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第二章第一节(课件+课后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一号:第二章第一节(课件+课后优化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0-11 18:24:08

文档简介

课后优化训练
基 础 强 化
1.想一想:H2O(液态)、Ba(OH)2(固态)、Cu(固态)。这些物质为什么归为一类,下列哪种物质还可以和它们归为一类(  )
A. 75%的酒精溶液 B. 硝酸钠
C. 空气 D. 食盐水
解析 认真分析题给三种物质:H2O—氧化物,Ba(OH)2—碱,Cu—单质,可知分类标准为纯净物,再观察选项中,A、C、D均为混合物,只有NaNO3为纯净物。
答案 B
2.下列物质的分类采用树状分类法的是(  )
A. 铁是单质,又是导体
B.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C. 氯化钠是钠的化合物,又是氯化物
D. 氢氧化钙是纯净物、化合物,又是碱
解析 树状分类法不同类别之间有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在B中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之间是并列关系,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与氧化物之间是从属关系;交叉分类法是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同类物质再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所涉及的不同类别之间是并列与交叉关系,A、C、D采用的是交叉分类法。
答案 B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A. H2O B. H2SO4
C. NaH D. NH3
解析 根据题意氢化物含有两种元素,而H2SO4含有三种元素,故H2SO4不属于氢化物。
答案 B
4.符合下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 K2CO3 B. Na2CO3
C. KCl D. KHCO3
解析 只有K2CO3同时符合钾盐、碳酸盐、正盐。
答案 A
5.经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有C、O两种元素,通常情况下这瓶气体不可能是(  )
A. 一种化合物
B.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 两种化合物
D. 两种单质
解析 C、O两种元素分别能形成炭单质、金刚石等,O2、O3单质,化合物可以是CO、CO2,A、B、C均有可能;因为通常情况下炭、金刚石为固体,O2、O3为气体,故D不可能。
答案 D
6.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生成盐的是(  )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单质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全部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只要能举出实例即可,如Mg与盐酸反应生成MgCl2和H2;CuO和盐酸反应生成CuCl2和H2O;NaOH和盐酸反应生成NaCl和水;Na和Cl2反应生成NaCl;CO2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和H2O;H2SO4和NaOH反应生成Na2SO4和水。
答案 D
7.将(Ⅰ)中物质与(Ⅱ)中物质分类用短线连起来。
(Ⅰ)        (Ⅱ)
MgSO4 含氧酸盐
KHSO4 无氧酸盐
KCl 钾盐
BaSO4 硫酸盐
NaHCO3 酸式盐
解析 要明确物质分类的标准,同一物质分类标准不同,所属类别也不同。
答案 
8.从铁、盐酸、氧气、水、AgNO3溶液5种物质中选出1种或2种为反应物,按下列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给出的物质中有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和盐。根据各自的重要化学性质,不难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3Fe+2O2Fe3O4
(2)2H2O2H2↑+O2↑
(3)Fe+2HCl===FeCl2+H2↑
(4)HCl+AgNO3===AgCl↓+HNO3
能 力 提 升
1.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A. H2、O3 B. H2SO4、H2CO3
C. SO2、NO D. Na2SO3、KClO3
解析 C2O3属于氧化物,故C项正确;A项中都属于单质;B项中都属于含氧酸;D项中都属于含 氧酸盐,故A、B、D均错误。
答案 C
2.小美在奥运五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如图所示),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 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
C. 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
解析 Mg与HCl反应为置换反应;NaOH溶液与稀盐酸,与CO2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Na2O和CO2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 A
3.下列变化可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CuO―→Cu(OH)2
C.CaCO3―→Ca(OH)2 D.CO―→Na2CO3
解析 A中Na2CO3与Ca(OH)2反应可生成NaOH和CaCO3;B中CuO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C中CaCO3不能直接转化为Ca(OH)2;D中CO不能直接转化为Na2CO3。
答案 A
4.“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吃掉”盐酸的氧化物是________,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盐酸的化学性质。(1)盐酸分别与①②④⑤⑧⑨发生反应,与③⑥⑦⑩ 不反应。图中盐酸沿③、⑥、⑩、⑦、 、 可走出迷宫。(2)盐酸与NaOH、Ca(OH)2的反应属于酸碱中和反应;能吃掉盐酸的盐为Na2CO3,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在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MgO、Fe2O3属于氧化物,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为MgO+2HCl===Mg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CO2、CO,属于单质的是Cu、Ag。(4)如果将盐酸换成氧气,它不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因为氧气遇到CO、Cu、Ag时会发生反应,也会被“吃掉”。
答案 (1)③→⑥→⑩→⑦→ →
(2)2 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⑤、⑨ Fe2O3+6HCl===2FeCl3+3H2O
MgO+2HCl===MgCl2+H2O
(3)③、 ⑦、
(4)不能,因为氧气遇到一氧化碳等物质也会被“吃掉”课后优化训练
基 础 强 化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溶液都是无色的
B. 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一定是溶液
C. 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D.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解析 如CuSO4溶液呈蓝色,A错;分散系有溶液、胶体、浊液,B错;均一稳定的液体可能是胶体,也可能是溶液,还有可能是纯净物,C错。
答案 D
2.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
A. 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 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C. 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D. 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
