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谏逐客书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昔缪公求士 “缪”同“ ”,
2.遂散六国之从 “从”同“ ”,
3.而陛下说之 “说”同“ ”,
4.河海不择细流 “择”同“ ”,
5.藉寇兵而赍盗粮 “藉”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过
2.举
3.拔
4.致
5.兵
6.就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2.遂霸西戎
3.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4.使之西面事秦
5.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6.却宾客以业诸侯
7.东据成皋之险
8.强公室,杜私门
9.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10.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1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12.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13.故能明其德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句式:
译文:
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句式:
译文:
3.并国二十。
句式:
译文:
4.举地千里。
句式:
译文:
5.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句式:
译文:
6.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句式:
译文:
7.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句式:
译文:
8.江南金锡不为用。
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天空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赏心悦目。 ( )
2.政府部门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创新乡村治理,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 )
3.新基建既不能冒进,也不能裹足不前,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较为成熟、安全性高的新基建项目的实施。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 )
2.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古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与之相似的还有“布衣”,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常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 )
3.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 )
4.后宫:古时妃嫔居住的宫室,后来又用以借指妃嫔。 (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作《谏逐客书》,开篇便表明自己的立场:“ , 。”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证四位君主“却客”“疏士”的后果可能是“ ”。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太山”和“河海”为喻,是为了说明“ , ”。
4.《谏逐客书》中,李斯用“ , ; , ”来证明只有胸怀广阔,才能广纳贤才,成就霸业。
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的危害是“ ”。
6.李斯《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 ”。
九、语言文字运用。
(2021江苏淮安高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汉代铜镜的背面,不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形象,有的还篆刻有铭文:“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里面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浙江上虞出土了一面东汉龙虎镜,铭文中也提到了仙人王子乔。
与前代相比,唐朝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精心雕刻的图案也是以饮酒、弹琴等为主题的,有朋友,有音乐,有美景,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到了宋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镜不像唐镜,刻那么多雅致的诗。普通百姓家用的镜子,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市井气息,宋朝铜镜上的铭文大多像是打出的各类小广告,通过宣传,扩大铸镜作坊的知名度,好让镜子的销量更好一点。
今天,我们现在再看汉朝、唐朝和宋朝的镜子,确实能从中感受到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请分别概括汉、唐、宋三朝铜镜铭文内容上的特点,每条不超过8个字。
3.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都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都优秀并不等于整支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砖,你能说它们一定能盖出一座好房子吗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反驳:①
②
十、微写作。
高三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李说,因为自己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所以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因为高三学业繁重,所以自己更愿意待在教室里看书。
作为小李的同学,请你写一段话,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200字左右)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2题。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二世二年七月,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请分别解释文中加点处李斯“叹”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3—4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 ”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2)“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4.()张仪为争宠而诋毁陈轸,陈轸是如何化解危机的 结果如何 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5—6题。
蔡泽者,燕人也。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注]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闻,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 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唯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 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 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应侯称善。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注] 应侯:范雎,时任秦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
(2)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 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6.()蔡泽提及商鞅、吴起、大夫文种的用意何在
三年模拟练
(2020山东枣庄重点高中高一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李斯论
[清]姚 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②,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③无与者④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邪 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 ①燔:焚烧。②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③宴然:安闲的样子。④无与者:不受祸乱之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卿: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B.《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包括6篇笙诗,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C.三代:文中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包括了东周。
