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8: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毋吾以也        “以”同“  ”,    
2.鼓瑟希 “希”同“  ”,    
3.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方
2.加
3.与
4.乎
5.以
6.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童子六七人
古义: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2.宗庙之事,如会同
古义: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如会同,端章甫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不吾知也!
句式:                               
译文:                               
2.则何以哉
句式:                               
译文: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句式:                               
译文:                               
4.异乎三子者之撰。
句式:                               
译文:                               
5.浴乎沂,风乎舞雩。
句式:                               
译文:                               
6.可使有勇。
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  )
2.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 (  )
3.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  )
4.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  )
5.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     ”来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引发了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     ,     ”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的缘由。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     ”,然后唱着歌回来。
片段阅读练
一、(2021北京丰台高一下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子罕》)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完成3—4题。
材料一 “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材料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3.()从这两则材料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4.()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的标准是怎样的
                                  
                                  
三、阅读下面《论语·为政》中的文字,完成5—6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①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②馔,曾是以为孝乎 ”
  [注] ①色:此处指和悦的脸色。②先生:指长者。
5.()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照礼节对待父母去世后的葬、祭,是孔子认可的孝。
B.不让父母为自己的不良品行担忧,是孔子认可的孝。
C.能让父母吃饱穿暖却不敬重他们,非孔子认可的孝。
D.有为难的脸色,但能为父母做事,是孔子认可的孝。
6.()对上面材料中关于“孝”的观点,你认为哪一种在当今时代依然值得传承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一观点,并结合对《论语》中相关材料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四、(2021浙江杭州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7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①乱提②僈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④,庸众而野。(《荀子·修身》)
[注] ①勃:同“悖”,谬误。②提:松弛。③僈:同“慢”,怠惰。④夷固僻违:倨傲怪僻而不合常规。
7.()综合材料,简述“礼”的作用。
                                  
                                  
三年模拟练
(2020海南海口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途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B.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C.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D.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后以“俎豆”表示祭祀、崇奉。
B.周,朝代名,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C.《诗》,即《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D.鲁哀公,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叫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奇人异相,享至圣之誉。孔子出身贫寒,身材高大,年少好礼为人称赞,死后备受后世学者尊崇,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都把他的言论作为标准。
B.孔子能力突出,治政有方。不论是管理钱粮出入还是管理牲畜,孔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重返鲁国做中都宰后,处理政事的办法被其他人效仿。
C.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积极用世。孔子离开鲁国十四载,游历了齐、宋、卫、郑等国,传播道德,讲习礼仪,虽遭到阻挠排斥,仍孜孜不倦。
D.孔子弦歌不绝,居功至伟。孔子考察三代的礼乐制度,用《诗》《书》《礼》《乐》教导弟子,其弟子约有三千,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5.()文中记载了哪几件关于孔子重视礼的事情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案全解全析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基础过关练
一、
1.已 止
2.稀 稀疏
3.暮 晚
二、
1.①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②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③副词,正
2.①加到……上 ②增加 ③虚夸,夸大
3.①赞成 ②与“也”一起构成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③给予
4.①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 ②介词,与,和 ③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④介词,相当于“于”,在
5.①因为 ②介词,用 ③同“已”,止
6.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顺承 ③连词,表并列
三、
1.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2.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四、
1.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2.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3.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4.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5.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五、
1.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吾也”。
译文:不了解我啊!
2.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则以何哉”。
译文: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译文: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4.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译文:(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5.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乎沂浴,乎舞雩风”。
译文: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6.句式: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译文: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
六、
1.√
2.  “饥”指谷物不熟,“馑”指蔬菜歉收。
3.  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4.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5.√
七、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6.浴乎沂 风乎舞雩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天生就有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妄作的人(不知其然而妄作的人)。
2.答案 ①学习研究古代文化;②增加见闻,择善而从;③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解析 由“好古,敏以求之者”可知,孔子喜好古代文化,并通过研究古代文化,求取知识。由“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可知,孔子是通过多听多看,并选择好的加以学习来获取知识的。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知,孔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多种技艺,从而获取知识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求取知识的人。”
(《述而》)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妄作的人,我不是这样的。多听,选择其中的好的听从;多看,(选择其中的好的)记在心里。这样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述而》)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吧,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了解我吗 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粗陋的技艺。君子需要这样多的技艺吗 是不需要的。”
(《子罕》)
3.答案 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解析 材料一着重谈论“管仲知不知礼”的问题,由孔子所说的“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材料二中子贡和孔子谈论的是“管仲是不是仁者”的问题,由孔子所说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吾其被发左衽矣”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的社会贡献,即肯定管仲是“仁者”。
