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优化训练
基 础 强 化
1.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3·H2O
B. 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 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两种离子
D. 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解析 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3·H2O,溶质为NH3;由于NH3与水反应NH3+H2O??NH3·H2O??NH+OH-,所以显碱性;氨水中含有NH3、H2O、NH3·H2O三种分子,NH、OH-、H+三种离子;氨水的密度小于1,所以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 C
2.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 )
A. 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 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气体与滴有酚酞的水作用变红
D. 气体与浓盐酸反应生成铵盐
解析 氨气可与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电离出OH-而显碱性,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滴有酚酞的水变红;氨气遇到挥发性的酸,可与其反应而生成大量白烟。
答案 A
3.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K+、OH-、Na+、CO
B. Cl-、Na+、Ag+、NO
C. Fe3+、Cl-、Na+、OH-
D. NH、Cl-、Na+、OH-
解析 B中Ag+与Cl-生成AgCl沉淀;C中Fe3+与OH-生成Fe(OH)3沉淀;D中NH与OH-不能大量共存;故选A。
答案 A
4.只用一种试剂,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瓶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AgNO3溶液
C. BaCl2溶液 D. Ba(OH)2浓溶液
解析 加入Ba(OH)2溶液后,A中产生气体;B中产生气体和沉淀;C中无现象;D中产生沉淀,故选D。
答案 D
5.将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 NH3 B. O2
C. H2O D. CO2
解析 此过程涉及反应有NH4HCO3NH3↑+H2O↑+CO2↑,H2O、CO2分别与Na2O2反应产生O2,NH3被浓H2SO4吸收,故最后剩余气体为O2。
答案 B
6.有关氨气的性质、应用错误的是( )
A. 氨气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
B. 氨气能被氧化为NO,是工业生产硝酸的重要原料之一
C.铵盐易和碱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氨气,在实验室中用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制取氨气
D. 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解析 氨气易液化,可用作制冷剂。
答案 D
7.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8.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他们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气(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4)三位同学都认为他们的实验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判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解析 (2)中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的依据是NH3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3)中,由于乙同学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浓H2SO4中,因为发生反应2NH3+H2SO4===(NH4)2SO4,而不能收集到NH3。
(4)中利用加热NH4HCO3固体来制取纯净的氨气,必须分离除去H2O(g)和CO2,碱石灰可吸收H2O(g)和CO2,故只有丙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 (1)2NH4Cl+Ca(OH)2CaCl2+2NH3↑+
2H2O
(2)NH3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3)乙
(4)丙
能 力 提 升
1.在1L 1mol/L的氨水中( )
A. 含有1mol NH3分子
B. 溶液中NH3和NH之和为1mol
C. 溶液中NH3·H2O为1mol
D. 溶液中NH3、NH3·H2O、NH三者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
解析 氨水中含氮元素的粒子有NH3、NH3·H2O、NH三种,由元素守恒可知D对。
答案 D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将Cl2通入溴化亚铁溶液:2Br-+Cl2===Br2+2Cl-
B. 用稀硫酸吸收氨气:NH3+H+===NH
C.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 Al(OH)3↓+3NH
D. 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CO+2H+===CO2↑+H2O
解析 A中Fe2+还原性强于Br-,先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D中反应的离子为HCO。
答案 BC
3.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的( )
A. 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
B. 水、氨气
C. 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碳
D. 水、HCl
解析 ①内水沸腾说明其压强减小,由选项可知A、B、D情况使①、②中压强减小。故选C。
答案 C
4.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下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氮气________、氢气________。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_____________。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是两种液体反应加热制取气体,所以选用烧瓶加热装置。
(2)氮气和氢气加热合成氨气必须在无水条件下,所以用浓硫酸干燥,二者的比例1:3,所以根据气泡的多少调节比例。
(3)由于氮气和氢气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后的气体中有很多的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不溶于水,所以氨气溶于水时不倒吸。
(4)氨气氧化后生成NO,又继续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所以出现红棕色气体。
(6)NO2溶于水生成硝酸,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所以溶液中有NH和NO3。
答案 (1)a b
(2)干燥气体 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不会 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两种气体
(4)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4NH3+5O24NO+6H2O
(6)NH NO课后优化训练
基 础 强 化
1.(2011·上海)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
A. 酸性 B. 脱水性
C. 强氧化性 D. 吸水性
解析 浓硫酸具有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会显示酸性。
答案 A
2.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 2NaCl+H2SO4(浓)Na2SO4+2HCl↑