D.五刑:一般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这里指李斯受腰斩之刑。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父、子、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苏轼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然后通过对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经典的史论。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顺随时势罢了。
D.作者认为“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等是李斯“趋时”的有力证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2)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2020江苏,5—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 将无寒乎 ”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 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 ”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 ”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且泣且拊曰 拊:抚摩
B.自有妇卜太夫人 卜:选择
C.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 适:出嫁
D.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 风:劝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宗道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幸赖外祖母的呵护,母爱的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B.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C.袁宗道的外祖父在河南做官时,困于公务繁杂,后顺从妻子的意愿而选择了辞官归里。
D.作为外孙,撰写外祖母的行状,袁宗道既不敢虚美外祖母,也不愿隐瞒外祖母的美德。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4.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1 谏逐客书
基础过关练
一、
1.穆 古代君主死后常用的谥号之一
2.纵 合纵
3.悦 高兴
4.释 舍弃
5.借 借给
二、
1.①错误 ②经过 ③超过 ④探望
2.①攻克,占领 ②拿起,举起 ③兴起,发动 ④推举 ⑤尽
3.①攻取 ②超出 ③选拔 ④拔起
4.①取得,得到 ②招致、引来 ③归还,交还
5.①武器 ②军事,战争 ③士卒,军队
6.①成就 ②留,取 ③完成
三、
用来……。
四、
1.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东面
2.名词作动词,称霸
3.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北面/在南面
4.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侍奉
5.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7.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要隘
8.形容词作动词,加强,增强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快
11.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12.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3.形容词作动词,彰显
五、
1.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西于戎取由余,东于宛得百里奚,于宋迎蹇叔,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译文:在西面从戎得到由余,在东面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揽了丕豹、公孙支。
2.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
译文:对内削弱自己,对外与诸侯结怨。
3.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并二十国”。
译文:兼并了许多国家。
4.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举千里地”。
译文:占领了千里土地。
5.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那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歌唱使耳朵痛快的,是真正的秦国乐曲。
6.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原因。
7.句式:省略句,应为“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
译文:百姓因此而殷实,国家因此而富强。
8.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为陛下所用。
六、
1.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这里应为“游目骋怀”,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2.√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3.√ 裹足不前:缠上裹脚的布准备远行,却又停步不进,多指有所顾虑。
七、
1.√
2.√
3.√
4.√
八、
1.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2.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5.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6.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九、
1.答案 ①删去“今天,”或“现在”;②将“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改为“时间的流逝和文学形式的变化”。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今天”和“现在”重复,应删去“今天,”或“现在”;二是“文学形式”和“流逝”搭配不当,应将“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改为“时间的流逝和文学形式的变化”。
2.答案 汉:描绘神仙形象。唐:充满诗意。宋:富有市井气息。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结合“里面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铭文中也提到了仙人王子乔”可知,汉朝铜镜铭文主要是描绘神仙形象;结合“与前代相比,唐朝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可知,唐朝铜镜铭文充满诗意;结合“宋镜不像唐镜……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市井气息”可知,宋朝铜镜铭文富有市井气息。
3.答案 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来上班并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该去看心理医生。
②快中午了你还没有吃早饭,能说你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吗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仔细分析示例中的两种反驳方式,把握其特点。示例中,第一种反驳方式是针对问题语段的内容进行反驳,分析其逻辑漏洞,运用的是陈述句;第二种反驳方式是重新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通过比喻、类比的方式进行反驳,运用的是反问句。答题时要根据以上分析来组织语言,进行反驳。
十、
写作指导 写作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小李进行劝说,就本题而言,一是针对小李“高三学生”“学霸”的身份和“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的身体现状;二是针对小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身体瘦弱、性格内向、学业繁重。写作时,可以围绕“体”与“智”“德”之间的关系来谈,如给小李讲体育锻炼与体质(身体发育)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写作者的身份为“小李的同学”,因此进行劝说时语气应亲切、委婉,切不可居高临下,指责训斥。
片段阅读练
1.C “所”是“处所”之意,“胡亥所”即“胡亥之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定”的宾语为“太子”,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
