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_赤壁怀古》《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_赤壁怀古》《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6: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你知道,这些都与谁有关吗?
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他在诗文词赋、绘画书法,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创始人
书法
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
善画枯木怪石,“朱竹”别具一格




关于诗人
(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解 题
赤壁怀古:词题;“赤壁” 即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 “怀古” 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写景(陈迹)
怀古(人事)
抒情(感悟)
素养目标
1.吟咏诵读,感受诗词豪放的特征。
2.鉴赏奇景,明史实典故,理解词人
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自由诵读:读出感情、气势
概括本词上阙与下阙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上阙写游赤壁所见之景,
下阙缅怀古人,抒发人生感慨。
深入研读
1.赏奇景——词的上阙,词人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奇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图景

穿




险怪
高峭
汹涌
猛烈
奔腾
纯白




夸张
比喻
气势恢宏、磅礴
雄奇壮丽的
赤壁江山图
深入研读
1. 赏奇景——词的上阙,词人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奇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的汹涌奔腾、空间时间广阔而悠久
“故垒”:历史沧桑之感。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了如此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深入研读
2. 思古人——面对这如画的江山,苏轼想到了周瑜,下阙中,词人描绘了怎样的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幸福美满
英气勃发
儒雅潇洒
自信乐观
从容破敌
思古人
深入研读
2. 思古人——此时词人是什么形象?苏轼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早生华发——
头发花白,未老先衰
多情应笑我——
多愁善感
【职场经历】
被贬黄州
再任杭州
流落儋州
身逝常州
再贬惠州
改任扬州
贬官定州
杭州通判
徙知徐州
调任湖州
深入研读
2. 思古人——此时词人是什么形象?苏轼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若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常州
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59岁被贬惠州
62岁被贬儋州
66岁卒于常州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屡遭不幸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功名成就
幸福美满
江山在
周郎不在
东坡在
事业不在
时运不济 壮志难酬
(怀古)
(伤己)
34岁
47岁
抒一己之怀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你认为,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说明理由。
悟情怀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一:消极。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成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别是周瑜这样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消极颓废。
3.你认为,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说明理由。
悟情怀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积极说。词的上片写道“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复存在了。同时,“人生如梦”也表达出对人的一生难以把握,犹如梦幻一般的感,叹命运的难以把握,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一樽还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内心得到释然。对比自己和周瑜的政治功业,自己是失败的,但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和命运来看,二者没有差别,都是“人生如梦”。既然如此,且将一杯酒洒在江心的明月之上,脱离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词人不是消极悲观的,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和浩逸之风。
3.你认为,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说明理由。
悟情怀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三:双重色彩。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更多的是感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急切渴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你认为,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说明理由。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生如梦是他洒脱的诠释,还酹江月是他豪情的讴歌,多遭贬谪,生之劫难,浩然来,旷达去,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词、文、书、画,更是他面对逆境的从容乐观。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观景
思人
(遥想)
感慨
思瑜叹己
大江
乱石
惊涛
东去
穿空


(尽)
拍岸、卷(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思路】
怀古咏史诗
游古地(写景)
想古人(联想)
抒幽情(抒情)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
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名家评辛
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臧克家
在此臧克家高度评价了辛弃疾词作的两个特点: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心与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
写作背景
宋宁宗时期,大规模的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宰相韩侂胄(tuōzhòu)伐金,第二次是从嘉定十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 本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六十六岁。韩侂胄当宰相,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后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上看,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就会重蹈覆辙。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抓 标 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已志。
永遇乐:词牌名。
文题释义知诗意
素养目标
1.吟咏诵读,感受诗词豪放的特征。
2.明典故人事,理解词人思想感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xiè


自由诵读:读出感情、气势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败逃中回头向北望。
诵读全诗明诗意
这里指英雄业绩,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普通。
指代精锐部队。
宋行政区名称。
1. 诵读明意寻诗旨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词,找出词作的主旨句,并思考词人是用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主旨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刘勰《文心雕龙》:“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辛词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结合诗句和课下注释,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用意?
含英咀华析诗艺
表达对对英雄对赞叹、敬仰,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国孙权
古事:建都京口,雄踞一方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雄踞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颂扬、向往
以及自己抗金的决心。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
古事:起兵北伐,气势如虎
孙权和刘裕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始置京口镇。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同为国君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是怎样的呢?思考其典故内涵。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夜夜笙歌,不思复国还乡,忘记了国仇家恨,更别提建功立业!
作者用典,不仅表达对英雄人物对崇敬、仰慕与向往,也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对宏大抱负,更是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屈辱求和、昏庸无能。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劝为政者勿草率:借鉴历史,指出伐金必须做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古事:草率北伐,仓皇而逃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仓皇败逃。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元嘉七年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
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古事: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兵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的象征。南宋时,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典故四:拓拔焘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忆:
痛:
望:
悲:
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
君主不思收复故土
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薄弱。
拓跋焘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去察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显示自己尚能为国效力。报者却云:“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颇已老,终未被用。
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年事虽高,尚有余勇,能为国效力。但又不如廉颇,廉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自己连个问的人都没有。表达了作者的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 人 古 事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情 感 用 意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
3. 理解情感明主旨——从这些典故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悲情英雄:年事已高,关心国事,知其难为犹奋力为之的英雄词人



层次
英雄难觅

现状堪忧
我心未老
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
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
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
对当局偏安一隅的愤懑
对北定中原的渴望
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怀古
忧世
抒志
情感
主题
4.请简要概括本词的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理隐事中。
2.用典贴切,寓意深远。
3.善用对比,词丰意曲。
孙权、刘裕——南宋统治者
刘裕——刘义隆
用典 对比 拓跋焘是入侵者——受祭祀
辛弃疾有心抗金报国——当权者主和
赵王想起用廉颇——当权者不重用辛弃疾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把他满腔的浓浓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义投放到全词中,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全词,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诵读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拓展延伸悟诗情
请同学们齐读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的的另一首发愤之作,谈谈你读出了词人的
什么思想感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dōu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放派诗作联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作,在题材、内容、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又有着很多的近似点,试比较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活动一:对比阅读两首怀古诗,分析其异同
对比阅读感苏辛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念奴娇·赤
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题材上:都属于怀古词,文题结构都由地点+怀古构成。
②内容上:都描绘了气势恢宏之场景,雄浑壮阔之意境;都怀想了年轻有为、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都展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北伐中原、西汉匈奴之争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③情感上: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④手法上:都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对比阅读感苏辛
(2)不同点:
①形象上:苏词借刻画周瑜感伤自己功业未就。辛词借孙权等五个历史人物痛斥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抒发自己满腔愤懑。
②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又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旷达。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用典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更多悲壮之气。
③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
④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另外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小乔初嫁”衬周郎。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用典颇多,自然精当。
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题材、内容(意象、意境)、情感、艺术特色方面,总结豪放派词作特征。
活动二:对比阅读两首怀古诗,总结豪放派词作特征
题材 意象、意境 情感 艺术特色
广泛多样: 豪山壮水、 记游咏物、 怀古说理、 军情国事、 百姓疾苦、 个人抱负等。 多为宏阔事物: 大江大河、 名胜古迹、 金戈铁马等。 意境多奔放阔大、气势恢宏。 高逸旷达 苍凉悲壮 慷慨豪迈 多为大笔勾勒。
借古抒怀、托古喻今,
直抒胸臆,
用典、夸张,
汪洋恣肆,不拘格律。
活动三:从意象、情感、手法等角度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链接教材
常见 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⑤其他:吴钩、《后庭花》。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2.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常见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