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 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 为公季。据此可知,当时( )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宗法制度尚未完善
C.等级秩序遭严重破坏 D.周王已经实现集权
2.(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下图是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汉代《盐井》画像砖。画面上的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管,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这说明汉代( )
A.盐井最早出现于成都地区 B.手工业者的地位较高
C.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改变 D.制盐业技术水平较高
3.(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某学者说:“宋代词曲盛行,从汴京到临安,花阵酒池,四处闻丝竹之声;燕馆歌楼,八方新声巧笑。每到夜晚,市民们往往结伴出游,到瓦舍勾栏去购物,欣赏杂剧、歌舞演出,人们乐此不疲,常常深夜而归。” 由此可知,宋代词曲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坊市界限被打破 D.主流思想的嬗变
4.(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明太祖曾说:“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远人……使知礼义,以美风俗。”清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的政策。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 )
A.放弃了羁縻政策 B.注重道德教化
C.体现了宗教宽容 D.重视人才培养
5.(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断言 “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富贵即道德之听归……确曾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王夫之认为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别有理也”。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价值取向是( )
A.存理灭欲 B.理欲并存 C.格物致知 D.以民为本
6.(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895年清政府发出了“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上谕,鼓励民族资本参与开矿、办厂、修路等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 ( )
A.利于民放资本主义的发展 B.便于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C.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7.(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20世纪初,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相继建立;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令内务 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这说明( )
A.妇女解放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基础
B.中国女子解放由此开始
C.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女子解放
D.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8.(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毛泽东曾说:“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资本主义因素弱,使中国没有形成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全国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广大农村自给自足的地方性自然经济仍占据显著优势,可以相对独立于城市顽强存在。”毛泽东旨在说明中国( )
A.近代落后的原因 B.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C.建立武装的条件 D.中共领导的必要性
9.(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这反映出( )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中共党员 55% 57% 55% 75% 74% 68%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45% 43% 45% 10% 12% 20%
A.民主集中制成为主要原则 B.政协与人大具有互补性
C.人大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 D.民主政治发展过程曲折
10.(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仔细观察下图所示的漫画《圆满》。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已经成功地迈入强国行列 B.全球经济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C.中国入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11.(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公元前5世纪, 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作品中开始对神表示怀疑,同情穷人和奴隶,拥护民主,反对虐待妇女,如他在《伊翁》《酒神的伴侣》等剧中责备天神嫉妒、残忍、不道德,害死了很多好人。该剧作家的作品( )
A.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B.具有人文精神色彩
C.凸显了戏剧创作的繁荣 D.说明公民范围扩大
12.(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文学家费尔丁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当贵族与国王正在争斗生活之华丽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的地位,而商人们正在步出柜台,挤入乡绅的行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奢侈浪费成为社会主流 B.工业革命带动生活水平提高
C.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完善 D.消费竞争集聚社会转型力量
13.(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有学者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歪曲,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在作祟,资产阶级国家自然 成为统治阶级调整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们组成“富人俱乐部”,对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本能的厌恶,以 白人“尊贵”的血缘纽带维系着“贵族”们的传统。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 )
A.具有鲜明的局限性 B.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承认了黑人奴隶制 D.忽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14.(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809年,柏林大学首创研究班的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并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柏林工学院、卡尔斯卢合工艺学 院等一批高等专业学院一也是这时建立的。由此可知,当时德意志的教育变革( )
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B.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扩张步伐
C.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
15.(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951—1955年,苏联肉类的年平均产量为570万吨;1961- 1965年,年平均产量达到930万吨,增长 60%以上;在同一时期,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 790万吨变为6 470万吨,增加70%以上;1955年的农庄庄员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列51.3卢布。这一现象表明苏联( )
A.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集体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新经济提高了农业产量
D.经济模式的突破改变农业落后局面
16.(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西班牙画家达利(11904-1989年),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其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 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结合在一起。下图是他的代表作《空间大象》。这类作品( )
A.注重抒发个人浪漫情怀 B.意在表达反主流的个性
