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节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一脉血缘的兄长。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的原住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天空观看夜晚的地球,它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一统天下……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揳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C.他有点像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主人公,于是大家就叫他“醋栗”。
D.那样的“看”根本就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旷野是舒缓宁静的,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是激烈喧嚣的,几乎是人一统天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语文课上,同学们对“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一脉血缘的兄长”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产生分歧,有的认为运用了拟人,有的则认为运用了比喻。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原因。
4.下面文段在语法、标点等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最早的天气预报,①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②如民谚中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③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工作的现代天气预报起源于法国。④1856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现代天气服务系统,⑤用电报传送各地当日的气象观测。⑥中国最早的气象台是1872年建成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⑦1980年7月,徐家汇观象台在中央电视台播报了第一次中国的电视天气预报。⑧如今,随着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大大提升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5.根据给出的主语,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
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
②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
(1)《变形记》是
(2)卡夫卡是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地 洞
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那里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满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家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却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家里,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一条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足够的危险,唤起我的警觉,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中央广场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而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我很快跑离洞口,不一会又赶回来。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并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是从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这全部过程中,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就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摘编自《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造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须加工。
B.小说多次提到“我”想象对付敌人的场面,虽然比较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
C.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且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D.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
B.有形的“地洞”和“我”心中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C.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在劫难逃的某种“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
D.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3.()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4分)
4.()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变形记(节选)
基础过关练
1.C C项中的“醋栗”和文中的“城里人”“乡下人”的引号都标示特定称谓。A.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B.标示反语。D.标示强调的内容。
2.答案 ①对比鲜明。原文将旷野和城市的特点逐一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②符合散文文体特征。原文多用短句,语言凝练,表达连贯。③排比手法。原文形成排比,充满抒情性。④意蕴悠长。原文文末有省略号,由于前面三组特点的对比形成排比,读者看到省略号会自然而然地联想旷野与城市的其他特点的对比,意蕴悠长。改句无以上特点。
解析 与改句相比,原文将两者的特点逐一对比,使旷野与城市的不同之处更鲜明,更能突出两者的特点;而最后的省略号也会激发人们去联想旷野与城市更多的不同。另外,原文多用短句,节奏紧凑,读来朗朗上口,表意又凝练。三组对比的句子形成排比句,更有气势,更具抒情性。改句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3.答案 运用了比喻。拟人是将物人格化,使物具有人的感情、思维等。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关键点是相似性。本句强调乡村与兄长的相似性,兄长之于弟弟,类似乡村之于城市,所以是比喻。
解析 首先要明确观点;其次要说明原因,说明原因时要区分两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进行分析。拟人,就是把某种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一脉血缘的兄长”一句将乡村比作兄长,亦即将城市比作弟弟,兄长比弟弟年龄大、阅历丰富,就好比乡村比城市历史更悠久。这句话并未赋予乡村以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所以运用的是比喻而非拟人。
4.答案 ②将引号内的句号置于后引号之后;⑤在“气象观测”后加“结果”(或“信息”等);⑥将“建成了”改为“建成的”;⑦将“第一次中国的”改为“中国的第一次”;⑧删掉“随着”,或将“大大提升了”放到“准确性”后面。
解析 ②句中的民谚不是独立引用,而是出现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因此句号应放在后引号之后。⑤句,成分残缺,缺少与“传送”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应在“观测”后加“结果”或“信息”等。⑥句,“……是……建成了……”结构混乱,应将“建成了”改为“建成的”,使“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作句子的宾语。⑦句,语序不当,“第一次”和“中国的”都是“天气预报”的定语,按照多层定语的排序,应改为“中国的第一次”。⑧句,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删掉“随着”,使“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作句子的主语,或将“大大提升了”放到“准确性”后面。
5.答案 (1)(《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
(2)(卡夫卡是)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而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的作者。
解析 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应根据不同的主语确定句子的主干,如第(1)句的主干可确定为“《变形记》是小说”,第(2)句的主干可确定为“卡夫卡是作者”;然后把其他内容作为修饰成分,按照语法规则插入到主干中。注意语句流畅且不要遗漏信息。
三年模拟练
1.A “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须加工”错误,由原文“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而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等可以推知,在“我”看来,地洞并非“完美”“无须加工”的,“我”还在不断改建、完善地洞。
2.C 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中的困境不同。《围城》中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事时的一种矛盾困境。
3.答案 ①对己是过度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②对他人是过度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等等。这些都体现“我”对他人过度敌视的心态。
解析 对己是过度保护的心态。“我”建造了地洞,入口处覆盖苔藓以防被人发现,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我”又不断地完善地洞,修“安全的小道”“使我得到保护”,设储粮站,准备充足的食物,在外面“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并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些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
对他人是过度敌视的心态。“敌人却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很残忍,“不一会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对外界充满了疑惧与排斥。这些都体现了“我”对他人过度敌视的心态。
4.答案 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等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异化”的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解析 文本二提到文学叙事的空间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且给出了具体表现,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依次分析即可。
物质空间。文本一中的地洞有入口,内部空间大,有暗道、广场、食物……这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
心理空间。文本一以“我”的角度叙事,用了大量语言来呈现“我”的所思所想,建洞、守洞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我”内心恐惧的体现。小说一直在写“我”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攻击,这是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
社会空间。文本一中的人际空间是简单而不正常的,“我”与“敌人”是对立关系,就不会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和其他人也是存在隔膜的,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这些体现了“敌对”“异化”的人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