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6:0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联读
【素养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吟咏诵读,感受诗词豪放的特征。
3.鉴赏奇景,明史实典故,理解词人思想感情。
4.总结掌握豪放派和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1.鉴赏奇景,明史实典故,理解词人思想感情。
2.总结掌握豪放派和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3.背诵全词。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积累知识
知人论世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几经起落,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七集》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主张收复中原,二十多岁便投身抗金,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情。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辛弃疾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其作品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
轼合称“苏辛”。他还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善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
1.《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苏轼早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抑。1079年,曾因讽刺新法下
狱,险遭杀身之祸。后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
【资料链接】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湖州按惯例作《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略叙过
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其中加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该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之名上奏,宋神宗派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狱,关押了数月。这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故称“乌台”。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到九月份,御史台已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多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马光。当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又因太皇太后曹氏、章悖等人出面力挽,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也就此销结。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在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
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时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奔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0多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收复之意。于是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到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悲愤不平。于是抚今追昔,感慨万干,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写完后半年,弃疾就被诬陷,先是被降职,后是奉诏归铅(yán)山养老。开禧三年(1207)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媾和之要求,南宋诛杀韩侂胄。
文学常识
(一)词的发展及分类
词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敦煌曲子词。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很可能就是隋代的民歌。(2)文人词。文人词在初、盛唐时已偶有所作,如沈佺期作《回波乐》,唐玄宗作《好时光》,张志和作《渔歌》,戴叔伦作《转应曲》等。但那时词体还初由民间转到文人手中,所以创作极少。(3)五代词。晚唐五代,文人词进一步确立,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如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花间集》收有他的词六十六首。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词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4)宋词。进入宋代以后,名家辈出,经历了词的繁荣时期,词的创作在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与发展。(5)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内容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
陈亮,陆游等。
(二)豪放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与婉约派相对。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而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气势雄浑,思想豪放不羁,不拘韵律格调,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曾有人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来评价苏轼豪放词的雄壮豪迈之美,令苏轼本人也为之绝倒。
到南宋时,已明确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怀古诗词
定义:诗词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解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的是词人游览赤壁,追念古人。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苏轼只是借题发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
基础知识
注音
羽扇纶巾( ) 樯 橹( ) 早生华发( ) 还酹江月( )
舞榭歌台( ) 寻常巷陌(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下( )
释义
(1)樯橹灰飞烟灭 (2)早生华发
(3)一尊还酹江月 (4)元嘉草草
(5)仓皇北顾 (6)烽火扬州路
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诵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习任务二】 精读细品,赏鉴诗作
研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赏奇景——词的上阙,词人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奇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思古人——面对这如画的江山,苏轼想到了周瑜,下阙中,词人描绘了怎样的周瑜的形象?此时词人是什么形象?苏轼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比较角度 周瑜 苏轼
年龄
职位
外貌
生活
际遇
悟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认为,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说明理由。
研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诵读明意寻诗旨——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词,找出词作的主旨句,并思考词人是用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含英咀华析诗艺——辛词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请结合注释,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并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孙 权
刘 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 颇
理解情感明主旨——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感受到诗中蕴含的哪些深沉的情感?
【学习任务三】 比较异同,总结特征
一、苏轼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试比较阅读两首怀古诗,从题材、内容、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二、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题材、内容(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总结豪放派词作特征。
三、从意象、情感、手法等角度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拓展阅读】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 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
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
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