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4.6垂直 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垂直》,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本节课《垂直》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六节的一节内容。本节课首先安排了四幅包含垂线的图片,形象地为学生呈现两线垂直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垂直的定义。然后通过做一做、折纸等有趣的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潜能,促进学生探索垂直性质的积极性。垂直是平面图形的一种基本位置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线和角后由两者结合而得到的一个知识内容,这节课内容的教学与上一节“平行”的教学内似,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现实情境,参与操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垂直的概念和性质,培养他们把生活实例抽象发展为理论知识的能力。可以说垂直是初中平面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知识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入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有一定难度,应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实例和动手操作、练习,增强感性的认识,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交流的空间,而不是靠老师的说教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由于垂直所在的这一章的整体内容是围绕了解基本几何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展开,而垂直又是最基本的线与线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是后面学习几何平面知识的基础。所以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掌握垂直的符号表示。为了丰富学生的操作活动经验,要让他们学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增强对两直线垂直的关系的认识和体会,增强对垂直概念的感性认识,经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垂线的有关性质。
过程和方法
经历观察、测量、操作等活动,丰富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即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从实践中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探索学习的兴趣,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可划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垂直的概念、画法、和垂线的性质,应针对这三个板块展开教学。把这三个知识点合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搞清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增强联系性和逻辑性。丰富学生对垂直的体验。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垂直的概念、画法及性质。
教学难点:
对“垂线段最短”这一性质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性质的得出要靠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还要具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成熟的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由前面对教材、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观察、操作交流、
分析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抽象概括、动手操作、逻辑推理的能力,体验探索、求知的过程和方法,增强他们的数学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垂直的概念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包含两线垂直的几幅图片形象直观的给出垂直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垂直的特征即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直角,在动手做一做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利用手头的工具画垂线,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可以通过折纸来丰富学生动手动脑的体验,在指导学生理解垂线的性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不能急于求成,可根据预先设计的思路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垂线性质的认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再通过实例加深对垂线性质的应用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垂线段最短”的实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的能力,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作为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是作为引导者、点拔者,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见解和各种思想认识,教师能从中提炼出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共识,获得知识和经验。
三、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
创 设 情 景 引 入 新 课 1、忆一忆: 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2、出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 你能发现上面图中有两直线相交的情况吗?如果有,两直线相交成的角有什么特点?(直角)(引出垂线的概念) 3、垂直的表示: 如图 由思考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为话题引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垂直及垂直的符号表示,这样更能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也能增加知识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8分钟
应 用 新 知 动 手 操 作 你能用手头的工具在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利用格点可以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你能像第一个图那样在另外两个格点图中画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3、用折纸的方法,如图,可以折出互相垂直的线,试试看。 思考:如何判断你所作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你画出的垂线有何特点? 这三个动手操作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垂直的概念,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后面的思考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既活跃了思维,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 10分钟
合 作 探 究 归 纳 总 结 1、画一画、议一议: 在上面两个图中,分别过点A作的垂线,你能作出来吗?每个图中你能作几条?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2、想一想、议一议: (1)你知道过马路怎样走最短吗? (2)P是直线外一点,PO⊥,O是垂足。A、B、C在直线上,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3)如图,过A点作的垂线,垂足为B,你觉得如何规定点到直线的距离比较合理? 议一议: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说说其中的道理。 设计1的意图一是巩固任选工具画垂线,二是为垂直的性质1的得出作铺垫。 设计2是想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将要得出的垂直的性质2有个直观的感觉,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归纳出垂直的性质2。 最后由设计3让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通过议一议这个活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实际应用。 17分钟
课 堂 练 习 巩 固 提 高 随堂练习 1、量一量,下列图形中垂直的直线有 。(用符号表示) (
第1题图
) 2、如图,已知直线AB、CD和AB上一点M,过点M分别画直线AB、CD的垂线。 3、如图,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短,试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说明理由。 (
A
) P Q 4、如图,点A到CD的距离是( ) A.线段AC的长度 B.线段BC的长度 C.线段CD的长度 D.线段AD的长度 这四个练习的设计起到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作用,即要考虑问题情境,又要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这四个练习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全都包括了,能起到及时巩固新知的目的。 10分钟
师 生 互 动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什么叫垂直?列举你身边的几个垂直的实例。 如何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垂线?你能说说用这些工具画垂线的原理吗? 垂直的性质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用到了“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P159 习题4.6 知识技能 2、3 问题解决 1 通过小结,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学会去运用到生活中会,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体验。 布置作业让学生能及时掌握本节知识,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四、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学到知识,应用知识。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只要学生能观察到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特点并能进行类比总结、应用,应能很好的掌握垂直的概念。有前面已经学习的角的度量,那么学生用量角器或三角尺画垂线应不是难事。在探究垂线性质的这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去动手画一画、议一议,切实的让学生体会到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这是学生自己操作总结得出的结论,一定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性质2的得出也是采用操作、探究、归纳的方法,加上用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来增加对性质2即“垂线段最短”的感性认识。我想学生也能容易接受,而要把“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加以应用,去解决数学问题,还要学生去多练习、多思考。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辅导和点拔,这样学生才能会学会用,转化为自身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