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8: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烛之武退秦师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共其乏困 “共”同“  ”,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  ”,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辞
2.微
3.焉
4.其
5.以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而出      
3.越国以鄙远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      
6.烛之武退秦师      
7.越国以鄙远      
8.邻之厚,君之薄也      
9.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且贰于楚也      
11.既东封郑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句式: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
句式:                               
译文:                               
3.以其无礼于晋。
句式:                               
译文: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句式:                               
译文: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句式:                               
译文: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历史上说法不一,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  )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
3.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世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
4.两国或两国以上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血,并宣读盟书,誓于神。诸侯间在遇急难时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支援,称为“会盟”。 (  )
5.春秋时,晋文公在秦国国君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坐上晋国国君的宝座。成语“秦晋之好”就是由此而来,指秦国和晋国两国关系十分友好。 (  )
七、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明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      。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不敌秦、晋两国,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句子是:     ,      。
3.烛之武劝说秦伯,说话极有分寸,先提出假设,“         ,      ”,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八、微写作。
某同学最近总和其他同学闹矛盾,心情很不好,请你以他(她)的好朋友的身份,写一段文字,帮助他(她)排解不良情绪,缓和他(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少于200字。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2题。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2.()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3—4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注]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惠公以九月卒,子圉立。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 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注] 子圉:晋惠公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墙逃跑,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咎犯认为自己在跟随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着黄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疑虑。
C.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穆公的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为姻亲,这为他后来成功回到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D.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礼对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穆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2)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三年模拟练
(2021江苏高邮临泽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 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弗听。后秦伯伐晋。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 ”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 ”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 ”遂去之。秦获晋侯以归。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
(节选自《左传·僖公》,有删改)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奚,奚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 ”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十五年,晋兴兵将攻秦。缪公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缪公与麾下驰追之,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注],吾将以晋君祠上帝”。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缪公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十一月,归晋君夷吾。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有删改)
[注] 齐宿:斋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B.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C.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D.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
C.右,即“车右”,又称“骖乘”,指古时乘车在御者右边陪乘的武士。一般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骖乘”。