C.重点突出瞬间色彩变化 D.旨在揭露社会黑暗腐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8题14分,第15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材料 西安城市的发展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从西周的丰京和镐京、秦朝的咸阳、西汉的长安城到隋唐长安城,西安作为都城长达1100多年。元代《通鉴》指出,“京都(汉长安)地大人众,加之岁久,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成苦”。同时,西安城所处地域地形平坦,浅层地下水水力坡度小,水流滞缓,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为污染物质的长期存储积提供了有利条件。汉代长安城内大部分居民区通过土质渠道、城壕、废井等排水。生产生活污水、人畜排泄物等下渗,不断发生污染,使水质恶化。《隋书》记载,隋开皇二年((582年),“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堪宜人”。因此,隋另建新都。到宋朝,永兴军城(今西安)“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到了现代,西安城市缺水相当严重,在我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中位居前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约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由于地下潜水的短缺而过度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地面大面积沉降,从而加剧了市内10多条地裂缝的扩大,使大雁塔加速倾斜、钟楼基座拉裂,一批建筑物和供水、通讯、市政设施遭到破坏。
——摘编自仇立慧等《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其对今天的启示。
18.(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古代、近代西方的思想】
材料
人物 著作 评价
柏拉图 《理想国》 提出精英治国及分机等原则,洛克、孟德斯鸠等深受柏拉图国家学说的影响。
杰斐逊 《独立空言》 马克思称它为人臭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空言”。
亚当·斯辔 《国富论》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作,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但丁 《神曲》 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马克思 《资本论》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爱因斯坦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说从此开始。
汤国比 《历史研究》 他的思想照亮了庞大的历史,而且以若干理论、事实以及同代中伟大诗人的直觉,把历史支撑了起来。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该书出版以来,西方世界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其影响遍及西方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各种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邓蜀生《影响人类的100本书》
根据材料所列书单 ,对任意一本书籍的书评,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9.(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抗战时期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7月22日,党中央发出了《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对地主没收土地财产后,“仍分给其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工具”。1937 年2月10日,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1937年5月,党中央宣布将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 减租减息是党在民族战争条件下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战略选择。通过减租减息,地租被限制在 37.5%以下,利息在1分或1分半以下,多年的欠租欠债也免交停付,因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 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
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
——摘编自林筱璟 张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意义。
20.(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材料一: 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 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 类似三元里抗英、联省自保这样以局部自保为目的的事例逐渐减少,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显著增多。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 ,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从此,中国不再以自己为中心, 也不再以“华 ” “夷”思想来对待其他民族,而是开始正视自身的不足,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及后来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及维新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领导和影响下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大致在1905年前后,民族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本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强烈感情,它一经产生,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易刚明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
、黄河、黄皮肤” 等这些地理及 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 ,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 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
,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 《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古公看中了昌,于是想立昌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而季历是古公的第三子。为了能让季历以第三子身份继位,两个哥哥主动谦让于他,不惜逃到荆蛮之地另谋出路。从中可以推测,当时尚无嫡长子继承制,而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符合题意;
AC项材料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
D项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集权,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宗法制,考查学生对材料“古公看中了昌,于是想立昌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而季历是古公的第三子。为了能让季历以第三子身份继位,两个哥哥主动谦让于他,不惜逃到荆蛮之地另谋出路。”的正确解读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制盐技术较高,D符合题意;
AC项材料无法体现盐井最早出现于成都地区,也无法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有所改变,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古代手工业者的地位一-直较低,故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汉代经济发展。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画面上的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视,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考查宋词的繁荣。据材料可知,宋词属于通俗文艺,它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坊市界限被打破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宋代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嬗变,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考生可结合材料“宋代词曲盛行,从汴京到临安,花阵酒池,四处闻丝竹之声;燕馆歌楼,八方新声巧笑。每到夜晚,市民们往往结伴出游,到瓦舍勾栏去购物,欣赏杂剧、歌舞演出,人们乐此不疲,常常深夜而归”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考查明清时 期的边疆治理。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曾说:“以文德以化远....使知礼义,以美风俗”。清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的政策,这说明明清时期都强调对边疆地区的教化,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明清仍奉行羁縻政策,材料也体现了这一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