2.答案 第一处“叹”:此时李斯被迫和赵高同谋,因此感慨遭逢乱世,不能以死尽忠,不知自己命运如何。第二处“叹”:此时李斯因被诬陷谋反而被判腰斩,行刑前感慨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
解析 第一处“叹”的原因,结合此处李斯的话“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分析可知;第二处“叹”的原因,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功名利禄,被迫和赵高同谋,最终因位高权重被赵高诬陷而被判腰斩,临刑前,他对次子感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以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怀念,也说明他意识到了自由快乐的生活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而功名利禄并非人生真正的幸福。
[参考译文]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巡行出游。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都跟随前往。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秦始皇答应了。
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赐给公子扶苏。书信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李斯说:“皇帝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现在皇帝去世,还没有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之处,立谁为太子只在于君侯和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久封侯,并代代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寒心。善于为人处世的人能够转祸为福,您如何审度呢 ”李斯于是仰天叹息,流着泪长叹道:“唉!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哪里能寄托我的生命呢!”于是李斯就听从了赵高的建议。胡亥即位之后,任命赵高做了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李斯在监狱中,仰天叹息道:“唉,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替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位臣子,难道不忠诚吗,然而不能免于一死。现在我的智慧比不上这三个人,而秦二世的残暴不仁超过了夏桀、商纣、吴王夫差,我因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这个时候秦二世就派赵高查办丞相李斯的案件,定罪名,查问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赵高惩治李斯,拷打了他一千多下,李斯忍受不了疼痛,自己无辜而服罪。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出牢房,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他的次子叹息道:“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 ”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诛灭了。
3.答案 (1)现在楚国对秦国没有更友好而对陈轸友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替自己着想多而替大王着想少。
(2)“忠于国君却被弃用,陈轸不到楚国去又归向何处呢 ”秦惠王认为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友好地对待他。
解析 (1)善:友好,亲善。厚:多。薄:少。者: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2)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之:往,到……去。何归:宾语前置,应为“归何”,归向何处。以:认为。然:正确,对。
4.答案 (1)面对张仪的诋毁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首先承认张仪的说法属实,以退为进,显出自己的坦荡;然后引用伍子胥和曾参的事例,又用卖仆妾和弃妇出嫁来类比,证明自己的忠诚。
(2)秦惠王相信他的忠诚,并善待他。
解析 秦王听了张仪的话后质问陈轸:“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 ”陈轸只回答了一个字——“然”,语言肯定,尽显其坦荡,也为他的进一步辩解奠定了基础。接下来,陈轸分别以“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作类比,说明正是因为自己忠于君主,才被楚国友好相待,从而证明了自己对秦国的忠诚,解除了秦王的疑虑,并得到秦王的善待。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快地在秦国和楚国之间出使,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没有更友好而对陈轸友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替自己着想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听任他呢 ”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 ”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让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望让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被卖掉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到乡里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国君,楚国又为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 忠于国君却被弃用,陈轸不到楚国去又归向何处呢 ”秦惠王认为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友好地对待他。
5.答案 (1)应侯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想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回事吗 ”
(2)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 性命和名节一起保全的,是上等。
解析 (1)让:责问,责备。宣言:扬言。宁:岂,难道。
(2)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期:期望。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
6.答案 目的在于阐明“身与名俱全者,上也”的道理,希望范雎不忘前车之鉴,及时隐退,主动让出相位,从而保全身与名,也给予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
解析 蔡泽打算拜见秦昭王时,范雎已经贵为秦相。商鞅、吴起、大夫文种都是忠心为国之臣,一时荣耀无比,但都没有善终,蔡泽用他们三人的事例意在提醒范雎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他应及时隐退,以求性命和名节一起保全,这样自己也能顺利出任秦国宰相,施展才华。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派人扬言来激怒应侯说:“燕人蔡泽,是天下才智杰出、雄辩有口才的智士。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为难您并夺了您的相位。”应侯听说后,派人召来蔡泽。蔡泽进见,却只对应侯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应侯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又很傲慢,应侯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想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回事吗 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死难道也可以期望吗 ”应侯知道蔡泽想拿话为难他,于是就诡辩道:“为什么不可以 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受辱不如为节义死去光荣。士人本来应该杀身成全名节,只要是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没有遗憾。为什么不可以呢 ”蔡泽说:“现在商君、吴起、大夫文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他们的君主,就是不对的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取得了功名却不见有好报,难道羡慕他们没有遇到好时候而死了吗 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 性命和名节一起保全的,是上等。名节可以效法而失去性命的,是次等。名节被侮辱而性命得以保全的,是下等。”听到这里,应侯表示赞同。
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非常喜欢他,授予他客卿之位。应侯于是托言有病请求归还相印。秦昭王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
三年模拟练
