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2019)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
课题:
3.3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摩擦力第一课时——滑动摩擦力。基于学生对摩擦力在初中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同学掌握程度一般的学情,针对滑动摩擦力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进行定性,定量的探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总结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这节教材内容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相关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1)通过观观察感受日常中的摩擦力现象。能描述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2)通过滑动摩擦力自主探究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其方向,并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阐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
(3)通过观察分析,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提升学生分析创新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从定性定量二个角度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得出滑动摩擦力公式,并能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5)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重视并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实验更好地感受滑动摩擦力的本质。
(6)本节课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从而摄取知识,并学以致用。从而实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滑动摩擦力的物理知识为主干,以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三要素的掌握与应用。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定。
相关探究实验方案的确定。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多媒体,希沃等网络资源,相关实验所需器材。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2分钟)二)学生实验:感受滑动摩擦力。(10分钟)演示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0分钟)四)课堂例题及学生练习(10分钟)课堂总结(3分钟) 生活中的三种摩擦力(图片展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引入视频:小孩滑梯。结论:滑动摩擦力阻碍小孩与滑梯相对滑动,使得小孩停下。本节课重点研究:滑动摩擦力。1、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用手摩擦书,(2)用手压着书,让同桌拉动书,提问:手感受到滑动摩擦力时,手与书有接触吗?手与书之间有挤压吗?手与书之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手感爱到滑动摩擦力时,手都是运动的吗?手相对于书有运动吗?结论:两相互接触挤压的物体,其接触面粗糙,当发生相对滑动时,有阻碍其相对滑动的力。感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1)用手摩擦书,(2)用手压着书,让同桌拉动书,提问:手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教师通过书本与木板演示滑动摩擦力方向并总结。结论: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平行于接触面。学以致用:A.具体情景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判定:再次强调: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阻碍相对滑动B.学生上台进行知识竞赛。教师点评。3、戴上手套,改变手与书的接触状态,推测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探究实验方案的确定与改进(1)方案一缺点 方案二缺点?方案三方案确定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的确定并进行实验设计实验1:与接触面大小的关系(无关)设计实验2:与接触面间粗糙程度的关系(有关)设计实验3: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关系(定量实验探究)实验结论:4.常见u展示(强调u只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f和FN无关)1.对实验中的情景设立问题进行讲解,着重解题过程的规范。2.学生练习 学生回顾旧知并带着思考欣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总结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得出滑动摩擦力方向。学生配合思考回答二位同学同台竞技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实验方案的缺点,并改进实验方案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规律。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及数据原对比得出结论并认识动摩擦因数的概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并举一反三。一位同学上台解答问题。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图片回顾旧知。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品质。1通过观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培养仔细观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良好品质和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培养团队精神。1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中的相对滑动概念。2同学同台竞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提出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成为探究规律的主体。2培养学敢于质疑,乐于创新的精神。1通过定性,定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2通过观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良好品质和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
作业设计 课本P85 1、6思考2、3、5做在作业本上。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次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