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一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2.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目标
1.从实例入手,运用地图、数据和资料,通过类比分析,领会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分布 上的差异,总结归纳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地理分布上的地域差异规律。
2.运用世界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借助对地理事实材料的分析,对比同等强度的同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在空间上的差异状况,体 会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性,学会分析导致自然灾害损失出现地域差异的原因。 4.通过对比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然灾害的正确态度,初步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课前预习热身
一、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1.差异表现 (1)干旱:非洲和西亚。 (2)洪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 (3)台风:_____太平洋沿岸国家。 (4)地震、火山:太平洋周边的国家。 (5)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大洲:______。
西北
亚洲
2.带状分布 (1)地震带:_________地震带;_______________地震带;_________地震带;_________地震带。 (2)灾害带:①环太平洋灾害带:地震、火山、台风、______、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海岸灾害。 ②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大洋中脊
大陆裂谷
海啸
应该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灾害带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环太平洋灾害带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地质灾害;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二、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1.差异表现 (1)从个例来看: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______和不同的时间,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 (2)从总体状况看: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呈现极大差异,在各大洲中,_____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 2.原因的地理背景差异 (1)自然地理背景 ____构造、_____特点、气象和_____条件等。 (2)人文地理背景 _____密度、______密集度、________能力等。
地点
亚洲
地质
地貌
水文
人口
经济
防灾减灾
方法规律 图解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原因
高效课堂互动
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1.世界主要的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往往具有带状或面状分布的特点,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巨型的灾害带上。表解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及受灾体特性如下:
灾害带 主要的自然灾害 致灾因子 受灾体特性
环太平洋
沿岸几百
千米宽的
自然灾害
带 火山、地
震、台风、
海啸、风
暴潮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
北纬20°
~50°之间
的环球自
然灾害带 水旱、风暴
潮、台风、
山地地质
灾害(滑
坡、泥石
流)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
地带,人
口稠密,
经济密
度大
2.世界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大洲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 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
3.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灾种 分布 原因
干旱 非洲、西亚 气候干旱,降水少
台风 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 近台风源区
洪水 孟加拉国、中国、印度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
地震、火山 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活动强烈
读“2010年发生的主要地震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巴基斯坦震区位于________地震带上。 (2)分析环太平洋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
例
【解析】 本题以2010年发生的主要地震图为切入点,考查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地壳活跃。
【答案】 (1)地中海—喜马拉雅 (2)环太平洋地区是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间相互碰撞挤压,地壳活动剧烈;地球内部能量释放集中,易引发地震。
名师点拨 板块交界地带因地壳运动活跃,地应力相对集中,故多为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带。
学以致用 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的分布从世界范围看,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地带。 (2)我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解析:由图看出世界地震的分布主要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我国是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原因是我国处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答案:(1)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2)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以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处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一、图3-1-2 世界地震震中分布(2000年) 由图中不难看出世界地震震中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非洲和亚欧大陆裂谷地震带上。
二、图3-1-5 1985~1999年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灾害损失比较 由图中对比不难得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虽然经济损失大,但灾害易损性就越低,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往往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受害者。
一、课本P46引文答案 1990~2001年,非洲大陆粮食短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非、中非、撒哈拉沙漠南缘以及南部非洲的东北部。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因素看,持续多年的反常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牧业,由于植被破坏、雨水不足,几乎所有的河流、湖泊都已经干涸,土地干裂,干旱、风沙侵蚀和虫灾肆虐,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活动点拨
二、课本P48活动答案 在地理分布上,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99年我国台湾大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上。这两次地震的发生,都源于板块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智利地震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台湾地震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三、课本P50活动答案 可以选择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和苏里南三个国家(地区),分析其海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防灾措施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它们灾害脆弱度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苏里南受地震、火山和飓风侵害的频率较低,而苏里南的经济状况又较好,社会抵御、承受灾害的能力较强,因而成为自然灾害的低度脆弱地区。多米尼加联邦和圣卢西亚飓风、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多发,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较差,社会抵御、承受灾害的能力较弱,因而成为自然灾害的高度脆弱地区。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0张PPT)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第三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 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监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 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灾害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预习热身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水土流失灾害 (1)形成的人为原因是:人类_____土地、______森林、______草地的活动,加快了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即构成水土流失灾害。 (2)直接危害: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及至丧失,_____________受到根本性的破坏,甚至使水土流失区的人民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还会加剧__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发生,并且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乱垦
滥伐
破坏
土地生产力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3)区域差异:我国水土流失以_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______________分布区次之,东北_____地的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2.土地荒漠化灾害 (1)概念: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逐渐演化为_____的过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土地______,即沙漠化。 (2)原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过程缓慢。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毁林、垦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黄土高原