1.A “学识甚当”是主谓结构,意思是“学问见识很恰当”,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疾首蹙于私家之居”与“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是对称结构,“私家之居”后应该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2.A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3.D “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为商鞅的做法。
4.答案 (1)知道国君不施仁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
(2)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间将会出现混乱,然而最终不会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用获取富贵的计谋招致天下的混乱。
解析 (1)劝:勉励。谅:谅解。罪:怪罪,归罪。不吾罪:宾语前置句,即“不罪吾”。
(2)且:况且。易:改变。贻:造成,招致。
5.答案 作者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揣测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的做法来迎合放纵的君主,从而获取君主对自己的恩宠,最终会导致国家发生祸乱。
解析 注意文章的结尾“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尤可畏哉”,由此可分析概括出作者的写作用意。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施行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要依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所学到的来侍奉秦。
在秦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并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用游说以求官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商鞅之法,秦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只是完全采用商鞅已实施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力,说它便利,逐渐酿成了秦的混乱,然而即使李斯不说它便利,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为什么呢 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认为严刑峻法有利已经很久了,那是秦后代所沿袭且认为好的做法。李斯事先探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认为)不这样做就不足以投合骄横的君主(的心思)而扩大自己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无所顾忌地取来治理国家,焚烧《诗》《书》,监禁读书人,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不是施行他的学说啊,只不过是迎合形势罢了。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出于此,他不施仁政,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贤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不对,即使有的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行事不合道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皱眉蹙额,却在朝堂之上大肆夸耀、企求美誉。知道国君不施仁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知道国君那样做将使国家灭亡却仍让他去做,认为对自身来说或许可以免于灾祸。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间将会出现混乱,然而最终不会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用获取富贵的计谋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却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闲不受祸乱之累。唉!秦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腰斩之刑,被灭了三族,上天要惩罚恶人,也是有一定时候而且是很灵验啊!
况且有的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做坏事一定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在述说先王时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间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得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及荀子,这不也太远了吗 施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的人,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的人,是李斯。商鞅禁止(他国人到秦)游说以求官,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产生了相同的结果,难道那是他本来的意愿吗 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建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 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像。世人议论法术之学足以亡国,确实如此啊。我认为臣僚中善于探察国君的内心,一味采取曲意迁就变化的手段来顺从世俗喜好的人,他们的为人特别可怕啊!特别可怕啊!
五年高考练
1.C 适:到……去。
2.B 赵太夫人父亲的好友欣赏赵太夫人并不是因为她“烧得一手好菜”,而是因为她勤勉谨慎。
3.答案 (1)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
(2)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解析 (1)无何:不久。婴:遭受。亟:危急。俾:使,让。遐:远。注意补充出“尽斥……”的主语“太夫人”。
(2)识:记。绝:杜绝。他肠:其他的念想。得:能够。
方法技巧
翻译省略句三步骤
1.明确类型
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语的省略。主语的省略有承前省略,即后文主语已在前文中出现或可以从前文中体会出来,往往省略。蒙后省略,即前文的主语在后文中即将出现,往往省略。
②谓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也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两种。如《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杀人如不能举”就蒙后省略了“恐”。
③宾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大体分为动词宾语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两种情况,省略的宾语可用“之”等代词来代替。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呼”后省略“之”,即“项伯”这一宾语。
④介词的省略。古代汉语中词语的省略,主要表现在介词的省略上,常常被省略的介词有“于”“以”“自”等。如《苏武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徙武”后省略介词“于”。
2.揣摩语境,补出省略的成分
确定句子是省略句之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省略了什么成分。如《苏武传》“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结合语境分析,“决人死生”的是“汝”,“使”的宾语也是“汝”,因此正确理解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即“使(汝)决人死生”。
3.代入验证
为确保万无一失,可将补出的内容代入原文验证,看与上下文的意思是否和谐一致。
4.答案 心系幼孤,疼爱后辈;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珍惜生命,宽仁善良;关心丈夫,淡泊名利。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平居言语中”“识大义”两个关键点。然后回归原文,梳理主要事件并勾画出描写赵太夫人“平居言语”的语句进行分析。整体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主要通过叙写赵太夫人对待外孙、对待公婆、对待丈夫的事件来展现其形象特点。结合“外大母每见不肖……‘儿饥否 将无寒乎 ’”分析可知,赵太夫人心系幼孤,疼爱后辈。结合“即逮今五十余年……居尝语子:‘吾今裕……子孙无忘先姑哉!’”分析可知,赵太夫人不仅对待公婆尽心竭力,还教育孩子要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结合“彼盛怒易解耳……博己一快也”分析可知,赵太夫人珍惜生命,宽仁善良。结合她劝导丈夫的语言“且休矣……东湖之水”分析可知,赵太夫人关心丈夫,淡泊名利。最后,结合以上分析,从四个方面概括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的表现即可。
[参考译文]
天呀,天呀!为何要这么匆忙地夺走外祖母的生命啊!悲哀啊!不成器的我幼年丧母,外祖母每次见到我,眼泪就止不住落下,一边哭泣一边抚摩着我说:“儿啊,你饿吗 莫非你冷了 ”就取来衣服让我穿,拿来食物给我吃。所以我虽然是孤独的幼子,却与在母亲膝下无异。如今我长大了,然而外祖母在哪里呢 悲哀啊,悲哀啊!
