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宋基信阳实验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宋基信阳实验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30 12:01:45

文档简介

河南省宋基信阳实验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许姓,是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这种由封地、封国而来的姓氏源于中国古(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上)卷一“秦始皇”》中指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郡县制开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B.秦朝首创郡县制,影响深远
C.郡县制不利于长治久安
D.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3.(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皇兼并天下,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最早出现在秦代
4.(2017高一上·广州期中)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统治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或制度的推行,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
①元代的行省制
②明代的内阁制
③美国国会的两院制
④美国的联邦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6.(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高毅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一——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为英国“全新的政体”提供法律保障的是(  )
A.《1787年宪法》 B.《权利法案》
C.《1871年宪法》 D.《独立宣言》
7.(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图中的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  )
A.人民主权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议会主权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8.(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商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D.分封制瓦解
9.(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屡创收视新高。它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公主华月作为滕妾远嫁秦国,历经艰险,最后扶持儿子登基为王的故事。下列剧情明显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
A.楚威后因占卜龟甲上出现“否”字而放弃让举月陪葬
B.嫡长子芈槐即位,是为楚怀王,佩戴12垂旒冕冠(注:礼制规定天子垂12旒)
C.秦惠王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
D.芈月请求秦王分封其儿子赢稷到巴蜀之地
1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世袭,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1.(2016高三下·朝阳模拟)《史记》中记载了“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王绾、李斯廷议郡县与分封的故事。下列有关该年的说法准确的是(  )
①“二十六年”距今将近两千年
②该年应理解为“(秦)始皇元年”
③此时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初创期
④柏拉图《理想国》问世逾百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近代中国“原本以暴力开始的运动,到了后来确实归于一种宁静的悄悄变革……不可一世的至上君主悄然退位,最高的政治权力有条不紊地转移”。这场运动(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B.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C.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传统习俗 D.使民众普遍接受民主共和观念
13.(2018高二上·江门月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
A.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4.(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的闸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
A.开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持久抗战准备
15.(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针对不平等条约,他说:“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这体现了(  )
A.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独立平等
B.授予一切反帝团体、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C.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6.(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90万美元,出口更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冷战结束
C.中美两国关系得到改善 D.中国改革开放
17.(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士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第”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双方争论反映的实质是(  )
A.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B.南北士人群体的能力层次
C.不同选拔方式激发的矛盾 D.立场迥异导致的政治纷争
18.(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  )
A.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B.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
C.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D.革命 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
19.(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明当今世界(  )
A.出现单边主义 B.一体化趋势加强
C.形成两极格局 D.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由下表可知,唐朝前期太宗至武后代唐前宗室任官类别统计(  )
任官类别 高祖子孙 非高祖子孙
人次 百分比(%) 人次 百分比(%)
中央政务决策官 1 0.44 15 8.52
中央事务官 0 0 30 17.05
武职事官 9 3. 96 25 14.20
东宫、王府官 3 1.32 2 1.14
荣誉性官职 11 4.85 2 1.14
地方行政官 203 89.43 102 57.9
合计 227 100 176 100
A.宗室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 B.宗室干政现象严重
C.皇室内部政治斗争较激烈 D.皇权专制日趋强化
21.(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2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读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2012年4月清明节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欲凸显“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于政治层次的文化历史层次。对两次祭奠黄帝陵共同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民族认同推动国共关系改善 ②文化认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③救亡图存激发了民族认同感 ④海峡两岸均认同“一个中国”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2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24.(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25.(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科举制度中律学考试在宋代达到鼎盛,当时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宋史》评论:“宋之中叶,(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这反映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的深化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
26.(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除材料所述地区外,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所采取的措施还有(  )
A.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B.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C.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D.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辖
27.(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为学生免除徭役,学优者随带出巡,有的还授以官职,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材料表明当时(  )
A.西南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 B.轻徭薄赋利于争取民众支持
C.儒学独尊推动汉代教育发展 D.百姓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
28.(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秦律规定: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工商业者,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进“蛎”(一种容器)里,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这些规定是为了(  )
A.打击工商业者 B.限制农民经商
C.协调官商关系 D.规范商业行为
29.(2017高二下·玉溪期中)2016年1月5日,在传言张献忠“江口沉银”区域发现一批珍贵文物,除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银币外,最为珍贵的是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经鉴定后形成证据链证实了张献忠在当地“千般沉银”的民间传说。对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民间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传说开展历史研究
