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基础过关练
(2021黑龙江佳木斯一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契诃夫是人类生活中的平庸的天然敌人,契诃夫的伟大,至少部分在于他对平庸的揭示和批判。美国批评家布鲁姆曾对《包法利夫人》给予价值重估,认为福楼拜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传统批评所认定的所谓虚荣的典型, 一个试图拯救那个堕落世界的富有才华的爱与美的精灵。对于契诃夫《三姊妹》中三位才华横溢的女性,我觉得也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她们无法实现返回莫斯科的梦想,然而精神家园却因她们刻骨铭心的梦想而被赋予了最高的诗意。( )。我们思念更有文化、更有品位的高尚的生活,我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契诃夫在《三姊妹》中所要说的话。
在世界上所有的边远地方,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与“三姊妹”相似的人群 ,或者说,“三姊妹”就是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共名。读契诃夫的剧本,透过不同语种的朦胧,我好像更能体会那种 的美感。
契诃夫戏剧中最重要的美学特质是他对戏剧冲突的独特理解。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漠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这种内心的戏剧冲突,与俄国文化的两极性、悖论性是相通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并非 而是 无独有偶 如花似玉
B.不仅是 而且是 不知凡几 如花似玉
C.不仅是 而且是 无独有偶 如诗如画
D.并非 而是 不知凡几 如诗如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如果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就只能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
B.我们虽然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但是却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C.我们即便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也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D.我们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生活让我们很无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漠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使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B.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化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C.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化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使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D.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缓解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 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天才吗
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被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里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她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 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却她们 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
4.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微写作。
《装在套子里的人》多角度、多层次地使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恋爱恐慌症、外在影响力以及内在的虚弱无力等,讽刺了他的顽固保守和胆怯多疑。请你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如父母、同学等),25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2021广东深圳罗湖外国语学校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演说家
契诃夫
八等文官伊凡诺维奇死了。在送殡行列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一名同事波普拉夫斯基,坐上出租马车,去找他的朋友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半睡不醒也行,饿着肚子也行,烂醉如泥也行,发着高烧也行。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那些热情似火的词汇,远比随便哪家小饭馆里的蟑螂要多。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你快穿上衣服,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要知道这人是秘书,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上,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讲得比西塞罗[注]还西塞罗,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他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的悲伤,跟波普拉夫斯基一起走到了街上。“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墓地上,死者的丈母娘、妻子和小姨子遵照古老的习俗痛哭一阵。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吗 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哭号,岂不是一场噩梦 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还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似的活泼而纯洁,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这个人,他……如今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冷酷无情的死神把僵硬的手按到他身上的时候,尽管他已到了驼背的年龄,但他却依然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工作激情。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奥西佩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是的,我们还看到,奥西佩奇把他为数不多的薪水散发给他穷困的同事们,现在你们也亲耳听到了靠他接济的那些孤儿寡母的哭丧。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现在有谁能取代他这样的同事呢 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脸,它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愿你的骸骨安宁,奥西佩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奥西佩奇,死者明明叫伊凡诺维奇呀。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算不得单身汉。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脸。听众都莫名其妙。
“奥西佩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道,“你的脸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说相当难看,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躯壳里,跳动着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发现,就连演说家本人也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
“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 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奥西佩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气呼呼地瞪着演说家。行完葬礼后,一些文官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说:“把个活人给埋葬了。”
“不好呀,年轻人!”奥西佩奇埋怨道,“您的那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赂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再说谁也没有请您来宣扬我的脸面。什么不漂亮呀,什么难看呀,就算是这样,又有什么必要拿它来当众展览呢 气死人了!”