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德以化远人·…·使知礼义,以美风俗”“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陈确和王夫之断然否定了理学家“存理灭欲”这一价值取向,他们主张天理与人欲并不截然相对,相反是相互依存、彼此契合的,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格物致知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非价值取向,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考生可结合材料“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富贵即道德之攸归······确曾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王夫之认为“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别有理也”进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考查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采取了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奖励工商等-系列措施.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程度,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鼓励民族资本参与开矿、办厂、修路等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女子解放运动发展,这深受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辛亥革命并未与妇女解放相结合,未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无法体现女子解放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无法体现男女平等是否深入人心,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20世纪初的女子解放运动。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初,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相继建立;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8.【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可以相对独立于城市而存在,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能说明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也没有体现建立武装和中共的领导,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近代中国时代特征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背景和特点。本题考查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分析】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据材料可知,在建国后的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中,中共党员的比例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比例构成在1954年、1959年、1964年比较合理,而1975年和1978年的比例差距大,1983年差距在缩小,这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曲折中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政协,也无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0.【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漫画信息可知,中国人世使世界“圆满”,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况且单凭入世,不能断定一个国家是否是世界强国,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知识,全球经济的发展前途并不是一片光明,还有一些阻力存在,如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圆满”。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作品中开始对神表示怀疑,同情穷人和奴隶,拥护民主,反对虐待妇女,如他在《伊翁》《酒神的伴侣》等剧中责备天神嫉妒、残忍、不道德,害死了很多好人”,这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仅仅体现了对神的怀疑,不能说明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故A项不符合题意;
CD项材料无法体现古希腊戏剧创作的高度繁荣和公民范围的扩大,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考生可结合材料“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作品中开始对神表示怀疑,同情穷人和奴隶,拥护民主,反对虐待妇女,如他在《伊翁《酒神的伴侣》等剧中责备天神嫉妒、残忍、不道德,害死了很多好人”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消费竞争现象,这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A项竞争消费不能等同于奢侈浪费,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18世纪中叶英国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当贵族与国王正在争斗生活之华丽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的地位,而商人们正在步出柜台,挤入乡绅的行列”进行分析。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13.【答案】A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歧视黑人和印第安人,带有鲜明的局限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承认了黑人奴隶制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是片面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表明美国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当贵族与国王正在争斗生活之华丽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的地位,而商人们正在步出柜台,挤入乡绅的行列”进行分析。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14.【答案】A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通过“1809*1821"可知,此时德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而新学校新学科多为“工业”“基础科研”“应用科研”类,这说明此时德国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
B项题目中没有关.于军国主义的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教育改革是在各大学开展的,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是基础教育改革,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目中没有看到新兴工业发展的情况说明,无法得出“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德国工业革命与教育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农业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正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新经济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模式,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1~1955年,苏联肉类的年平均产量为570万吨;1961~1965年,年平均产量达到930万吨,增长60%以上;在同一时期,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1955年的农庄庄员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
16.【答案】B
【知识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分析】据材料“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结合在一起”,结合绘画《空间大象》可知,这类绘画属于现代主义,B项符合题意;
A项抒发个人浪漫情怀属于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突出瞬间色彩变化属于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揭露社会黑暗腐败属于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现代主义绘画。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结合在一起”。本题主要通过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7.【答案】(1)原因:西安城开发较早,人口不断增多;西安城地形平坦,地下水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2)影响:不利于西安的持久发展,影响了其政治地位;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给今天的西安城市治理带来巨大的困难。
启示:在重视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1)根据“西安城市的发展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得出:西安城开发较早;根据“地大人众”得出:人口不断增多;根据“西安城所处地域地形平坦,浅层地下水水力坡度小,水流滞缓,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为污染物质的长期存储积提供了有利条件”得出:西安城地形平坦,地下水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根据“生产生活污水、人畜排泄物等下渗,不断发生污染,使水质恶化”得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2)影响:根据材料可从对人们生活、对西安发展及对当今城市治理角度进行分析。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并不唯一,如在重视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故答案为:
(1)原因:西安城开发较早,人口不断增多;西安城地形平坦,地下水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2)影响:不利于西安的持久发展,影响了其政治地位;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给今天的西安城市治理带来巨大的困难。
启示:在重视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安的环境污染和城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示例: .