南方红壤和黄壤
黑土
荒漠
沙化
(3)现状:全球土地荒漠化一直呈__________之势。已有2/3的国家、1/4的陆地面积、近1/6的人口受其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生态环境灾害。 二、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1.土壤污染灾害 (1)形成:土壤是各种污染物的“归宿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向水体和生物体迁移,并通过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2)危害:农业减产,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环境遭到破坏。
加速发展
2.水体污染灾害链 (1)原因: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导致____型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2)危害:缺水就使地下水超采难以控制,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位表现出下降趋势,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和盐渍化等灾害;在沿海地区则导致地面、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_________的严重威胁。
水质
海水入侵
名师点拨 水污染可分为哪些类型 (1)有机污染:有机物污染水域后,在水中耗氧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分解,从而使水中含氧量大大下降。 (2)无机污染:以重金属污染危害最严重,如汞、镉、铅、铬等直接毒害水生生物,后通过食物链或饮用水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3)致病微生物污染:饮水不卫生造成传染病,如血吸虫病、霍乱、痢疾等。 (4)热污染:核电站、钢铁厂等冷却水的排放,使水域温度升高,造成生态失衡。
三、气候变暖诱发自然灾害 1.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1)事实:全球过去100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 ℃,目前北半球平均气温已经超出了过去1000年来的任何时候。 (2)原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速增长,大气中_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加,大气温室效应显著增强。
二氧化碳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人为增强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暖会使世界各地异常气候现象增多,使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损失增加,水土流失增强,农作物产量下降,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给各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样也给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造成了许多严重问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洪水
滑坡
泥石流
雪崩
高效课堂互动
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对自然灾害产生影响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对周围环境施加了多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过程。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3.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北海道强地震人员伤亡少充分说明减小人自身的易损程度,能“缩小”灾害影响。 (2)人类活动造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不同,如下所示:
所以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3)人类的某些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从而“缩小”灾情。但由于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对灾情的影响也不同,如下表所示:
地区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能“缩小”灾害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 “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引起巨大灾难
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例
(1)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 (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对比简要分析成因。
【解析】 (1)长江洪涝灾害多发,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等造成洪涝灾害多发。(2)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特征和环境要素的变化,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答案】 (1)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 (2)①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②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
名师点拨 生态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分类 生态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等等。
学以致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是(多选)( ) A.均匀分布 B.多中心分布 C.城区沉降严重 D.乡村沉降严重 (2)导致图示地区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地面沉降,可能给A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通过上图,分析引起地面沉降原因,设计一灾害链。
解析:该题以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的相关问题。该题可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由经纬网确定该地区地处华北地区渤海沿岸;二是通过负等值线判读地面沉降状况。注意该图相邻两条等值线差值不相等。根据地面沉降的原因及产生的次生灾害、各灾害间的相关性可设计出灾害链。
答案:(1)BC (2)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地面沉降导致地下排污管道遭到破坏,致使市区出现污水外溢;河道泥沙大量淤积,汛期排洪不畅;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损失剧增。 (3)
教材深化透析
一、课本P58引文答案 滥砍滥伐使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滥垦草原、过度放牧等使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沙尘飞扬;滥开矿山引起地面塌陷、水体污染;水库蓄水过多引发地震等等。
活动点拨
二、课本P62活动答案
三、课本P66活动答案 1.过去100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除1946~197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温度异常偏低外,其他时段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气温异常偏高,而且呈现出愈来愈高的特点。从全球温度增高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人口较密集的中低纬度地区增温更加明显。 2.略。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35张PPT)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课前预习热身
课标领航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对各种致灾因素及其关联性的分析,懂得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 2.结合实例,分析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关联密切的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人文地理条 件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理解我国自然灾害 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3.从空间和时间分布的角度,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4.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说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时间。 5.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地理背景的探究,建立科学的灾害观,初步培养防灾能力。 6.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案例分析,感受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培养综合分析、辩证 思维能力以及责任感。
课前预习热身
一、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1.自然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 (2)气候特点:受强大的_____环流控制,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复杂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象灾害严重。 (3)地形地貌:山地、丘陵地形广布,地势起伏大。 (4)地质条件:南部位于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碰撞处,东部位于_____板块、_______板块挤压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等地质灾害。
季风
亚欧
印度洋
亚欧
太平洋
(5)生物状况:地域辽阔,气候、植被、土壤多样,有害生物繁多。 2.社会、经济状况 (1)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经济上长期以农业为主,长期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 (2)防灾能力低: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水平低下。 (3)人口、经济密度集中:人口和经济密度地理分布不平衡,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
名师点拨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 (1)疆域范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都有发生,是世界上灾害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2)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陆地灾害与海洋灾害都有发生。 (3)气候特征: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典型的国家。夏季风影响我国东南半壁,冬季风则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大,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经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则容易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