D.我国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60组干支不断循环往复,所以用干支纪月即五年一个周期。文中“壬戌”属干支纪日,“九月”则属序数纪月。
3.()根据所学知识及文本内容,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原之战——因为晋惠公背信弃义,于是秦穆公在公元前645年兴兵讨伐晋国,晋国率军抵御,双方在韩原展开激战,史称韩原之战。
B.穆公亡马——三百名忠勇之士为了报答当年秦穆公杀马不责和食马得酒的恩情,于是在秦穆公受困之时,帮助秦穆公反败为胜。
C.泛舟之役——秦国调集船只,满载粮食,从都城雍城出发,经水路转陆路再转水路,到达晋国都城绛城。运粮船只从秦都到晋都,几百里路途首尾连接,络绎不绝。
D.夷吾桎梏——夷吾被囚禁在秦国。秦穆公下令全国斋宿,他要用失信的夷吾来祭祀天帝,后来因周天子求情,穆姬又以死相逼,才使夷吾躲过一劫。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
                                  
                                  
(2)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
                                  
                                  
5.()秦国俘获晋惠公,在庆郑看来晋惠公是咎由自取,请简要说明晋惠公都有哪些过错。(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的理解
(2020天津,7—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26分)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 ”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以大坏,厌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 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载令闻      令:美好
B.革带敝 敝:破旧
C.厌藜藿 厌:满足
D.毋使仓有告匮 匮:缺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4.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3分)(  )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②终身未尝为越产
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 ⑥沦于市井、降于皂隶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B.叶氏家训告诫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4分)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4分)
                                  
                                  
7.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3分)
                                  
                                  
                                               
答案全解全析
2 烛之武退秦师
基础过关练
一、
1.供 供给
2.悦 高兴
3.智 明智
二、
1.①推辞 ②告别 ③借口
2.①没有 ②轻 ③稍微
3.①语气词,相当于“啊” ②哪里 ③从哪里 ④代词,代指这篇文章
4.①指示代词,那 ②代词,代指使者 ③表示祈使
5.①介词,拿、用 ②介词,把 ③连词,表原因
三、
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外交使者。
3.那个人,指秦穆公。
四、
1.均为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3.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4.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5.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7.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8.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9.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10.数量名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11.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五、
1.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我的过错。
2.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夫晋,有何厌”。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3.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4.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译文: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5.句式:省略句,应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6.句式:省略句,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译文: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六、
1.√ 
2.  《左传》是编年体著作。
3.√
4.√
5.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因此后世用“秦晋之好”指两家联姻。
七、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八、
写作指导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运用从《烛之武退秦师》中习得的劝说技巧。写作时,要注意题干设置的具体情境以及写作者的身份,注意说话的语气。要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思对方之所思,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1)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退,并且又使得秦国设置守军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2)(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思,(秦国)难道会像这样吗
解析 (1)唯:只是。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置戍:设置守军。何:副词,多么。移:改变。速:快。
(2)利害:利益与危害。讵:岂,难道。若是:像这样。
2.答案 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是因为利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因利益不同而互相背弃。
解析 选文开篇,作者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并以此作为后面议论的基础;后文中,作者指出烛之武之所以能“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正是因为“利害深中秦穆之心”。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联合的,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谈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退,并且又使得秦国设置守军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外援,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致(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思,(秦国)难道会像这样吗 秦穆公与晋国,相互交往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交很深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秦国)抛弃晋国如同甩掉鼻涕、吐口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迅速而彻底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