观点:赞同《神曲》是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理由: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打破旧观念,而当时的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于是一股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潮兴起。在此背景下,但丁发表了《神曲》,歌颂人,肯定人性,指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获得最终的成功。但丁没有完全遵信宗教主义的教条,而是在人性中发掘人文主义、人文关怀。而以但丁的《神曲》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打破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总之,但丁的《神曲》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部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作品涉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学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学生可任意选择其一,对材料观点进行评述。要求结合史实,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观点:赞同《神曲》是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理由: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打破旧观念,而当时的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于是一股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潮兴起。在此背景下,但丁发表了《神曲》,歌颂人,肯定人性,指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获得最终的成功。但丁没有完全遵信宗教主义的教条,而是在人性中发掘人文主义、人文关怀。而以但丁的《神曲》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打破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总之,但丁的《神曲》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部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历史与历史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9.【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调整内外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需要。
特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效果显著。
(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有利于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民主民族革命的胜利;对今天的土地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可归纳出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根据“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归纳出国共两党调整内外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根据“……捉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可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需要。第二小问特点,根据“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归纳出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根据“捉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可归纳出效果显著。
(2)根据“捉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可归纳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有利于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民主民族革命的胜利;对今天的土地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故答案为:
(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调整内外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需要。
特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效果显著。
(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有利于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民主民族革命的胜利;对今天的土地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需要把握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理解中共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20.【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及社会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及实践的推动;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外关系由传统东方型向近代西方型转变。
(2)特征:升华为民族精神;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是理性 与和平性的统一;具有开放性。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 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及社会危机加剧;根据“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 ,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得出:西学东渐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根据“魏源、林则徐”“孙中山”等得出: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及实践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角度分析经济根源。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外交方面产生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
(2)根据“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 ,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 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得出:升华为民族精神;根据“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得出: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根据“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得出:是理性与和平性的统一;根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得出:具有开放性。
故答案为:
(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及社会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及实践的推动;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外关系由传统东方型向近代西方型转变。
(2)特征:升华为民族精神;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是理性 与和平性的统一;具有开放性。
【点评】本题侧重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解释,主要强调对材料的归纳、理解和分析,难度适中。
1 / 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 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 为公季。据此可知,当时( )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宗法制度尚未完善
C.等级秩序遭严重破坏 D.周王已经实现集权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古公看中了昌,于是想立昌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而季历是古公的第三子。为了能让季历以第三子身份继位,两个哥哥主动谦让于他,不惜逃到荆蛮之地另谋出路。从中可以推测,当时尚无嫡长子继承制,而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符合题意;
AC项材料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
D项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集权,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宗法制,考查学生对材料“古公看中了昌,于是想立昌的父亲季历为继承人,而季历是古公的第三子。为了能让季历以第三子身份继位,两个哥哥主动谦让于他,不惜逃到荆蛮之地另谋出路。”的正确解读分析。
2.(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下图是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汉代《盐井》画像砖。画面上的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管,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这说明汉代( )
A.盐井最早出现于成都地区 B.手工业者的地位较高
C.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改变 D.制盐业技术水平较高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制盐技术较高,D符合题意;
AC项材料无法体现盐井最早出现于成都地区,也无法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有所改变,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古代手工业者的地位一-直较低,故B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汉代经济发展。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画面上的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视,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3.(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某学者说:“宋代词曲盛行,从汴京到临安,花阵酒池,四处闻丝竹之声;燕馆歌楼,八方新声巧笑。每到夜晚,市民们往往结伴出游,到瓦舍勾栏去购物,欣赏杂剧、歌舞演出,人们乐此不疲,常常深夜而归。” 由此可知,宋代词曲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坊市界限被打破 D.主流思想的嬗变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考查宋词的繁荣。据材料可知,宋词属于通俗文艺,它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坊市界限被打破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宋代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嬗变,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考生可结合材料“宋代词曲盛行,从汴京到临安,花阵酒池,四处闻丝竹之声;燕馆歌楼,八方新声巧笑。每到夜晚,市民们往往结伴出游,到瓦舍勾栏去购物,欣赏杂剧、歌舞演出,人们乐此不疲,常常深夜而归”进行分析。