B.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C. C+2H2SO4(浓)CO2↑+2SO2↑+2H2O
D. 2FeO+4H2SO4(浓)Fe2(SO4)3+SO2↑+4H2O
解析 判断某些酸在化学反应中是否表现了酸性,只要看该酸是否提供酸根离子生成了盐,如果生成了该酸对应的盐,则表现了酸性。而判断是否表现了强氧化性则需从中心原子的化合价是否降低的角度加以分析。A、B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浓硫酸只表现出酸性;C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全部降低,浓硫酸只表现出强氧化性;而D中有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一部分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浓硫酸在反应中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强氧化性。
答案 D
3.下列关于浓HNO3和浓H2SO4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二者都可用铁制容器贮存
B. 常温下二者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 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
D. 浓HNO3与浓H2SO4都具有强氧化性
解析 常温下Fe与浓HNO3和浓H2SO4均发生钝化,都可用铁制容器贮存,A正确;Cu与浓HNO3在常温下就能反应,而Cu与浓H2SO4需加热才能反应,B错;二者露置在空气中,浓HNO3易挥发,溶质减少浓度降低,浓H2SO4吸收空气中水分,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浓度降低,C正确;浓HNO3、浓H2SO4都是强氧化性酸,D正确。
答案 B
4.往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A. 颜色变浅 B. 逐渐变为红色
C. 没有改变 D. 变为棕黄色
解析 Fe(NO3)2溶液中加入HCl,H+、NO能与Fe2+反应,Fe2+被氧化为Fe3+,溶液呈棕黄色。
答案 D
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CO、H+、HCO、Ca2+
B. NH、OH-、Ba2+、NO
C. I-、ClO-、NO、H+
D. SO、SO、Na+、OH-
解析 A中H+与HCO、CO不共存,Ca2+与CO不共存;B中NH与OH-不共存;C中H+与ClO-,H+、NO与I-不共存。
答案 D
6.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屑作原料制取硝酸铜。为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宜采取的方法是( )
A. Cu+HNO3(浓)―→Cu(NO3)2
B. Cu+HNO3(稀)―→Cu(NO3)2
C. CuCuOCu(NO3)2
D. CuCu(SO4)2Cu(NO3)2
解析 A中产生NO2,B中产生NO,D中产生SO2,都产生污染性气体。
答案 C
7.为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A. 稀HNO3 B. 浓HNO3
C. 浓H2SO4 D. 浓HCl
解析 稀HNO3与铜和铝都能反应;浓HNO3只与铜反应,与Al常温下发生钝化,内层Al不再反应,故可用浓HNO3除去铜镀层;浓H2SO4常温下与铜不反应,加热条件下与铜、铝均反应;浓HCl与铜不反应不能除去铜镀层。
答案 B
8.在浓硝酸中加入铜片:
(1)开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将要结束时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反应停止后,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Cu+8H++2NO===3Cu2++2NO↑+4H2O
能 力 提 升
1.下列可用浓H2SO4干燥的气体有( )
①H2 ②SO2 ③H2S ④Cl2 ⑤NH3 ⑥HCl
⑦CO2 ⑧HBr ⑨CO
A. ①②④⑥⑧⑨ B. ①②④⑥⑦⑨
C. ①②④⑥⑦⑧ D. 全部
解析 浓H2SO4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也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如H2S、HBr等。
答案 B
2.当三份Cu粉分别与过量的稀硝酸、浓硝酸、热的浓硫酸反应后,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三份Cu粉的质量比为(不考虑NO2转化为N2O4和反应生成气体的溶解)( )
A. 3∶1∶2 B. 3∶2∶2
C. 1∶1∶2 D. 2∶6∶3
解析 相同状况下气体体积相等,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可分别设NO、NO2、SO2的物质的量为1mol。由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关系Cu~NO,Cu~NO2,Cu~SO2,生成1mol气体消耗Cu的物质的量分别为mol、mol、1mol所以,在生成气体体积相同时消耗三份铜粉的质量比为:∶∶1=3∶1∶2。
答案 A
3.将32.64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mL
a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mol/L。
解析 本题主要应用反应过程中电子守恒定律和元素守恒来解决。
(1)V(NO)+V(NO2)=11.2L ①
再由电子守恒可得:
×2=×3+×1
由①②解得:V(NO)=5.8L,V(NO2)=5.4L。
(2)由氮元素的守恒:N最终以NO、NO2及NaNO3形式存在。
因此,c(HNO3)
=
=mol/L。
答案 (1)5.8 5.4 (2)
4.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锌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甲同学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而乙同学认为除二氧化硫气体外,还可能产生氢气。为了验证甲、乙两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锌与浓硫酸共热时产生的气体为X,且该反应装置已略去):
试回答:
(1)上述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还可能产生氢气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在安装好装置后,必不可少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以证明气体X中含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C中________,D中________。如果撤去装置B,是否还能根据D中的现象判断气体X中含有氢气?
答: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应根据题目要求,整体分析可行性的思路或程序,然后再把每步操作答好。为确定有SO2产生,可在A中加入品红试液,后利用酸性KMnO4溶液将其除去;为确定有H2产生,需用H2还原CuO,检验生成物H2O,但必须先用B干燥气体,这样整体思路就清晰了。
答案 (1)Zn+2H2SO4(浓)ZnSO4+SO2↑+2H2O
(2)在锌与浓硫酸的反应过程中,H2SO4被消耗,且有水生成,c(H2SO4)逐渐减小,由浓硫酸变成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3)检验装置气密性
(4)浓硫酸 吸收水蒸气
(5)黑色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 无水硫酸铜粉末由白色变成蓝色 不能 混合气体通过KMnO4溶液时会带出水蒸气,干扰后续实验中H2的检验(共50张PPT)
课前自主
课堂深化
典例剖析
课内针对
课后优化
答案 BC
答案 D
答案 B
答案 B
△
点击进入(共49张PPT)
课前自主
课堂深化
典例剖析
课内针对
课后优化
答案 D
答案 C
答案 C
答案 B
答案 A
答案 D
△
活泼金属
Zn t 2h
(如Zn)
紫色石灬试,变红
稀硫酸碱性氧化物
0+2
O
(如CuO)
碱
O
某些盐
Ba
Baso
得2e
△
2H,SO,(浓)+Cu=CuSO,+SO,↑+2H,O
失2e
失4e
△
C+2H,SO(浓)=CO,↑+2S0,↑+2H,O
得2×2e
浓HNO3→→稀HNO3一Cu(NO3)2
NO
NO
最终
过
(NO
NO,恰好反应re(No3)2或Fe(NO)3
足
或Fe(NO3),和Fe(NO2)
(NO
(Fe):n(HNO3)=3:8时,方程式为
8HⅠNO,(稀)=3Fe(NO,),+2NO↑+4HO
n(fe): n(hno
4时,方程式为:Fe+4HNO
(稀)
NO↑
时,产物为Fe(NO
(HNO
(NO2)3的混合物。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