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课时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课时训练—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30 16: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试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⑤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水为热水
B.②中白磷燃烧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装置能验证面粉粉尘发生爆炸
B.塑料片属于合成纤维
C.氧原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D.面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5.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根据图3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6.如表为某校化学实验小组测定不同体积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实验现象:根据如表数据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H2体积分数%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5
空气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点燃现象 安静 燃烧 安静 燃烧 弱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弱爆炸 不燃烧 不爆炸
A.H2体积分数为10%﹣70%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会发生爆炸
B.收集的H2如果能安静燃烧,说明H2的纯度为100%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表示收集的H2已纯净
D.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一定发生爆炸
7.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D.该实验说明任何剧烈燃烧都会引发爆炸
8.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9.下列四个实验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用木炭代替红磷也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B.实验只能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C.实验可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
D.实验说明可燃性粉尘接触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装置能验证面粉粉尘发生爆炸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不改变
C.氧原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D.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
二、填空题。
11.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燃烧和灭火,从化学视角分析下列问题:
(1)白磷在水下燃烧的必要条件是    。
(2)用灯帽盖在酒精灯上使火焰熄灭,原因是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    。
(3)如图所示,如果点燃两个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大玻璃杯将它们罩起来观察到的现象是    (“高”或“低”)蜡烛先熄灭。
12.实验是学习与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1)用如图一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氨水。
①实验现象是   。
②该实验说明微粒具有的性质是   。
(2)如图二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空气吹散烘干的面粉,瞬间 发生爆炸,硬纸板盖被冲飞,蜡烛熄灭。
①吹散面粉的目的是   。
②储存面粉、汽油等易燃物或易爆物时,应注意   。
13.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蜡烛熄灭。
①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②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14.如图所示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图,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有    (答一点),在实验中选择薄铜片来放白磷和红磷,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    性。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1)当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Y型管中挤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此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若装置不变,欲证明可燃物燃烧所需的另一个条件,只需将Y型管中的某一药品更换,你的思路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6.“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被消耗的蜡烛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原因是   (或石蜡蒸汽的挥发)(写一点)。
(2)活动2:水中加入泡腾片(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玻璃杯中的现象有   。
(3)活动3:用玻璃杯扣住燃着的蜡烛,使杯口浸没液面下。下列关于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有   (填标号)。
A.蜡烛逐渐熄灭
B.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4)活动4:将玻璃杯罩上两支燃着的高低两支蜡烛
①观察到的现象有   (填“高”或“低”)处蜡烛先熄灭;玻璃杯内壁变黑,该黑色物质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同时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②此实验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   种元素。
③从燃烧条件分析,活动2~4中蜡烛都熄灭的共同原因是   。
17.实验是学习与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Ⅰ.探究燃烧条件(图甲):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图甲中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着火点升高
(2)通过对比“a、b”处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燃烧不当会带来火灾。电器着火时常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受热后生成碳酸钠、水和一种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Ⅱ.探究分子的性质(图乙):将A、B管底部分别浸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观察到横管右侧脱脂棉上的酚酞试液先变红,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个现象:   。
Ⅲ.图丙所示实验的目的是    。
18.实验室利用U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如图1)
(1)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中使用铜圈的作用与优点是    (填标号)。
A.承载大理石
B.参与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
C.参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2)
(3)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分别升高左侧、右侧漏斗至红磷、白磷露出水面,观察到发生燃烧的是    。该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9.某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1)微型实验装置有哪些优点?   (答出一条即可)。
(2)注射器加入液体后,加热C处红磷。通过B、C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20.依据如图实验(夹持仪器略去)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课时训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A; 5.D; 6.A; 7.A; 8.D; 9.D; 10.A;
二、填空题。
11.用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高; 12.酚酞试液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禁止明火、配备消防器材或有明显的安全标志等; 13.面粉与氧气;没有氧气; 14.4P+5O22P2O5;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导热; 15.2H2O22H2O+O2↑;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将Y型管中红磷换为白磷;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6.小于;与反应的氧气质量没有称量;水中产生气泡、蜡烛熄灭;AB;高;C;2;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17.a;P+O2P2O5;B;温度达到着火点;NaHCO3Na2CO3+H2O+CO2;分解;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A、B管底部分别浸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因此横管右侧脱脂棉上的酚酞试液先变红;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8.U型管中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升高,直至两侧液面相平,同时大理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CaCO3+2HCl=CaCl2+H2O+CO2↑;AB;白磷;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9.节约药品或减少污染等(合理即可);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0.4P+5O22P2O5;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