4.(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明太祖曾说:“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远人……使知礼义,以美风俗。”清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的政策。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 )
A.放弃了羁縻政策 B.注重道德教化
C.体现了宗教宽容 D.重视人才培养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考查明清时 期的边疆治理。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曾说:“以文德以化远....使知礼义,以美风俗”。清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的政策,这说明明清时期都强调对边疆地区的教化,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明清仍奉行羁縻政策,材料也体现了这一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
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德以化远人·…·使知礼义,以美风俗”“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断言 “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富贵即道德之听归……确曾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王夫之认为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别有理也”。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价值取向是( )
A.存理灭欲 B.理欲并存 C.格物致知 D.以民为本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陈确和王夫之断然否定了理学家“存理灭欲”这一价值取向,他们主张天理与人欲并不截然相对,相反是相互依存、彼此契合的,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格物致知属于认识论的范畴,非价值取向,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考生可结合材料“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富贵即道德之攸归······确曾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王夫之认为“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别有理也”进行分析。
6.(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895年清政府发出了“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上谕,鼓励民族资本参与开矿、办厂、修路等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 ( )
A.利于民放资本主义的发展 B.便于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C.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考查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采取了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奖励工商等-系列措施.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程度,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鼓励民族资本参与开矿、办厂、修路等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进行分析。
7.(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20世纪初,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相继建立;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令内务 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这说明( )
A.妇女解放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基础
B.中国女子解放由此开始
C.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女子解放
D.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女子解放运动发展,这深受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辛亥革命并未与妇女解放相结合,未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无法体现女子解放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无法体现男女平等是否深入人心,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20世纪初的女子解放运动。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初,不裹足会和天足会等组织在中国城乡相继建立;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新生活的新女性崭露头角,女子已开始有了上学甚至出国留洋的机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令内务部通各省权禁裹足文》”。
8.(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毛泽东曾说:“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资本主义因素弱,使中国没有形成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全国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广大农村自给自足的地方性自然经济仍占据显著优势,可以相对独立于城市顽强存在。”毛泽东旨在说明中国( )
A.近代落后的原因 B.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C.建立武装的条件 D.中共领导的必要性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可以相对独立于城市而存在,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能说明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也没有体现建立武装和中共的领导,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近代中国时代特征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背景和特点。本题考查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这反映出( )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中共党员 55% 57% 55% 75% 74% 68%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45% 43% 45% 10% 12% 20%
A.民主集中制成为主要原则 B.政协与人大具有互补性
C.人大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 D.民主政治发展过程曲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分析】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据材料可知,在建国后的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中,中共党员的比例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比例构成在1954年、1959年、1964年比较合理,而1975年和1978年的比例差距大,1983年差距在缩小,这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曲折中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政协,也无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0.(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仔细观察下图所示的漫画《圆满》。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已经成功地迈入强国行列 B.全球经济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C.中国入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漫画信息可知,中国人世使世界“圆满”,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况且单凭入世,不能断定一个国家是否是世界强国,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知识,全球经济的发展前途并不是一片光明,还有一些阻力存在,如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圆满”。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公元前5世纪, 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作品中开始对神表示怀疑,同情穷人和奴隶,拥护民主,反对虐待妇女,如他在《伊翁》《酒神的伴侣》等剧中责备天神嫉妒、残忍、不道德,害死了很多好人。该剧作家的作品( )
A.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B.具有人文精神色彩
C.凸显了戏剧创作的繁荣 D.说明公民范围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据材料“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作品中开始对神表示怀疑,同情穷人和奴隶,拥护民主,反对虐待妇女,如他在《伊翁》《酒神的伴侣》等剧中责备天神嫉妒、残忍、不道德,害死了很多好人”,这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仅仅体现了对神的怀疑,不能说明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故A项不符合题意;
CD项材料无法体现古希腊戏剧创作的高度繁荣和公民范围的扩大,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考生可结合材料“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作品中开始对神表示怀疑,同情穷人和奴隶,拥护民主,反对虐待妇女,如他在《伊翁《酒神的伴侣》等剧中责备天神嫉妒、残忍、不道德,害死了很多好人”进行分析。
12.(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文学家费尔丁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当贵族与国王正在争斗生活之华丽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的地位,而商人们正在步出柜台,挤入乡绅的行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奢侈浪费成为社会主流 B.工业革命带动生活水平提高
