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精选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1 09: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精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三座大山”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共同纲领》序言中道:“凡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这说明《共同纲领》(  )
A.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B.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会议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在法律上有5年,事实上只有10天),却在新中国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它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共领导下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1949年9月 21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毛泽东当天晚上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新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指的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取得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5.图2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这一统计图能够说明(  )
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B.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段材料应该出自于(  )
A.《共同纲领》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8.截止到1952年,全国共有约3亿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分得耕畜297万头,农具3954万件,当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这主要是由于(  )
A.全国财政状况基本好转 B.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
C.抗美援朝取得完全胜利 D.三大改造正在顺利进行
9.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有些人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人民政府与投机商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战役,打击了投机商人。该“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稳定物价之战”
10.重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提出的重要口号,是学习党史的方式之一。下列口号按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土豪,分田地” 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11.“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首歌曲所体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 C.三线建设 D.改革开放
12.“在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最终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横线上应填入(  )
A.一二·九运动 B.百团大战 C.平津战役 D.抗美援朝战争
13.下表反映出1949—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分阶段统计表(  )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小计
1949—1959年 14 5 13 0 32
1960—1966年 1 14 1 1 17
1970—1979年 12 22 15 13 62
A.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环境比较宽松 B.新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全面认可 D.新中国建国以来外交僵局被打破
1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到:“积四十年和ニ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与此相对应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
时间 事件
1900年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
1918年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
1952年 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16.南非国际关系学者谢尔顿强调说:它从诞生起一直在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17.有学者认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这表明万隆会议(  )
A.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 D.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18.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19.1953—1957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64.5%下降到55%,重工业由35.5%上升到45%,1957年农轻重三大产业比重为40.1:29.6:30.3。材料说明该时期(  )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改善产业结构
C.工业结构日趋畸形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20.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0年土地改革的开展
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举行
D.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_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如西方的经济封锁和朝鲜战争等,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鉴于此,中国(  )
A.大力推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D.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
22.周恩来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基于上述认识,中共中央(  )
A.优先开展重工业建设 B.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广泛开展人民公社运动 D.引进苏联社会主义改造模式
23.如表所示为一五计划基本建设的投资分配情况,下列项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部门 资金(亿元) 比重(%)
工业 248.5 58.2
农业、水利、林业 32.6 7.6
贸易、银行、物资储备 12.8 3
文化、教育、卫生 30.8 7.2
城市公用事业 16 3.7
其他 4.6 1.1
A.政府投资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蓬勃开展 D.国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2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B.1949年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25.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
A.增强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实力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消除了亚非国家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
26.(2021·天津东丽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2)(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三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2)材料二中的“新制度”是指什么?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实质)。
27.(2021·广东普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2)(14分)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西周到秦朝在地方治理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秦朝地方治理体制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疆域管控和治理的认识。(2分)
28.(2021·辽宁锦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即“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给予朝鲜政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附近。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到1951年7月,交战双方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美国试图继续向朝鲜增兵,但已力不从心。杜鲁门回忆说“我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1951年6月,美军建议停战和谈。谈判开始时,美方盛气凌人,在连续发动的军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美方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摘编自高嵩峰、王小雪《抗美援朝战争始末及历史评价》等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名、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签署停战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新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精选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D B A A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A D C A D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B D B
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国徽上“齿轮”象征着工人阶级,“麦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两者融合象征着工农联盟,故选D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是指人民民主专政,排除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指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B项;推翻“三座大山”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共同纲领》、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可知《共同纲领》要求社会各界遵守,进而说明《共同纲领》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A项;依所学,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排除B项;依所学,《共同纲领》仅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而1954年宪法才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共领导下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说明此次会议的三个特点:确认新中国的合法,为人民代表大会制作示范,后来演变成政协,由此可见它只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故选B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它解决的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问题,无看到新中国的模式,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新中国已经成立,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些根本的制度已经确立,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正式组织形式,制定了宪法取代了政协的共同纲领,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指的是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选D项;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巴黎公社的结果,而不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取得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不是1949年,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统计图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来自社会各界,说明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是新政协代表人数统计图,不能体现其职能,排除A项;材料图表中看不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统计图没有单独共产党的信息,不能推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推知该文件应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选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在1949年6月,并未明确提出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属于党的纲领,不可能规定国家的性质,排除C项;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稳定物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抗美援朝运动为我国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故选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基础,排除C项;国民经济困难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左”倾错误,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全国共有约3亿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分得耕畜297万头,农具3954万件,当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可见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全,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故选B项;“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这个数据无法判断全国的财政状况,排除A项;1952年,抗美援朝正在进行中,排除C项;三大改造对农业来讲是集体化,而不是农民获得土地,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