解析 A中形成的是Cu(OH)2悬浊夜,最不稳定;C中形成的是胶体较稳定;B、D中形成的分散系为溶液,最稳定。
答案 A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
A. 是否为大量分子和离子的集合体
B.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C. 能否通过滤纸或半透膜
D. 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解析 根据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定义可知,三者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答案 B
4.下列性质既可能是胶体所具有,也可能是溶液所具有的是(  )
A. 光线照射时,从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 加入稀硫酸立即产生沉淀
C. 分散质粒子小于1 nm
D. 装入半透膜袋中并将其浸入盛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袋内外均含分散质粒子
解析 溶液用光线照射看不到光亮的通路,A错;加入稀硫酸后,胶体可以聚沉,溶液中若含有钡离子,也可产生沉淀,B正确;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 nm,胶体的胶体粒子大小介于1~100 nm之间,C错;胶体可以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D错。
答案 B
5.从一杯蔗糖溶液的上部取一些溶液,测定它的密度为ag/cm3,再从下部取一些溶液,测定它的密度数值应为(  )
A. 大于a B. 小于a
C. 等于a D. 无法确定
解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上部溶液与下部溶液的浓度相同,密度相等。
答案 C
6.下列实验过程中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且产生沉淀和沉淀消失的过程均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向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CO2气体
B. 向Al(OH)3胶体中持续滴加H2SO4溶液
C. 向Fe(OH)3胶体中持续滴加Na2SO4溶液
D. 向AgNO3溶液中持续滴加HCl溶液
解析 通少量CO2,澄清石灰水中先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产生沉淀,继续通入过量CO2,发生反应CO2+H2O+CaCO3===Ca(HCO3)2,沉淀消失;向Al(OH)3胶体中加入H2SO4溶液,先产生沉淀,是胶体的聚沉,是物理变化,沉淀Al(OH)3溶于H2SO4,沉淀消失,发生了化学变化;向Fe(OH)3胶体中持续加入Na2SO4溶液,只产生沉淀,沉淀不消失;AgNO3溶液中加入HCl溶液只产生沉淀,沉淀不消失。
答案 A
7.如图所示,家庭小实验制得的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指明属于哪种分散系:(填字母)
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浊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日常生活,并根据初中所学两种熟悉的分散系:溶液和浊液,采用排除法。解题时注意:植物油不溶于水,但溶于汽油。泥土不溶于水,食盐、蔗糖易溶于水形成溶液,墨水是胶体,溶于少量水,还是胶体。
答案 ①A、C、D ②B ③E
8.AgNO3、KI、KNO3都是无色晶体或白色固体,而AgI却是黄色固体。
(1)指出AgI的类别:________。
(2)0.01mol/L的AgNO3溶液滴入到0.01mol/L的KI溶液中,生成黄色胶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的AgNO3溶液和浓的KI溶液混合,生成黄色沉淀,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使AgI胶体聚沉为AgI沉淀的方法:________。
解析 (1)根据AgI的组成元素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AgI属于盐类。
(2)稀AgNO3与稀KI溶液反应生成AgI胶体,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浓AgNO3与浓KI溶液混合生成AgI沉淀,该反应也属于复分解反应。根据需要,可控制条件制得胶体或沉淀。
(4)AgI胶体聚沉可以加入电解质溶液。
答案 (1)盐(或银盐)
(2)AgNO3+KI===AgI(胶体)+KNO3 复分解反应
(3)AgNO3+KI===AgI↓+KNO3 复分解反应
(4)加入KI浓溶液(其他电解质溶液也可以)
能 力 提 升
1.已知Fe(OH)3胶粒带正电荷,现有甲、乙、丙、丁和Fe(OH)3五种胶体,按甲和丙、乙和丁、丙和丁、乙和Fe(OH)3胶体两两混合,均出现胶体的聚沉现象。则胶体粒子带负电荷的胶体是(  )
A. 甲和乙 B. 丙和乙
C. 甲和丁 D. 丙和Fe(OH)3胶体
解析 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混合时电性相互抵消,故会产生聚沉,由于Fe(OH)3胶粒带正电荷,可推知乙带负电荷,丁带正电荷,丙带负电荷,甲带正电荷。
答案 B
2.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
B. “雨后彩虹”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同时也与胶体有关
C. 在溶有1mol Fe(OH)3的胶体中,含有NA个Fe(OH)3胶粒
D. 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解析 区分胶体和溶液可用丁达尔效应,A正确;胶体中许多个Fe(OH)3聚集在一起形成胶粒,所以胶粒数小于NA个;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D正确。
答案 C
3.科学家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 nm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 溶液 B. 胶体
C. 悬浊液 D. 乳浊液
解析 这种纳米级镊子的臂长只有7 nm,恰好在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内。
答案 B
4.(1)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提纯Fe(OH)3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淀粉溶于水后,淀粉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现有两个试剂瓶,其标签已模糊不清,只知道分别盛有淀粉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试用多种方法将其鉴别出来。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该图中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提纯胶体的方法是渗析。
(2)淀粉溶液可通过①加热聚沉②丁达尔效应③加入碘水变蓝等方法鉴别;NaCl溶液可通过①检验Na+②检验Cl-③导电性(NaCl溶液导电、淀粉溶液不导电)等方法鉴别。
答案 (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渗析
(2)方法一:在水平方向上用激光笔照射两个试剂瓶,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淀粉溶液,余者为氯化钠溶液。
方法二:分别取1mL未知溶液于两支试管中,然后分别滴入1~2滴硝酸银溶液,能够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钠溶液,余者为淀粉溶液。
方法三:用两支试管分别取未知液,然后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出现糊状聚沉的是淀粉溶液,另一种溶液为氯化钠溶液。(任选其中两种方法,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共36张PPT)
课前自主
课堂深化
典例剖析
课内针对
课后优化
点击进入
∫金属单质(如Na、g)
质(非金属单质(如C、O2N2

