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瞬间的表情 课件(41ppt+教案)岭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瞬间的表情 课件(41ppt+教案)岭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1-30 19:32:48

文档简介

《瞬间的表情》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和上课听讲两条渠道获取知识,从而了解我们每个人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观察一个人的长相,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发学生的兴趣,有条理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观察。
学生准备:
从图书、画册以及通过上网查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的照片。上课前按照班里的七组把学生分成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七组,分别查资料。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教案。
教学器材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讲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一些演艺界、政界的名人,不惜在自己的脸上花上大量的时间及金钱,这充分说明形象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作为我们每一个平常的人虽然不是“靠脸吃饭”,但在我们生活中自己的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我们形象的代表,我相信每个人都十分重视我们自己的这张脸,虽然每个人的长相都有所不同,但这都是我们个性的表达。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看看世界各地的人都长的什么样
每天我们都和许多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一张个性鲜明的脸。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略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长相”的知识。
三、由各组学生代表介绍各组查到的资料:
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是头上最醒目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一组同学是怎么介绍头发特点的。(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直发、卷发、长发、短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等等
脸是我们头上广博的土地,它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二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脸型的知识。
(介绍完后教师总结汉字表示的脸型)“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防风林,每当下雨的时候,眉毛会挡住流向眼睛的雨水,那么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总结:长眉、短眉、浓眉、淡眉、上挑眉、下垂眉……等等
眼睛像是什么呢 (问学生 )
教师总结: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鼻子又像什么呢 ——“脸上挺拔的山峰”
教师总结:高鼻、窄鼻、肥鼻、瘦鼻、长鼻、短鼻……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脸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嘴。
在总结完嘴的特点之外,向学生讲:“微笑是最好的社交语言!”提倡以乐观的微笑面对人生。
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
看完了七个组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几张照片:
展示:付彪、巩汉林、葛优等人的照片及漫画像。和学生一起观察人物的五官特点。
(每看一位名人都让学生讲出他的五官特征、脸型特征以及发型特征,讲完后再让学生看明星的漫画像,通过漫画象证实学生学生分析的正确与否。)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由班里的同学观察他的五官特点。
四、布置作业:
利用自己带的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并试着画一张自己的漫画像。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一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进行造型的辅导。(共41张PPT)
瞬间的表情
摄影—摄影是通过光与影来记录对象﹑抒发情感的。“摄影”这一名词,来自希腊文中的两个词“光线”和“描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摄影是用光来作画”。
《渴望》 解海龙
作者利用逆侧光把整个人像的外轮廓烘托出来,台上的反光照亮了脸部,突出了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作者运用光的层次刻画了一位贫困儿童渴望学习的神态。
《心灵的眼睛》
阿诺德·纽曼
(美国)
作者通过一束侧上方的强光,集中表现了大师毕加索敏锐的目光,表达大师的心灵世界。
请同学分别在石膏几何体上打出摄影中的正面光﹑侧面光﹑逆光。
摄影中光与影之美,欣赏每一幅作品是如何体现人物性格的,如构图的经营﹑光影的处理﹑细节的刻画等。
不同角度的光线,对同一对象的刻画有着鲜明的不同效果。
作业:通过观察与思考,拍摄两三张表达人物个性的照片。
摄影和绘画的区别:
写实摄影的真实,本质是反映。不论是抓拍或是表演拍,形成最终视觉效果的是机械的反映,它的真实是光学镜头的作用。镜头是大众的眼睛,最好的镜头就是百分之百的还原。
写实绘画的真实本质是再现。是通过绘画原理和绘画技巧的个性的反映,最终反映的过程是油画技巧创造表现的过程。
优秀摄影作品欣赏
欣赏摄影作品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较大众化的,如普通民众看挂历那样,只能说出风景漂亮,人物漂亮、颜色鲜、照片清楚之类的评价,其实只要掌握好天气,只要你到了风景点,或者妹妹长得漂亮一些,是较容易拍出好看照片的。拍摄的人也容易产生成就感。难怪一些导师不主张初学者多拍这样的片子。
第二种是摄影爱好者,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照片的构图、影调、色彩、用光的技巧上。一般说来,他们拍出的照片已开始向艺术摄影方向发展,这些照片有些看头了。
第三种是发烧友。他们对摄影的执着追求,让人敬佩。他们非常关注摄影器材的选择。如相机、镜头等。因为他们已懂得,摄影作品的质量与器材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切不能唯“武器”论。
第四种是摄影艺术家,他们更注重摄影作品构思、思想内涵,拍摄时机与人物神态的把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表现主题的手法技法、后期制作等等。因此这些大师的作品总是很耐看,越看越有味道了。
好照片的三条基本准则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奥马伊拉的痛苦》
1985年11月13曰, 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 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
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饥饿的苏丹》
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幅令人毛骨惊然的照片。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
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
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