与投机商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战役,打击了投机商人”,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人民政府进行了“稳定物价之战”,取得了良好效果,故选D项;淮海战役发生在建国之前,排除A项;辽沈战役开始了战略反攻,排除B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的口号;“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是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朝鲜战争时期(1950—1953年)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发出的;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可知此歌曲是是郭兰英演唱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故选A项;据所学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与战争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改革开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学,与战争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彭德怀在1953年9月《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故选D项;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运动,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役,因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排除B项;平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1970—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较“1949—1959年”有明显的数量增加,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有了突破,建国初期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故选D项;据材料“1949—1959年”与美洲建交的国家数量是“0”可知,建国初期,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外交局面很困难,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并未涉及与中国建交的具体性质的国家,未能体现“一边倒”方针,排除B项;表格只是关于1949—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分阶段统计数据,而和平共处五原则属于中国的外交原则,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据“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可知,其强调实行一边倒政策,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故选A项;“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在原则性规定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的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提出,对外“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基本外交方针之一,是首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排除C项;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向中国挑衅被击毙,却建立“克林德碑”以向德国谢罪,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屈辱外交;而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保卫和平碑”,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其变化说明国家实力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故选D项;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1952年新中国早就成立,独立自主,排除B项;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它从诞生起一直在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广泛运用于处理国家之间的争端之中,故选C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外交基本原则,排除A项;“一边倒”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之一,如今这一政策已被不结盟政策取代,排除B项;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战略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可知万隆会议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故选A项;中美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B项;新中国建立后便开始了独立自主外交实践,排除C项;新中国同苏联缔结双边同盟,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排除D项。
18.【答案】D【解析】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故选D项;1949年6月30日,毛主席在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里首次提出了“一边倒”的概念,排除A项;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斯大林派来的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到将建立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时,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的方针,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也是毛泽东会见米高扬时提出的,排除C项。
19.【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3—1957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64.5%下降到55%,重工业由35.5%上升到45%,1957年农轻重三大产业比重为40.1:29.6:30.3”,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减慢,故选B项;1952年国民经济就得到了回复,排除A项;从农轻重的比重来看工业结构相对合理,排除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由材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是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结合所学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故选D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1950年土地改革是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排除C项。
21.【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是指“一五计划”的实施,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选B项;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时间是1949—1952年,主要政策集中体现在镇反剿匪、土地改革、“三反五反”、银元之战和米面之战、抗美援朝五个方面,排除A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与国防建设无关,排除C项;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主要集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主要原因是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故选B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生产力领域的变革,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排除A项;人民公社运动发生于1958年,不属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具有创新性,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时期,资金的投入主要在工业领域,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B项;一五计划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对政策,以及国防的需要的背景下,并没有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排除A项;表格呈现的仅是国家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比重,并没有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C项;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排除D项。
2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二年的敌对状态,关系得到改善,中美关系开启了新时代,中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故选D项;根据所学,1928年东北易帜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结束了混乱局面,而非中华民国成立,排除A项;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而非万隆会议,排除C项。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与的一次求同存异的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故选B项;万隆会议属于国际政治会议,并不是经济性质会议,排除A项;加纳的独立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C项;“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地位:至高无上(或天下独尊)。
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新制度”:指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不可侵犯;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特点: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均是人民民主专制的体现。
【解析】
(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可知,皇帝至高无上。第二小问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体现皇帝至高无上地位的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第一小问“新制度”,据材料二“‘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可知,其指的是皇帝制度。第二小问特点,据所学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3)据材料三“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オ不会人亡政息”可知,“新路”的特点是人民民主专政;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对人民民主专政进行说明,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均是人民民主专制的体现。
27.【答案】
(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答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同样给分)
积极影响:①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影响:①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②加强了民族团结;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认识:①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疆域有效的管控和治理;②对疆域的管控和治理要因时因地进行适时调整。(任一点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燕、晋、齐、宋、鲁等封国林立,实行分封制,而到了秦朝全国实现统一,出现了“象郡”“陇西郡”“辽东郡”等信息,说明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推行改变了地方官僚的产生方式,从血缘世袭改为中央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通过这种垂直管理的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政治制度,根据图片信息“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广西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自治区”可知,建国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内,在坚持党和国家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异性,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同时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相处,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交融,使我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第三小问认识,从西周时期松散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秦朝大一统的郡县制到建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地方治理的灵活性,尊重地方民族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管理。
28.【答案】
(1)原因:①中国参战,改变战争双方力量对比;②苏联对于美国的牵制;③美国在战争中受挫。
(2)影响:①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③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④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保卫和建设祖国的信心⑤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解析】
(1)由材料一“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可得,中国参战,改变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由材料一“我从来没有使自己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可得,苏联对于美国的牵制;由材料一“在连续发动的军事进攻遭到强力回击之后,美方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可得,美国在战争中受挫。
(2)可以从对中国自身和对中国周边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中国自身来说,可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对新中国人民的干劲等角度思考,由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可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保卫和建设祖国的信心。对中国周边环境来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为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稳定的周边环境,且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