B.民间传说属于人类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历史
C.民间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
D.民间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
30.(2016·新课标Ⅰ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二、非选择题
31.(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3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カ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高,“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 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针对材料中 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3.(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今河南南阳),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张仲景指出:“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反对墨守陈规,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千余年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在其著作中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所以历代医家推崇张仲景为医圣,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攻读医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仲景被尊为医圣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封地、封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姓氏源于古代的分封制,B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的分封制下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
2.【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大意为郡县制度,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不能轻易改动,它能让古今上下皆享安宁,是大势所趋,能没有它的道理吗?王夫之的话说明了郡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郡县制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D项正确;
郡县制是地方制度,不能开中央官制先河,A项错误;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不是秦朝首创,B项错误;
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长治久安,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3.【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D正确,而“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是实行郡县制的原因,也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C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创了“家天下”的局面,但是并没有消除分封制带来的割据混战,因此不符合史实,但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4.【答案】C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行省制加强了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符合题意,故①正确;明代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美国国会的两院是美国中央机构,不符合题意,故③错误;美国联邦制下,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同时各州在行政上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符合题意,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关键点是抓住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一要求。难度中等。
5.【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内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体现了代议制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反映了君主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B错误,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而英国议会至上;
C错误,明朝内阁长官成为首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和应该 责任内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6.【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答案为B项;
《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的法律,排除A项;
《独立宣言》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发布的,排除C项;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7.【答案】D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D正确;
ABC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互相制约已达到平衡状态,已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8.【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维护宗法礼仪是主要目的。材料誓言“不换太子”“不以妾为妻”反映了宗法制度在当时已经受到了破坏,故C正确;
A、尊王攘夷是尊重周王室,排除;
B、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激烈,排除;
D、材料的重点是尊王攘夷,和睦诸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
9.【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礼制规定天子垂12旒,楚怀王不是周天子,不能佩戴12垂旒冕冠,故B错误,符合题意。
据材料提到,电视剧《芈月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占卜龟甲是统治者决策的方式之一,故A正确,排除。
当时秦国已有丞相制度,的C正确,排除。
当时还存在分封制,故秦王分封其儿子赢稷到巴蜀之地,有其可能,故D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 知识点的把握,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选择错误的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11.【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二十六年”是指公元前221年,可以排除①项,雅典民主制度的奠基时期是在公元前594年,排除③项,②④项表述正确,选择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暴力开始的运动”“君主悄然退位”可以推断出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此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农村的传统习俗,故C项错误;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依旧存在着封建观念,并没有使所有民众都接受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3.【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是在八七会议上,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遵义会议并未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中蒋介石重视四川的出发点主要是从抗战的角度,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D正确;
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所以B项的西部开发,C项的剿灭共产党和红军应该予以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蒋介石重视四川,加强四川的开发是为持久作战做准备。
15.【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可知:材料内容属于新三民主义,结合“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及“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可知:材料体现了明确的反帝主张,A正确;
BCD与材料内容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三民主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这是其相对于旧三民主义的进步之处。
16.【答案】C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中美两国经贸往来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美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故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美关系的改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美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17.【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史实可知,宋朝以后南方社会经济日益发达,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一带,促进了南方教育的发展,使得科举考试中出现南人多的情况,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了冲击,教育也受到影响致使科举录取中出现北人少的情况,故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录取人数上的南北差异,与南北人士的诉求、考试程序没有关系。故B、C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党派纷争,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8.【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由于俄国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所以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选项是C项。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由于俄国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因此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材料中只有欧盟涉及一体化趋势,与其他力量中心的崛起不相符;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在“中央政务决策官”“中央事务官”“武职事官”等官职上高祖子孙的比重明显低于非高祖子孙,而在“东宫、王府官”“荣誉性官职”“地方行政官”等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的官职上高祖子孙明显高于非高祖子孙,这说明宗室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A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相反;