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搬迁至公安县,于是入籍定居,第四代子孙为处士文深。赠中宪公东谷和文深住在一个街巷,向来交好,由此了解到太夫人勤勉谨慎的性格,说:“这才是我想要的儿媳妇啊。”于是命令方伯公下聘礼(迎娶)。赠中宪公生性喜爱饮酒,每天和各位酒友一起游乐,只是因为生活艰难,不能肆意饮酒。自从选择太夫人为儿媳妇,鲜美柔滑的食物堆满几案,置办得非常迅速。许多原来的酒友吃惊地说:“从前跟你一起饮酒,尚且缺少鱼类菜肴,现在为何突然这样丰盛呢 ”尽观他的粮仓,发现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之后才知道太夫人饿着肚子冒着寒冷去到公婆的住处,尽心竭力地侍奉。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恭人不吃饭,外祖母也不吃饭。恭人卧病不起,太夫人的悲痛就可想而知了。即使距今已五十多年了,谈及此事就痛哭流涕。(她)居家曾经告诫子孙:“我现在比较宽裕了,所以才能够有所施舍,不像去世的婆婆虽然贫穷却还乐善好施。你们所以有今日,如果没有去世的婆婆的德行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希望后代不要忘了去世的婆婆(的德行)啊!”
乙卯年,方伯公乡试中试。丙辰年,进士及第。己未年,官至中央六部中的郎官。太夫人跟随去京师,生活四年,没有添置一件鲜艳华丽的衣服。丙寅年,方伯公任江西佥都御史,当时的长官喜用鞭笞之刑,公庭之上哀号痛苦之声不断。太夫人听说了这件事,愤怒地说:“你们的盛怒容易消解,人的生命却难以接续,你为什么用别人灼骨般的痛苦来博取自己一时的畅快呢 ”方伯公因此改变态度说:“请允许我借此话来戒掉急躁的性情(韦,因其性柔韧,性情急躁的人将它佩戴在身上,用以自戒)。”戊寅年,方伯公以大参之职备军于通州、泰州,不久因治理水患破格升迁为河南右辖。没过多久,又升为河南左辖。夜以继日地处理公文,精力渐渐耗损。太夫人常常劝说方伯公:“还是休息休息吧!当下不能焚琴煮鹤(指糟蹋身体)来求温饱,难道你没有去双田耕种、饮东湖之水的打算吗 ”方伯公说:“所说的归隐,是让妻子和儿女生活艰难,你为何像这样为难我呢!”癸未年按例依次补缺调任官职,到底请求告老还乡,顺从了太夫人的意愿。(太夫人)居家时曾告诫各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用积攒的俸禄稍微扩充田地和房屋,然而没有尽数分给你们,却推及而供养族人,只是除了惦念你们的祖父之外,也让你们明白不可以独自享有这些。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她平素说的话就像这样识大义。
不成器的我,是太夫人的外孙,按照道义不敢粉饰外祖母的德行,然而也不敢有所隐瞒。只有不吝啬地将您的事迹铭记下来,使后世受您深恩,那么,这真是家舅的大幸,是我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