按元素∫金属氧化物(如FeQ3CO
氧化/性质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
按化学∫酸性氧化物(如CO2、S02
性质(碱性氧化物(如FeO,CO
强酸(如
HNO3、H2SO4)
强弱
酸(如
O
酸{按是否含氧
无氧酸(如
含氧酸(如HINO3HSO4)
酸(如
按电离出
元酸(如HSO)

多元酸(如H
强碱[如NaOl
按强弱
弱碱
O)

元碱(如
按电离出
元碱[如Ba
的OH数
多元碱如Fe(O
正盐(如Na,CO、CuSO)
盐{酸式盐(如 Nahco)
碱式盐如Cu,(OH),CO
溶液(如NaCl溶液)
悬浊液(如泥水混合物)
混(乳浊液(如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如Fe(OH),胶体]
+活泼金属
盐和H

盐+H
(3)+碱性氧刚盐+H0

新酸+新盐
+酸性氧化物→盐+H1o
+酸
(4)碱
盐+H,O
+盐新碱+新盐(共44张PPT)
课前自主
课堂深化
典例剖析
课内针对
课后优化
点击进入

浊液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
>100
子大
100nm
少量分子大量分子聚大量分子聚
分散质粒
子结构分子、离子的集合体集成的固体集成的液体
或大分子小颗粒
液滴
浊液
分散系
胶体
悬浊液
乳浊液
多数均一不均一、不不均一、不

均一透明透明,较透明,久置透明,久置
稳定
沉淀
分层
稳定性
介稳性|不稳定
稳定
能否透过


不能
不能
滤纸
能否透过



不能
半透膜
(OH)
食盐水、蔗
实例
糖溶液
胶体、淀粉泥水、石灰乳牛奶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