4.答案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使社会安定的人,不必像评论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于他的个人品行。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泥于小节小信。
解析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孔子否定管仲知礼,但是又肯定他是一个“仁者”,由此可见,孔子的“仁”也不完全受“礼”的约束。孔子更看重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既然这样,那么管仲懂得礼吗 ”孔子说:“国君设置影壁,管仲也设置影壁;国君为了邀结他国君主,有放还酒杯的土台,管仲也有放还酒杯的土台。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
材料二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 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而去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着头发,衣服前襟掩向左边了。他难道会像普通人那样无原则地守信,在沟渠中上吊自杀而不为人知吗 ”
5.D 由原文“曾是以为孝乎 ”这一反问句可知,为父母做事,把好吃好喝的给父母享用,并非孔子所认可的“孝”;由“色难”一句可推知,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孔子认可的孝,“有为难的脸色”不是孔子认可的孝。
6.答案 (示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依然值得传承的观点是:对父母的孝,不仅仅体现在让父母吃饱穿暖,更体现在敬重父母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言,对于“犬马”,也可以做到让它们不挨饿不受冻,如果不能敬重父母,那么如何将对父母的“孝”与对犬马的“养”区别开来呢 当今时代,提倡“和谐”的价值观,和谐的国源自和谐的家,和谐的家源自和谐的家庭关系,而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则离不开子女对父母的敬重。
解析 解答本题包含两个步骤,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值得传承的关于“孝”的观点;然后结合对《论语》中相关材料的理解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即阐述理由。题目所给材料中关于“孝”的主要观点有:以礼侍奉、安葬、祭祀父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让父母为自己的不良品行担忧;让父母有所养,对父母恭敬顺从;侍奉父母态度要好,要常常保持和颜悦色。作答时,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联系材料中的相关论述和现实生活阐明理由即可。
  [参考译文]
孟懿子询问孝,孔子说:“不违背礼节。”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询问孝,我对他说‘不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了,按礼节安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
孟武伯询问孝,孔子说:“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而不必担忧别的)。”
子游询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指的是能奉养父母,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不恭敬,与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
子夏询问孝,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子女去操劳,有酒食让长辈来享用,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 ”
7.答案 ①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各安其分。②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解决疑虑,分辨事物的同异,明确对错。③使人思想通达,生活和谐,举止雅正。④对维持社会安定、规范道德、提高自身修养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则材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其观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经常发生。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其用意就是以“礼”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君臣关系、官民关系等),使人各安其分,以缓和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从而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第二则材料阐明了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为人们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解决疑虑、区分事物的同异、分辨是非等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第三则材料主要阐述了礼在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方面的作用,礼对人们的感情意志、生活起居、仪容举止等都起到了约束、调和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道德的规范并提高了个人修养。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实现和谐为贵。先王治理国家的道中,这一点最为宝贵。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点,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学而》)
礼,是用来确定亲疏、解决疑虑、区分同异、明辨是非的。
(《礼记·曲礼上》)
大凡在动用感情、意志、智谋的时候,遵循礼就理顺通达,不遵循礼就错乱怠慢;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动或休息的时候,遵循礼就协调适当,不遵循礼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遵循礼就显得文雅,不遵循礼就显得倨傲怪僻而不合常规,庸俗粗野。
(《荀子·修身》)
三年模拟练
1.B “正道”作“僭离”的宾语,介词“于”引出宾语,“僭离于正道”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大树下”前省略了介词“于”,“(于)大树下”作“习礼”的后置状语,“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
2.D “鲁哀公”不是“庙号名”,“哀”是谥号。
3.D “这几本著作也是靠他才传下来的”错。原文相关信息是“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由此可知,原文是说《书传》和《礼记》是靠孔子传下来的,选项扩大了范围。
4.答案 (1)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又返回鲁国。
(2)天下从君王到贤人有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荣耀)也就停止了。
解析 (1)“已而”,不久;“去”,离开;“斥”,排斥;“逐”,驱逐;“反”,返回。
(2)“众”,很多;“没”,去世;“已”,停止。
5.答案 ①小时候玩游戏,常常摆设各种礼器,模仿礼制仪容。②与弟子在大树下研习礼。③孔子考察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整理和礼相关的书籍。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在文中找出表现孔子重视礼的事情进行概括即可。依据“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概括出答案①。依据“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可概括出答案②。依据“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等内容可概括出答案③。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孔子出生后,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孔子小时候玩游戏,常常陈列俎、豆等礼器,模仿礼制仪容。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后代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难道他就是那个(将要)显贵的人吗 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里贫困且地位卑微。等到长大后,孔子曾经在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吏,计量准确公平;还曾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因此担任司空之职。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又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高人”,并且认为他很奇特。鲁国又善待孔子,孔子因此返回鲁国。鲁定公让孔子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四方官员都效法他。他以大司寇之职代理宰相之事,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鲁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越分偏离正道,鲁国终究不再任用孔子。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孔子到了宋国,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就派人拔起那棵大树。孔子就离开了宋国。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德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了郑国,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独自站在城的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颓丧得像一只丧家之犬。”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听了开心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离开鲁国总共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衰弱,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于是孔子考察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整理《书传》,所以《书传》《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下来的。古代的《诗》有三千多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时候,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那些可以用来对人们进行礼义教育的,共三百零五篇。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导学生,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仿他。”尽管我不能达到,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可以想象到他的为人。到鲁地去,观看仲尼的宗庙、车舆礼服、祭器,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学习礼,我(心怀崇敬)流连忘返以至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到贤人有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荣耀)也就停止了。孔子是个平民百姓,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都要以孔夫子的观点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