国思想使然;
李陵投降匈奴有多方面原因:汉武帝的残忍、匈奴的厚待。暗含了作者对批判。
苏武忠于大汉的精神、留胡不辱使命的经历便是统摄该列传全篇的主线。
记事方面
③往往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顺次叙述,又间以倒叙、插叙、补叙的方式追述相关事件,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
《屈原列传》
列传结尾补写了屈原死后对楚国的影响,一是辞赋方面,二是楚国最终命运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
《苏武传》
写缑王和虞常等人谋反,在第二段补叙了谋反的原因,使谋反事件完整清晰。
写李陵劝降苏武,先补叙李陵和苏武的关系及李陵没有第一时间劝降的原因。李陵劝降时,通过李陵之口补叙了苏武家人在遭遇。体现了苏武对汉朝的耿耿忠心。
文末以简短语句总结了苏武出使匈奴的遭遇,其崇敬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记事方面
④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使得一些篇章富于传奇色彩,读来引人入胜。
《屈原列传》
写屈原的经历,由任而疏,由绌而放流,由迁而沉,情节完整曲折,故事性强。
将屈原个人的遭遇,与秦楚等大国之间风云变幻的政治外交等局势紧紧联系,使文章大开大合。
《苏武传》
写苏武出使匈奴,遭遇谋反、诱降、威逼,苦熬十九年,终于返回汉朝,情节有张有弛,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
写人方面
①善于将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展现人物命运的偶然性背后的历史必然性。
屈原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楚国在诸侯争霸、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走向灭亡,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屈原,不会苟活。
苏武身处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坚守节操并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在军事及外交处于不败之地的反映。
写人方面
②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尤其善用对比,。
屈原贤能耿直、忠君爱国,受到上官大夫、郑袖、令尹子兰等人的猜忌打击;他也卷入楚国与秦国等大国的争斗中。
苏武坚守节操,受到来自匈奴的严峻的挑战。
各种人物的表现均大小不等地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太子丹和荆轲,也是放在秦燕冲突的大背景中来表现的。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最后以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
写人方面
③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突出、鲜明。
写屈原遭遇放逐,行吟泽畔,仅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个字就精确地刻画出了屈原心力交瘁、对楚国对人生俱已失去希望的形象。
荆轲行刺秦王失败,“箕踞以骂”,生动地再现了荆轲这个不畏强暴的孤胆英雄的形象。
写人方面
④力避一般地概括式的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选取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或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卫律对苏武劝降的过程中,卫律利诱威逼,作者借此充分展示了苏武的性格特征。在利诱时,卫律叙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武不应”,一个“不应”的细节体现了苏武不慕名利的性格特征,以及卫律骄奢无耻的性格。在卫律对苏武“复拟剑举之”“武不动”,由“不动”这一动作细节展现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死的形象,同时包含着对卫律的蔑视。
作者在刻画卫律、李陵、苏武时所用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卫律对苏武利诱时说道“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其不计廉耻、贪图富贵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陵对苏武劝降时,从其自身利益考虑,是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规劝,也体现了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因有别于卫律。苏武回答“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表现了其国家利益至上大义凛然的形象。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的侠义精神。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他行事周密。献图时,秦武阳竟“色变振恐”,荆轲平平几句话,就遮掩过去,还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和“偏袒扼腕而进”, 太子丹的“伏尸而哭”和对荆轲的疑虑,秦武阳的“人不敢与忤视”和“色变振恐”,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特别是荆轲,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同樊於期的交谈,对太子丹疑虑的怒斥以及毅然出发,易水上的高歌,为秦武阳“色变振恐”的解释,直至同秦王的短兵相接,英勇就义,都写得有声有色,富有表现力。
你觉得史传文在叙事方面还有些什么特点?
场面描写
“易水送别”的“白衣冠”“ 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等形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极为感人。一个勇往直前的悲剧英雄也跃然纸上。
秦廷行刺,荆轲的动作,秦王的惊惧,荆轲的穷追不舍,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囊,左右的惊呼,一直到荆轲“被八创”“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生动地再现写了刺杀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个不畏强暴的孤胆英雄的形象。
感谢欣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