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只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尚书汤哲》中载,成汤伐夏桀时,对不愿在农忙季节去征讨夏桀的土兵们说:“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据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商取代夏是历史必然
C.社会转型速度加快 D.农业是重要经济部门
3.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
A.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不利于疆域的扩大 D.确保了统治的长治久安
4.下表所示为西周初期和中期同姓公卿与异姓公卿(有姓氏可考)的占比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同姓公卿 异姓公卿
西周初期 62.5% 37.5%
西周中期 76.2% 23.8%
A.分封制规模的缩小 B.家国同构观念的强化
C.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D.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5.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在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激化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彻底解决
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的是
A.百家争鸣 B.百花齐放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理学
7.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中央集权削弱 B.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中原文化正统性得到确认
8.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下表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时期 客卿 主要事迹
秦孝公时期 卫国人商鞅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时期 魏国人张仪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时期 魏国人范雎 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时期 楚国人李斯 献 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 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统一大业
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 D.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当时各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都把“仁”作为核心思想 B.都是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C.都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D.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0.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A.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和监察百 B.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C.协助皇帝处理全国行政事务 D.掌管刑狱,司法和钱谷
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叙述 出处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史记》
强秦罢去诸侯,而独自恃。 《桓子新论》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
A.秦王嬴政开创了郡县制度 B.秦始皇对待属下刻薄寡恩
C.秦废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D.秦统一天下后废除了分封
12.史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面对这一局面,统治者不得不
A.与民休息 B.重农抑商
C.独尊儒术 D.承袭秦制
13.下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朝代正确的是
郡县制 秦 B.郡国并行制 西汉
分封制 西周 D.行省制 元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
15.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新疆古龟兹国境内发现了大量“汉龟二体钱”(又称龟兹五铢),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如图),且在库车苏巴什佛寺的发掘中发现与唐朝钱币同存于同一文化层内。据此可知
A.龟兹地区农耕经济发达 B.中外经贸交流日益频繁
C.西域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龟兹货币可在唐都长安流通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与民族混乱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五胡内迁与国家分裂 D.民族融合与统一趋势
17.“东汉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导致了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促成了三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材料中“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①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②②
②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
③促进了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④
④人口的迁移不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
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19.据文献记载,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将生意做到蜀地;唐肃宗女儿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緡钱;唐代宗时期的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公然在扬州街头倒卖军需品。据此可知
A.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观 B.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C.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D.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
20.“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是对“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形象描述。结合所学和材料,下列对“五代十国”解读有误的是
A.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B.开国君主是掌握军权的武将
C.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D.说明了统一不是历史的主流
21.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B.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交流 D.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
22.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激发了观众对这座唐代都城的极大兴趣。历史上的唐代长安城
A.夜市非常繁荣 B.出土了活字印刷版《金刚经》
C.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D.唐高宗曾在此召见玄奘
2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下表空白处应正确填写的内容是
皇帝 措施
隋文帝 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进土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汉武帝 B.唐玄宗
C.隋炀帝 D.明太祖
2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B.选官制度不受身份限制
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 D.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
25.唐天宝十三年(754年)至十四年,全国59%至60%的人户承担了国家100%的赋役;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颁布的两税法则规定,不论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侨居户口,无论坐商还是行商,均要按规定纳税。这表明,两税法
A.确保了杂税征收 B.改变了收税标准
C.调整了纳税时间 D.扩大了征税范围
26.下列为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 B.甲乙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
C.乙的中央机构更能体现家天下 D.甲乙都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27.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28.624年,唐太宗平高昌、宴百寮,加奏《高昌乐》,始成宫廷十部乐,其中除燕乐、清乐两部外,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等八部都是外国传入的音乐。中亚国家石国、康国的胡旋舞、胡腾舞和拓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上述现象体现出当时
A.三教合流趋势的形成 B.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
C.自信开放的文化情怀 D.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
29.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唱到:“兰亭临帖,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兰亭序》其书体被认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3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屈周全地进行制约。这一“法宝”的核心精神是
A.地方上文官制约武将 B.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C.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秦汉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一个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武帝) 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6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6分),并简析这些措施对儒学地位的影响(2分)。
32.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见下表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3分)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概括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的趋势(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4分)。
(3)写出材料三中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的“战乱”名称(3分),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统治者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7分)。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10: A D B B C A D B B C
11—20:D A B C C D C B D D
21—30:B C C D D B C C D B
31.(1)措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全国推行郡县制6分。
(2)董仲舒主张: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6分。
(3)措施:重用儒生,设置五经博士6分。
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或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2分。
(1)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或重民思想,或民本思想。(3分)
(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3分)
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或答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两点即可4分)
(3)“战乱”指安史之乱。(3分)
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提倡节俭;注重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7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只要有道理即可
学 校
年 班
姓 名
考 号
第7页 共10 页 第8页 共10 页
第5页 共10 页 第6页 共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