3.C “主动请求联姻”错。根据原文“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可知,并非重耳主动联姻,而是秦穆公要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
4.答案 (1)晋国听说秦国军队来了,也派出军队抵御。但是众人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了。
(2)灭掉了郑国使晋国强盛,对晋国来说有所收获,但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
解析 (1)拒:抵御。然:但是。阴:暗中。
(2)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盛。利:好处。
  [参考译文]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自幼喜好结交士人,到十七岁时,已得到五个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赵衰;狐偃咎犯,晋文公的舅舅;贾佗;先轸;魏武子。在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重耳本来就已成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让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一路追赶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于是就逃到了狄。狄是重耳母亲的祖国。重耳总共在狄住了十二年才离开。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子圉之前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打算接受子圉的妻子,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我们都要去攻打了,何况他之前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这样岂不是拘泥于小的礼节,忘了大的耻辱!”重耳于是接受了子圉的妻子。秦穆公十分高兴,与重耳宴饮。晋惠公在九月死去,子圉继位。晋国大夫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送重耳回晋国。晋国听说秦国军队来了,也派出军队抵御。但是众人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了。秦国军队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有太多的过错。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是您呢 我请求现在离去。”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国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玉扔到黄河中,来与子犯盟誓。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带兵共同围困郑国,因为郑国在晋文公逃亡期间没有礼待他,且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了楚国。晋文公说:“我一定要得到郑国国君才甘心。”郑国很害怕,于是暗中派使者对秦穆公说:“灭掉了郑国使晋国强盛,对晋国来说有所收获,但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何不解除郑国之围,使郑国作为您在东方道路上的朋友 ”秦穆公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退兵。晋国也就跟着退兵了。
三年模拟练
1.B “其人心”是“知”的宾语,应在“心”后断开,排除A、D两项;“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与“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是对称结构,“安其教训”后不能断开,排除C项。
2.A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传》是我国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3.D “穆姬又以死相逼”错,由原文“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可知,穆姬是穿着丧服光着脚向秦穆公请罪,不是以死相逼。
4.答案 (1)在这时,岐山下偷吃过秦穆公良马马肉的三百人驰马冲击晋军,晋军解除包围,于是使秦穆公脱身,反而活捉了晋君。
(2)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过良马马肉如果不喝酒,是会伤人的。
解析 (1)于是:在这时。驰冒:驰马冲击。脱:使……脱身。生得:活捉。
(2)以:因为。畜产:畜产品的总称,这里译为牲畜。闻:听说
5.答案 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违背占卜,不用贤才。
解析 通读原文可知,在韩原交战时,晋惠公驾车的小驷马陷于泥中盘旋而不得出,晋惠公向庆郑求救,庆郑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于是就离开了。“愎谏违卜”这句话是庆郑针对前面几件事而说的,“愎谏”是针对“卖粮”与“乘马”之事而言的,由此可见晋惠公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违卜”是针对“卜右,庆郑吉,弗使”这件事情而言的,由此可见晋惠公违背占卜,不用贤才。
  [参考译文]
僖公十四年冬季,秦国闹饥荒,派人到晋国求购粮食。庆郑说:“背弃了别人的恩惠是不讲亲近之情,对他国幸灾乐祸是不仁,过分吝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德行都丢失了,靠什么来保护国家呢 ”虢射说:“皮都没有了,毛将长在哪里呢 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实力增强,还不如不给。”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谁来救济 不讲信用就会发生祸患,失去援助必定灭亡。这是固有的法则。”晋惠公不听。后来,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对待他们 ”庆郑回答说:“是国君让他们深入的,还能怎么办 ”晋惠公说:“出言不逊。”占卜担任车右的人选,庆郑最好,晋惠公却不用他。晋惠公用以驾车的小驷马,是郑国进献的。庆郑说:“古代发生战争,一定用本国所产的马驾车。因为它生长在自己的国土上,知道主人的心意,安于主人的调教训练,熟悉本国的道路。任凭你怎样驾驭它,无不如意。现在用他国出产的马驾车去打仗,等到它一害怕而失去常态,行动将与驾车人的意愿相违背。进退不得,不能与敌人周旋。国君一定会后悔。”晋惠公不听。壬戌,在韩原交战。晋惠公驾战车的小驷马陷于泥中盘旋挣扎而不得出。晋惠公向庆郑呼救。庆郑说:“不听劝谏,违背占卜,本来就是自求失败,又为什么要逃呢 ”于是就离开了。秦军俘获了晋惠公后回国。十一月,晋惠公回国。丁丑,杀庆郑然后进入国都。这一年,晋国又发生饥荒,秦伯又赠给晋国粮食。
(《左传·僖公》)