(本文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
[注]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扎波伊金明知道某些官员品质恶劣却极力赞誉,参加葬礼的人也都愿意听别人对死者的虚假美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虚伪成风。
B.波普拉夫斯基找演说家是为了应付一场葬礼,扎波伊金装出一脸悲伤,死者的家属任凭演说家胡乱评价,这反映了人情的冷漠。
C.在发现弄错追悼对象后,扎波伊金仍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说明他为了演说家的名誉而厚颜无耻地表演。
D.奥西佩奇的埋怨可说是神来之笔,美好的评价只属于死人,用于活人便是侮辱人格,令人捧腹也令人深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扎波伊金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蟑螂要多”含有夸张和讽刺意味,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明线按照演说家扎波伊金应邀到葬礼上发表演讲展开,暗线戏剧性地叙写了文官伊凡诺维奇和奥西佩奇二人。
C.“讲得比西塞罗还西塞罗,我们就千恩万谢啦”,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波普拉夫斯基对扎波伊金演讲效果的殷切期望。
D.小说结尾交代奥西佩奇对演说家的埋怨,看似闲笔,实际上是为了暗示当时官场无好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
3.()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请简要分析。(4分)
4.()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请分析这篇小说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哪些批判并简要概括演说家扎波伊金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全解全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
基础过关练
1.D ①第一空和第二空:并非……而是……,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该复句中前后两种不同评价,一贬一褒,非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两空应分别填入“并非”“而是”。②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不知凡几: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无独有偶”感彩不当,故第三空应选“不知凡几”。③如花似玉:形容女子的容貌十分美丽。如诗如画:像诗和画一样美丽。第四空,修饰“美感”,应用“如诗如画”。故选D。
2.B “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与下文“我们思念……我们愿意……美好的生活”衔接紧密,所以应放在句子的最后,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和C项主要是关联词不同,“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并且能对“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起强调作用;“即便……也……”表假设关系,语境中三姊妹“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是事实,并非假设,故排除C项。
3.C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淡漠”和“戏剧冲突”搭配不当,“淡漠”应改为“淡化”;二是前后主语不一致,应在“整个戏剧舞台”前加“使”,让“他”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
4.答案 ①把剪花娘子比作野草野花,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剪花娘子和野草野花都散布并被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③剪花娘子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
解析 答题时,应先找出本体和喻体,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二者的相似性。画横线的句子把“这些天才”——剪花娘子,比作野草野花,其相似性,结合“这些天才散布并被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和“她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可概括出来。
5.答案 ①原句是倒装句,更能突出“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②原句中的“一定!”单独成句,并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我”对剪花娘子和剪纸艺术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之处(句式、用词、修辞等方面),然后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比较原句和改句可知,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句式。原句是倒装句,“一定!”放在最后,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而改句则是正常语序的陈述句。据此,结合语境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即可。
6.写作指导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一般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夸大的描写,以达到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征的目的。这一手法的显著特点是感彩鲜明、艺术效果强烈。
三年模拟练
1.C “他为了演说家的名誉而厚颜无耻地表演”于文无据,根据原文“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可知,在发现弄错追悼对象后,扎波伊金仍然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是为了得到酬劳。
2.C “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讲得比西塞罗还西塞罗,我们就千恩万谢啦”中“西塞罗”使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以演说家西塞罗代指演讲讲得好。
3.答案 ①通过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称奥西佩奇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在葬礼上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极具喜剧效果。②通过制造意外: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奥西佩奇致悼词,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这种意外使小说极具喜剧效果。
解析 本文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制造反差和意外来营造喜剧效果的。演说家面对波普拉夫斯基时对奥西佩奇的评价和他演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反差,展现人性的虚伪的同时,也给人幽默感。由于伊凡诺维奇和奥西佩奇都做过秘书,都是酒鬼,而且品行相近,所以演说家的“问”和波普拉夫斯基的“答”就产生了巧合,从而上演了一幕给活人致悼词的戏码,构思奇特,演讲过程中“死者”奥西佩奇的出现令人感到意外的同时,也令人忍俊不禁。
4.答案 对当时现实的批判:①人与人的不平等:“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②某些人为私利出卖良心:扎波伊金为饱口福和一笔“车马费”热情称颂一个他认为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③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称颂一个活人无私、不收受贿赂,竟被认为是“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扎波伊金的形象特点:①能说会道。扎波伊金在葬礼上给一个官员致悼词,夸夸其谈,称得上“妙语连珠”。②厚颜无耻。扎波伊金能把一个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酒鬼、骗子说得道德高尚,而且在明知弄错对象的情况下还能把演讲进行下去,足见其厚颜无耻。
解析 解答第一问,主要是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没人致辞是不行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的不平等,“大人物”死了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则无所谓。演说家明明知道“死者”“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为了私利,他却在葬礼上大肆歌颂其种种根本不存在的美好品性。这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为了私利而不惜出卖良心的人。小说结尾,奥西佩奇认为扎波伊金在葬礼上的那些称颂用来说活人“简直是讽刺挖苦”,认为“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赂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价值观被扭曲的丑恶现实。
解答第二问,应首先在文中找到描写扎波伊金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扎波伊金的形象特点。从第1段中对他“任何时候都能开讲”的介绍和他在葬礼上所致的悼词可以看出,他是个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人。他明知“死者”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酒鬼、骗子,可到了葬礼上还是极尽赞美之能;他发现自己弄错追悼对象之后,“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这些内容都表现了他厚颜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