C.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完善 D.消费竞争集聚社会转型力量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消费竞争现象,这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A项竞争消费不能等同于奢侈浪费,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18世纪中叶英国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当贵族与国王正在争斗生活之华丽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的地位,而商人们正在步出柜台,挤入乡绅的行列”进行分析。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13.(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有学者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歪曲,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在作祟,资产阶级国家自然 成为统治阶级调整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们组成“富人俱乐部”,对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本能的厌恶,以 白人“尊贵”的血缘纽带维系着“贵族”们的传统。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 )
A.具有鲜明的局限性 B.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承认了黑人奴隶制 D.忽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歧视黑人和印第安人,带有鲜明的局限性,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承认了黑人奴隶制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是片面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表明美国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当贵族与国王正在争斗生活之华丽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的地位,而商人们正在步出柜台,挤入乡绅的行列”进行分析。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14.(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809年,柏林大学首创研究班的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并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柏林工学院、卡尔斯卢合工艺学 院等一批高等专业学院一也是这时建立的。由此可知,当时德意志的教育变革( )
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B.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扩张步伐
C.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通过“1809*1821"可知,此时德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而新学校新学科多为“工业”“基础科研”“应用科研”类,这说明此时德国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
B项题目中没有关.于军国主义的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教育改革是在各大学开展的,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是基础教育改革,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目中没有看到新兴工业发展的情况说明,无法得出“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德国工业革命与教育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1951—1955年,苏联肉类的年平均产量为570万吨;1961- 1965年,年平均产量达到930万吨,增长 60%以上;在同一时期,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 790万吨变为6 470万吨,增加70%以上;1955年的农庄庄员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列51.3卢布。这一现象表明苏联( )
A.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集体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新经济提高了农业产量
D.经济模式的突破改变农业落后局面
【答案】A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农业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正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新经济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模式,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1~1955年,苏联肉类的年平均产量为570万吨;1961~1965年,年平均产量达到930万吨,增长60%以上;在同一时期,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1955年的农庄庄员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
16.(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西班牙画家达利(11904-1989年),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其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 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结合在一起。下图是他的代表作《空间大象》。这类作品( )
A.注重抒发个人浪漫情怀 B.意在表达反主流的个性
C.重点突出瞬间色彩变化 D.旨在揭露社会黑暗腐败
【答案】B
【知识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分析】据材料“作品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结合在一起”,结合绘画《空间大象》可知,这类绘画属于现代主义,B项符合题意;
A项抒发个人浪漫情怀属于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突出瞬间色彩变化属于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揭露社会黑暗腐败属于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现代主义绘画。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将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结合在一起”。本题主要通过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8题14分,第15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材料 西安城市的发展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从西周的丰京和镐京、秦朝的咸阳、西汉的长安城到隋唐长安城,西安作为都城长达1100多年。元代《通鉴》指出,“京都(汉长安)地大人众,加之岁久,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成苦”。同时,西安城所处地域地形平坦,浅层地下水水力坡度小,水流滞缓,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为污染物质的长期存储积提供了有利条件。汉代长安城内大部分居民区通过土质渠道、城壕、废井等排水。生产生活污水、人畜排泄物等下渗,不断发生污染,使水质恶化。《隋书》记载,隋开皇二年((582年),“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堪宜人”。因此,隋另建新都。到宋朝,永兴军城(今西安)“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到了现代,西安城市缺水相当严重,在我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中位居前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约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由于地下潜水的短缺而过度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地面大面积沉降,从而加剧了市内10多条地裂缝的扩大,使大雁塔加速倾斜、钟楼基座拉裂,一批建筑物和供水、通讯、市政设施遭到破坏。
——摘编自仇立慧等《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西安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其对今天的启示。
【答案】(1)原因:西安城开发较早,人口不断增多;西安城地形平坦,地下水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2)影响:不利于西安的持久发展,影响了其政治地位;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给今天的西安城市治理带来巨大的困难。
启示:在重视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1)根据“西安城市的发展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得出:西安城开发较早;根据“地大人众”得出:人口不断增多;根据“西安城所处地域地形平坦,浅层地下水水力坡度小,水流滞缓,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为污染物质的长期存储积提供了有利条件”得出:西安城地形平坦,地下水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根据“生产生活污水、人畜排泄物等下渗,不断发生污染,使水质恶化”得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2)影响:根据材料可从对人们生活、对西安发展及对当今城市治理角度进行分析。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并不唯一,如在重视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故答案为:
(1)原因:西安城开发较早,人口不断增多;西安城地形平坦,地下水循环交替和更新极为缓慢;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2)影响:不利于西安的持久发展,影响了其政治地位;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给今天的西安城市治理带来巨大的困难。
启示:在重视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作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安的环境污染和城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古代、近代西方的思想】
材料
人物 著作 评价
柏拉图 《理想国》 提出精英治国及分机等原则,洛克、孟德斯鸠等深受柏拉图国家学说的影响。
杰斐逊 《独立空言》 马克思称它为人臭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空言”。
亚当·斯辔 《国富论》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作,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但丁 《神曲》 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马克思 《资本论》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爱因斯坦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说从此开始。
汤国比 《历史研究》 他的思想照亮了庞大的历史,而且以若干理论、事实以及同代中伟大诗人的直觉,把历史支撑了起来。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该书出版以来,西方世界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其影响遍及西方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各种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邓蜀生《影响人类的100本书》
根据材料所列书单 ,对任意一本书籍的书评,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