C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皇室内部政治斗争;
D错误,材料无法看出皇权专制强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数据,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可知,宗室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
21.【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给与人民一定的自由和民主权力,但是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因此D说法错误,但是符合题干要求,因此D正确;
ABC都与史实相符合,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22.【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和新时期国民党祭祀黄帝陵体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有助于推动国共关系的改善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因此B正确;
③与1937年祭祀黄帝陵相符,但是不符合2012年的祭祀;
④错误,祭祀黄帝陵不能反映出海峡两岸均认同“一个中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2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24.【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 D 项正确;
A 说法绝对;B 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波斯锦”“胡锦”“番锦”。
25.【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可以看出,松茸对官员的录取与考核都比较严格,体现了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D正确;
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与理学无关,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选官,而不是机构完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的政治体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代各级官吏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行选拔的,反映了文官制度的优化。
26.【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关键信息是“因俗而治”,而宣政院的设置反映了对边远民族地区进行特殊的管理,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
ABD不能体现因俗而治,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27.【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可知,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体现了蜀地民众对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D项正确;
秦朝时期西南地区已经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而不是由于轻徭薄赋,B项错误;
儒学独尊是在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民族交通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
28.【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得出:秦朝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意在规范商业行为,D正确;
A错误,材料侧重于规范商业行为,不能看出打击工商业者;
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商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
29.【答案】B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属于口述史料,由于加上了很多主观因素,要有多方面的史料相互印证才可以,故ACD项错误;民间传说属于人类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历史,故B项正确。
故选B项。
30.【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 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31.【答案】(1)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
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可以得出背景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 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可以得出作用是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2)第一小问的调整,依据材料二“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以得出调整是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故答案为:(1)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
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和宋代商业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32.【答案】(一)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
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二)见解:战国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官僚政治,权力并非为王室贵族所垄断。理由: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而非由贵族世袭。
商鞅变法确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隋唐以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备,愈发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平民中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缓和阶级矛盾。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君主的确有很大的权力,但选官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君主与文人官僚体系“共治天下”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见解:不应盲从盲信西方经验,应坚持实事求是、为我所用的原则。理由: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奉行王明“左”倾错误,坚持苏俄革命中形成的“城市中心论”,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而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国“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发展中存在简单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的问题,造成了国民经济比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见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发展需要,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理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修水利、交通、防御工程,如秦国修筑都江堰、郑国渠、直道、驰道、灵渠和长城等,推动农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抵御外部侵略,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历代政府沿袭重农抑商政策,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以后以土地税的形式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政府重视农学、中医药学科技成果的运用与推广,如西汉赵过推广先进的牛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我们应“一分为二”得看待历史,不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古人。尽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因此简单粗暴地否定整个传统制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知识点】商鞅变法;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或者“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等角度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从“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集权加强”等角度归纳论证。
故答案为:
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
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33.【答案】(1)背景: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瘟疫的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
(2)原因:医术精湛,致力于创新;心怀世人,医德高尚;著《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学发展。
【知识点】两汉的医学成就;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时间“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可知此时处于东汉末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依据材料“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来看,当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依据材料“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来看,当时瘟疫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
(2)依据材料“反对墨守陈规,指出……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来看,张仲景医术精湛,致力于创新,心怀世人,医德高尚;依据材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来看,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学发展。