晋国大旱,来秦国求借粮食。丕豹劝秦穆公不要借给他们,趁其闹饥荒而讨伐晋国。秦穆公问公孙支,公孙支说:“歉收丰收交替出现,(谁都难免碰上灾荒,)不可不借。”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了国君,但他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最终借给晋国粮食。用船载车运,从雍到绛络绎不绝。十五年,晋国举兵将要攻打秦国。秦穆公亲自去迎战。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在韩地会战。秦穆公与其部下奔驰追赶晋军,反被晋军包围。晋军攻击秦穆公,秦穆公负伤。在这时,岐山下偷吃过秦穆公良马马肉的三百人驰马冲击晋军,晋军解除包围,于是使秦穆公脱身,反而活捉了晋君。当初,秦穆公丢失了良马,岐山下的农民把马抓住一起吃掉的共有三百多人,官吏追捕到他们,要依法处置。秦穆公说:“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过良马马肉如果不喝酒,是会伤人的。”于是全部赐酒并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人听说秦军要迎击晋军,都请求随军前往,去了正好碰上秦穆公处于困境,(他们)又个个冲锋拼死力战,来报答偷吃马肉而被赦免的恩德。于是秦穆公俘获晋君而归,在国中下令说,“大家斋宿,我将用晋君来祭祀天帝”。周天子听说了,说“晋君与我同姓”,请求赦免晋君。夷吾的姐姐也是秦穆公的夫人,夫人听说了,也穿上丧服光着脚,对秦穆公说:“我连自己的兄弟也不能救,唯恐有辱于您的命令。”秦穆公就与晋君盟誓,同意放他回去,换了上等房舍供他住,并用七牢的规格来宴飨他。十一月,送晋君夷吾回国。
(《史记·秦本纪》)
五年高考练
1.C 厌:讨厌。
2.B A.连词,表结果;连词,表并列。B.都是副词,才。C.副词,将要;连词,尚且。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技法指导
文言虚词的推断六法
名称 解 说
语境分 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可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标志识 别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非”等表判断,用“见”“于”“为……所……”等表被动,用“之”表宾语前置。
句位分 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作代词或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句中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
成分分 析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可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大概意义。
词性界 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对称分 析法 对称的文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已知来推断未知。
3.A “命也”与“亦命也”都独立成句,表示判断,排除C、D两项。“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是对称句,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A。
4.B ①是指不愿在伪朝为官而向东迁徙,成为一般百姓,与“困约”无关;⑤是小姑回家后见到笼饼而推辞的行为,只能反映家中节俭的风气,并不能反映“成于困约”;⑥是指家风放任之后,子弟可能会堕落于市井小民之中的情况,并非“成于困约”,而是“败于奢靡”。
5.C “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错误。原文“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只是列举了农、工、商、士四种人的不同谋生方法,作者家实际上是士族,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
6.答案 (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
(2)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
解析 (1)少:稍微。旧:旧习惯,旧制度。辄:就。怿:高兴。
(2)况:何况,况且。胜:尽、完。善:擅长,善于。治生:治家谋生。
7.答案 陆侧重有气节、道义,叶侧重做世人治生表率。两人都认为要节俭,不能营营逐利。
解析 陆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而旧俗方以大坏,厌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与叶梦得文中“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都提倡子弟要节俭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陆游提到“若夫挠节以求贵……吾家之所深耻”,即以改变节操营利为耻;而叶梦得认为在谋生时“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即要正直诚信,不能损人利己。二人都认为不能为了追求利益就放弃道德准则,营营逐利。
不同处在于,陆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若夫挠节以求贵……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即要求子弟坚守节操道义。而叶梦得则更注重“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夫哉”,即要求子孙必须懂得经营家业,有谋生之计,做世人的表率。
[参考译文]
放翁家训·序(节选)
我们陆家在唐朝做过宰相的有六人,个个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盛传美名。想到后世子孙不能够侍奉伪朝,苟且地贪图富贵,因而有辱先人,于是弃官不做。举家东迁渡过长江,从此沦为平民。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家风在家中推行,以忠诚、守信著称乡里,家法很严,很久不曾改变。宋代兴起以后,天下实现了统一,陆氏家族于是与时代一起兴盛起来。此后百余年间,文豪名儒相继出现,或位列三公,或官拜九卿,子孙也都致力于仕途或潜心于治学,代代相承,从此又成为宋朝的世家大族,可以说是昌盛无比了!
但我对此却有深切的忧惧,天下之事,常常是在贫困俭约中成功,又在奢侈腐化中失败。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曾恳切地对我说起过,太傅在朝中任官四十余年,终身未曾拿不应得的财产。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晚年回到鲁墟老家,还住原来的旧房子,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过。我的祖父楚公小时候生活尤其贫苦,皮带断了,就用绳子把断的地方接上再用。祖母秦国夫人曾经做一件新短袄,积攒了几个月银钱才做成,一天打翻了羹汤弄脏了新衣,以至于痛哭流涕,不愿意吃饭。姑母嫁到了石家,回娘家时,发现饭桌上有笼饼,马上站起来道歉说:“我糊涂了,不知道今天是谁过生日。”她的随从中有人偷偷地笑。祖父楚公叹息说:“我们家以前,好几天才喝一次羹,过年或过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这些人哪里知道这些呀 ”这时祖父楚公已显贵,仍以喝的羹、吃的笼饼为美食,像这样忧愁叹息。我出生较晚,听到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但是比我更小的,恐怕更听不到什么了。然而原来好的风俗现在已经毁坏,讨厌粗茶淡饭,羡慕美味佳肴,且常常避讳祖先的事。不让孩子们知道祖先的事,又不能恢复旧日风俗,就有可能身陷危险受辱的困境,以至沦为市井小民,或降身为奴仆。这时再想像从前那样安心于农耕植桑,一辈子不感到惭愧后悔,可以得到吗
唉,官位至公卿,这是命运;隐退为农民,也是命运。那种屈节折腰以求高官显位、出卖天道以图获利的行为,我们陆家深以为耻。子子孙孙当引以为戒,希望不要丢失陆家的最初的志向。
石林治生家训要略(节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民治家谋生的手段;居于店铺,从事生产,这是工匠治家谋生的手段;货物买卖,互通有无,这是商人治家谋生的手段;夜以继日,用功读书,这是读书人治家谋生的手段。然而读书人居于四民之首,尤其应当砥砺前行做表率,效法古人体察天地、化育万物的精神,现在一个治家谋生的手段都没有,怎么能称作大丈夫呢!
谋生不一定要忙忙碌碌,竞相追逐,擅自占用别人的财物。如果一味利己而妨害别人,就不仅是明里有人非议,暗地里有鬼神窥探,内心也会感到不安,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
节俭是持家的第一法门。所以凡是日常所用的奉养之物,一概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可使家里有盈余,不可使仓库里有缺乏。况且奢侈之人,一定耗神费气,欲念太多而骄傲自满,一旦贫穷就会不顾廉耻。节俭不可忽视,就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