观点:赞同《神曲》是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理由: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打破旧观念,而当时的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于是一股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潮兴起。在此背景下,但丁发表了《神曲》,歌颂人,肯定人性,指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获得最终的成功。但丁没有完全遵信宗教主义的教条,而是在人性中发掘人文主义、人文关怀。而以但丁的《神曲》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打破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总之,但丁的《神曲》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部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知识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作品涉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学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学生可任意选择其一,对材料观点进行评述。要求结合史实,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观点:赞同《神曲》是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理由: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打破旧观念,而当时的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于是一股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人文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潮兴起。在此背景下,但丁发表了《神曲》,歌颂人,肯定人性,指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获得最终的成功。但丁没有完全遵信宗教主义的教条,而是在人性中发掘人文主义、人文关怀。而以但丁的《神曲》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打破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宣扬了人文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总之,但丁的《神曲》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部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历史与历史评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9.(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抗战时期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7月22日,党中央发出了《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对地主没收土地财产后,“仍分给其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工具”。1937 年2月10日,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1937年5月,党中央宣布将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 减租减息是党在民族战争条件下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战略选择。通过减租减息,地租被限制在 37.5%以下,利息在1分或1分半以下,多年的欠租欠债也免交停付,因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 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
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
——摘编自林筱璟 张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意义。
【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调整内外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需要。
特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效果显著。
(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有利于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民主民族革命的胜利;对今天的土地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可归纳出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根据“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归纳出国共两党调整内外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根据“……捉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可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需要。第二小问特点,根据“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实现团结抗日,都先后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归纳出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根据“捉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可归纳出效果显著。
(2)根据“捉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可归纳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有利于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民主民族革命的胜利;对今天的土地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故答案为:
(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调整内外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需要。
特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效果显著。
(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有利于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民主民族革命的胜利;对今天的土地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需要把握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理解中共党土地政策的调整。
20.(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材料一: 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 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 类似三元里抗英、联省自保这样以局部自保为目的的事例逐渐减少,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显著增多。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 ,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从此,中国不再以自己为中心, 也不再以“华 ” “夷”思想来对待其他民族,而是开始正视自身的不足,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及后来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及维新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领导和影响下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大致在1905年前后,民族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本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强烈感情,它一经产生,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易刚明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
、黄河、黄皮肤” 等这些地理及 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 ,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 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
,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 《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及社会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及实践的推动;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外关系由传统东方型向近代西方型转变。
(2)特征:升华为民族精神;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是理性 与和平性的统一;具有开放性。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 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及社会危机加剧;根据“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 ,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得出:西学东渐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根据“魏源、林则徐”“孙中山”等得出: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及实践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角度分析经济根源。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外交方面产生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
(2)根据“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 ,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 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得出:升华为民族精神;根据“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得出: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根据“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得出:是理性与和平性的统一;根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得出:具有开放性。
故答案为:
(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及社会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及实践的推动;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外关系由传统东方型向近代西方型转变。
(2)特征:升华为民族精神;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是理性 与和平性的统一;具有开放性。
【点评】本题侧重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解释,主要强调对材料的归纳、理解和分析,难度适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