故答案为:
(1)背景: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瘟疫的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
(2)原因:医术精湛,致力于创新;心怀世人,医德高尚;著《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学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及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 1河南省宋基信阳实验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许姓,是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这种由封地、封国而来的姓氏源于中国古(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封地、封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姓氏源于古代的分封制,B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的分封制下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
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上)卷一“秦始皇”》中指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郡县制开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B.秦朝首创郡县制,影响深远
C.郡县制不利于长治久安
D.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大意为郡县制度,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不能轻易改动,它能让古今上下皆享安宁,是大势所趋,能没有它的道理吗?王夫之的话说明了郡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郡县制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D项正确;
郡县制是地方制度,不能开中央官制先河,A项错误;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不是秦朝首创,B项错误;
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长治久安,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3.(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皇兼并天下,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最早出现在秦代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是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D正确,而“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是实行郡县制的原因,也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C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创了“家天下”的局面,但是并没有消除分封制带来的割据混战,因此不符合史实,但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4.(2017高一上·广州期中)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统治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或制度的推行,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
①元代的行省制
②明代的内阁制
③美国国会的两院制
④美国的联邦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行省制加强了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符合题意,故①正确;明代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美国国会的两院是美国中央机构,不符合题意,故③错误;美国联邦制下,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同时各州在行政上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符合题意,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关键点是抓住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一要求。难度中等。
5.(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内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体现了代议制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反映了君主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B错误,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而英国议会至上;
C错误,明朝内阁长官成为首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和应该 责任内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6.(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高毅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一——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为英国“全新的政体”提供法律保障的是(  )
A.《1787年宪法》 B.《权利法案》
C.《1871年宪法》 D.《独立宣言》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答案为B项;
《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的法律,排除A项;
《独立宣言》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发布的,排除C项;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7.(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图中的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  )
A.人民主权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议会主权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D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D正确;
ABC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互相制约已达到平衡状态,已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8.(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商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D.分封制瓦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葵丘会盟发生在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维护宗法礼仪是主要目的。材料誓言“不换太子”“不以妾为妻”反映了宗法制度在当时已经受到了破坏,故C正确;
A、尊王攘夷是尊重周王室,排除;
B、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激烈,排除;
D、材料的重点是尊王攘夷,和睦诸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
9.(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屡创收视新高。它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公主华月作为滕妾远嫁秦国,历经艰险,最后扶持儿子登基为王的故事。下列剧情明显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
A.楚威后因占卜龟甲上出现“否”字而放弃让举月陪葬
B.嫡长子芈槐即位,是为楚怀王,佩戴12垂旒冕冠(注:礼制规定天子垂12旒)
C.秦惠王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
D.芈月请求秦王分封其儿子赢稷到巴蜀之地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礼制规定天子垂12旒,楚怀王不是周天子,不能佩戴12垂旒冕冠,故B错误,符合题意。
据材料提到,电视剧《芈月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占卜龟甲是统治者决策的方式之一,故A正确,排除。
当时秦国已有丞相制度,的C正确,排除。
当时还存在分封制,故秦王分封其儿子赢稷到巴蜀之地,有其可能,故D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 知识点的把握,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选择错误的选项。
1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世袭,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11.(2016高三下·朝阳模拟)《史记》中记载了“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王绾、李斯廷议郡县与分封的故事。下列有关该年的说法准确的是(  )
①“二十六年”距今将近两千年
②该年应理解为“(秦)始皇元年”
③此时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初创期
④柏拉图《理想国》问世逾百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二十六年”是指公元前221年,可以排除①项,雅典民主制度的奠基时期是在公元前594年,排除③项,②④项表述正确,选择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近代中国“原本以暴力开始的运动,到了后来确实归于一种宁静的悄悄变革……不可一世的至上君主悄然退位,最高的政治权力有条不紊地转移”。这场运动(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B.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C.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传统习俗 D.使民众普遍接受民主共和观念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从材料“暴力开始的运动”“君主悄然退位”可以推断出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此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农村的传统习俗,故C项错误;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依旧存在着封建观念,并没有使所有民众都接受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3.(2018高二上·江门月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
A.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是在八七会议上,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遵义会议并未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4.(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的闸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