(4)地质地貌:我国境内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是世界地震、火山带的重要分布地区。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和丘陵面积广布,表层岩体破碎,土层瘠薄,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植被覆盖程度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极易发生。 (5)社会经济: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全国的大多数城市和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这里经济相对发达,但洪涝、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
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自然灾害 主要影响因素 多发季节 主要分布地区
干旱 季风环流 春、秋 西北、华北
洪涝 季风环流 夏季 东部季风区
台风、风暴潮 大气环流 夏秋季节 东南沿海
地震 地质条件 台湾及西南、西北、华北
滑坡、泥石流 地质、地貌、气候 夏、秋 西南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导性自然灾害
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
东部季风区 旱涝、暴雨、地震等
西北干旱区 干旱、风沙、盐渍化等
青藏高寒区 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
3.人文因素与灾害分布 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损失分布特点是东部最严重,其次是中部,西部最轻。 三、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1.自然灾害多发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1)华北地区:洪涝、_____、地震、农作物病虫害等。 (2)东南沿海地区:_____、________灾害居全国之首。 (3)川滇地区、西藏东部、贵州西部: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多发。
干旱
台风
风暴潮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4)过渡带(农牧、海陆):呈现出群发特征。 2.广东省气象灾害频发 (1)主要自然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低温冷害、生物灾害等。 (2)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地处热带、亚热带,面临海洋,位于海陆过渡地带;____________密集。
人口和经济
高效课堂互动
我国的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1)图解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2)自然灾害的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地域分布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地区、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处;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滑坡、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2.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1)自然背景 ①气象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②地质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③生物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我国地域辽阔,多种多样的气候、土壤和植被为多种有害生物滋生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社会经济背景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全国的大多数城市和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这里经济相对发达,但洪涝、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
例
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2:2010年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3:《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3)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 本题把我国近几年出现的几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以材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回答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这其中有记忆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第(2)问,教材中没有确切的答案,答题时如何抓住要点,提高得分也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第(1)问,水旱灾害是典型的气象灾害,它的发生离不开大气环境,多发生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因为其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另一条件就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二者结合答案应为东部平原区。
泥石流、滑坡属于地质灾害,针对其多发的原因,治水(或治河)等水利工程,减少径流量变化和一些生态环境工程(如营造防护林)来减轻其灾害损失。第(2)问,沙尘暴的形成要注意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措施应与人为原因一一对应说明,关键在地表植被的保护和环境工程建设上。第(3)、(4)问,要结合平时的时事了解,注意“挖掘”材料中的信息,并尽量用材料中的语言组织答案。
【答案】 (1)东部平原区 治河(或治水) 生态环境 (2)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冬春常出现强劲西风和西北季风。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 对策: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 (3)C (4)提供图象数据资料,跟踪监测、预报等。
名师点拨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华北地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地表径流量较小;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人口密集,有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农业发达,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严重,即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大,水污染严重。
学以致用 读华北地区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中A、B两处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写在下面。 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季是华北地区干旱灾害与沙尘暴多发的季节,试解释这种相关性。 (3)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该地区地面沉降,试分析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解析:本题以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形成原因示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气象灾害的成因、相关灾害的关联性及解决干旱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第(1)问,形成干旱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需求;人文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耗水量大。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明显。第(2)问,干旱促进沙尘暴的形成,具有相关性。第(3)问,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超限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进而又带来一系列相关灾害。
答案:(1)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热条件不稳定) (耕地面积大)农业发达,灌溉用水量大 (2)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导致土壤水分减少,土质更加松软干燥,沙源增多;此季节多大风天气。 (3)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损失加剧;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城市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影响交通线安全。地面沉降还会造成地下水流向紊乱,导致地下水污染。
教材深化透析
图表解读
图3-2-3 我国地震经济损失分布(1949~1993年) (图中圆点示意破坏性地震震中,经济损失为累积值)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台湾省地震次数多,但是地震经济损失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于东部的渤海湾沿岸地区和西部的川、渝、滇等少数省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人口、城镇和经济特别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其灾害损失巨大。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地震灾害的地区分布不均,总的分布特点是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大于东部地区,具体而言,在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高于其他地区。主要原因是:按地震成因分类,我国绝大多数地震属构造地震。我国西部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交接地带上,成为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壳活动频繁,是全球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组成部分。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距全球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稍远些。华北地区位于大板块内的活动构造带上,而且人口、经济稠密。
活动点拨
二、课本P55活动答案 见课本P54知识窗中内容。 三、课本P57活动答案 淤地坝属水土保持措施中的工程措施。修筑“淤地坝”,对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减少入河(黄河)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