A.开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持久抗战准备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中蒋介石重视四川的出发点主要是从抗战的角度,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D正确;
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所以B项的西部开发,C项的剿灭共产党和红军应该予以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蒋介石重视四川,加强四川的开发是为持久作战做准备。
15.(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针对不平等条约,他说:“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这体现了(  )
A.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独立平等
B.授予一切反帝团体、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C.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可知:材料内容属于新三民主义,结合“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及“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可知:材料体现了明确的反帝主张,A正确;
BCD与材料内容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三民主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这是其相对于旧三民主义的进步之处。
16.(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90万美元,出口更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冷战结束
C.中美两国关系得到改善 D.中国改革开放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中美两国经贸往来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美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故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美关系的改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美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17.(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士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第”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双方争论反映的实质是(  )
A.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B.南北士人群体的能力层次
C.不同选拔方式激发的矛盾 D.立场迥异导致的政治纷争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史实可知,宋朝以后南方社会经济日益发达,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一带,促进了南方教育的发展,使得科举考试中出现南人多的情况,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了冲击,教育也受到影响致使科举录取中出现北人少的情况,故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录取人数上的南北差异,与南北人士的诉求、考试程序没有关系。故B、C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党派纷争,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8.(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  )
A.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B.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
C.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D.革命 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C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由于俄国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所以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确选项是C项。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由于俄国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因此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明当今世界(  )
A.出现单边主义 B.一体化趋势加强
C.形成两极格局 D.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材料中只有欧盟涉及一体化趋势,与其他力量中心的崛起不相符;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由下表可知,唐朝前期太宗至武后代唐前宗室任官类别统计(  )
任官类别 高祖子孙 非高祖子孙
人次 百分比(%) 人次 百分比(%)
中央政务决策官 1 0.44 15 8.52
中央事务官 0 0 30 17.05
武职事官 9 3. 96 25 14.20
东宫、王府官 3 1.32 2 1.14
荣誉性官职 11 4.85 2 1.14
地方行政官 203 89.43 102 57.9
合计 227 100 176 100
A.宗室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 B.宗室干政现象严重
C.皇室内部政治斗争较激烈 D.皇权专制日趋强化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在“中央政务决策官”“中央事务官”“武职事官”等官职上高祖子孙的比重明显低于非高祖子孙,而在“东宫、王府官”“荣誉性官职”“地方行政官”等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的官职上高祖子孙明显高于非高祖子孙,这说明宗室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A正确;
B错误,与材料主旨相反;
C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皇室内部政治斗争;
D错误,材料无法看出皇权专制强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对比材料数据,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可知,宗室对中央决策影响较小。
21.(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给与人民一定的自由和民主权力,但是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因此D说法错误,但是符合题干要求,因此D正确;
ABC都与史实相符合,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2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读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2012年4月清明节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欲凸显“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于政治层次的文化历史层次。对两次祭奠黄帝陵共同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民族认同推动国共关系改善 ②文化认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③救亡图存激发了民族认同感 ④海峡两岸均认同“一个中国”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陵和新时期国民党祭祀黄帝陵体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有助于推动国共关系的改善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因此B正确;
③与1937年祭祀黄帝陵相符,但是不符合2012年的祭祀;
④错误,祭祀黄帝陵不能反映出海峡两岸均认同“一个中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2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24.(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 D 项正确;
A 说法绝对;B 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均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波斯锦”“胡锦”“番锦”。
25.(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科举制度中律学考试在宋代达到鼎盛,当时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宋史》评论:“宋之中叶,(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这反映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的深化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可以看出,松茸对官员的录取与考核都比较严格,体现了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D正确;
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与理学无关,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选官,而不是机构完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的政治体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代各级官吏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行选拔的,反映了文官制度的优化。
26.(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除材料所述地区外,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所采取的措施还有(  )
A.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B.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C.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D.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辖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关键信息是“因俗而治”,而宣政院的设置反映了对边远民族地区进行特殊的管理,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
ABD不能体现因俗而治,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27.(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为学生免除徭役,学优者随带出巡,有的还授以官职,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材料表明当时(  )
A.西南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 B.轻徭薄赋利于争取民众支持
C.儒学独尊推动汉代教育发展 D.百姓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可知,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体现了蜀地民众对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D项正确;
秦朝时期西南地区已经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而不是由于轻徭薄赋,B项错误;
儒学独尊是在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民族交通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
28.(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秦律规定: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工商业者,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进“蛎”(一种容器)里,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这些规定是为了(  )
A.打击工商业者 B.限制农民经商
C.协调官商关系 D.规范商业行为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得出:秦朝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意在规范商业行为,D正确;
A错误,材料侧重于规范商业行为,不能看出打击工商业者;
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商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
29.(2017高二下·玉溪期中)2016年1月5日,在传言张献忠“江口沉银”区域发现一批珍贵文物,除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银币外,最为珍贵的是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经鉴定后形成证据链证实了张献忠在当地“千般沉银”的民间传说。对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民间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传说开展历史研究
B.民间传说属于人类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历史
C.民间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
D.民间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
【答案】B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属于口述史料,由于加上了很多主观因素,要有多方面的史料相互印证才可以,故ACD项错误;民间传说属于人类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历史,故B项正确。
故选B项。
30.(2016·新课标Ⅰ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 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
31.(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
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可以得出背景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 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可以得出作用是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2)第一小问的调整,依据材料二“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以得出调整是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故答案为:(1)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
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和宋代商业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32.(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カ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高,“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 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针对材料中 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一)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
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二)见解:战国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官僚政治,权力并非为王室贵族所垄断。理由: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而非由贵族世袭。
商鞅变法确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隋唐以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备,愈发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平民中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缓和阶级矛盾。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君主的确有很大的权力,但选官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君主与文人官僚体系“共治天下”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见解:不应盲从盲信西方经验,应坚持实事求是、为我所用的原则。理由: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奉行王明“左”倾错误,坚持苏俄革命中形成的“城市中心论”,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而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国“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发展中存在简单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的问题,造成了国民经济比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见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发展需要,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理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修水利、交通、防御工程,如秦国修筑都江堰、郑国渠、直道、驰道、灵渠和长城等,推动农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抵御外部侵略,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历代政府沿袭重农抑商政策,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以后以土地税的形式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政府重视农学、中医药学科技成果的运用与推广,如西汉赵过推广先进的牛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我们应“一分为二”得看待历史,不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古人。尽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因此简单粗暴地否定整个传统制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知识点】商鞅变法;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或者“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等角度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从“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集权加强”等角度归纳论证。
故答案为:
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
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33.(2021高三上·信阳开学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今河南南阳),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张仲景指出:“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反对墨守陈规,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千余年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在其著作中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所以历代医家推崇张仲景为医圣,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攻读医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仲景被尊为医圣的原因。
【答案】(1)背景: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瘟疫的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
(2)原因:医术精湛,致力于创新;心怀世人,医德高尚;著《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学发展。
【知识点】两汉的医学成就;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时间“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可知此时处于东汉末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依据材料“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惟名利是务”来看,当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依据材料“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来看,当时瘟疫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
(2)依据材料“反对墨守陈规,指出……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来看,张仲景医术精湛,致力于创新,心怀世人,医德高尚;依据材料“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为中外学者所推崇,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来看,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学发展。
故答案为:
(1)背景: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伤亡众多;时人重视名利.追求方术,忽视医药;瘟疫的肆虐,宗族蒙难,百姓痛苦不堪。
(2)原因:医术精湛,致力于创新;心怀世人,医德高尚;著《伤寒杂病论》,推动中医学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及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