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同“ ”,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安
2.克
3.信
4.当
5.以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
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3.承天景命
古义:
今义:景致,风景。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认为。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尽情。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必固其根本
2.则思知止以安人
3.则思正身以黜恶
4.则思虚心以纳下
5.何必劳神苦思
6.则思江海下百川
7.诚能见可欲
8.则纵情以傲物
9.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0.择善而从之
11.不念居安思危
12.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句式:
译文: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句式:
译文: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句式:
译文: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我们做事就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能从容应对。 ( )
2.我们要懂得载舟覆舟的道理,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 )
3.我们如果不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就应该择善而从。 ( )
4.一篇文章,纵然开头美妙至极,但如果不能善始善终,收尾无力或成败笔,则近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
5.有多少帝王挥汗如雨,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垂拱而治,但最终都无法阻挡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 ( )
6.我们永远都不能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应当时时铭记戒奢以俭。 ( )
7.塞罕坝的林业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种树蓄水,正本清源,使塞罕坝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 )
8.为人最忌恃才傲物,一个人在取得成绩、头顶光环的时候,更应学会感恩他人,谦虚低调。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奏议是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等。疏是分条陈述自己的意见,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 )
2.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示好生之德。 ( )
3.《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名臣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呈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魏征在这一年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太宗猛然醒悟,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 )
八、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
3.《谏太宗十思疏》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进行类比,其目的是向唐太宗说明“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德行、克服欲望,就好比“ , ”,是不可能永远保持国家安定和平的。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
7.《谏太宗十思疏》中,阐明“人君”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应该防范危险、注重节俭的句子是“ , ”。
8.《谏太宗十思疏》中,揭示君主在“殷忧”和“功成”时不同的态度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
九、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人的比喻。① 。历代开明的君主不敢忘记。《华严经》上说:“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破器浊心之众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像。”清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出物体的影像,但是破器皿、污浊的心,② 。为什么呢 清净的水好像一面镜子,当然可以彰显万物;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③ 。
2.下面是某高中生物科技学生社团拟邀请某大学教授进行相关科学知识讲座的邀请函的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消减某地狂犬疫苗事件给同学们带来的恐慌并传播相关科学知识,我们希望玉成一事——我们将于3月12日上午9时,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办相关知识讲座,承让邀请您来主讲,恭候您的领情。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吝赐教,会后我们将有礼物惠赠。如果有其他未安排到的事宜,或者您不能参加,立即告知。
十、微写作。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能够养成品德。魏征认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节俭与奢侈,关乎国家存亡。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节俭的意义。有的说:“现在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浪费点儿没什么。”有的说:“吃饭舔干净盘子多不好意思啊!”此外,我们身边也常常有一些不节俭的现象发生。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段话,倡议“节俭戒奢,从我做起”。要求: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200字左右。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3题。
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 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 弦、韦:弦,弓弦。韦,柔韧的皮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阅读下面节选自《大唐新语》的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4—5题。
文段一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 ”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 ”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②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有删改)
文段二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③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怒乃解。
(有删改)
4.()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5.()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①唐太宗:
②魏征:
③宇文士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6—7题。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其年,迁尚书左丞。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寻进爵郡公。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请从魏征的角度概括其与唐太宗二人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原因。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藁。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也泛指官署。
C.刀笔吏,在本文中指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刀笔并用修改文字,故名。
D.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也泛称周边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疏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著。年轻时就被高孝基称赞“当为国器”,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待人以宽,收集古今家诫以警示子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
(2021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15 谏太宗十思疏
基础过关练
一、
1.震 威吓
2.毋 不要
二、
1.①安稳,稳定 ②使……安定 ③安逸 ④安于,习惯于 ⑤疑问代词,哪里
2.①能够 ②战胜,攻破 ③克制
3.①诚信 ②相信,信任 ③信用 ④信物,凭证 ⑤实情 ⑥随意
4.①主持、掌握 ②面对,向 ③抵挡,挡住 ④将 ⑤在(某时) ⑥当作
5.①介词,用,拿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表目的 ④介词,在
三、
1.植物的根。
2.路人。
3.大。
4.把……作为。
5.放纵性情。
四、
1.使动用法,使……稳固
2.使动用法,使……安定
3.使动用法,使……端正
4.使动用法,使……谦虚
5.使动用法,使……劳累/使……受苦
6.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7.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
8.形容词作动词,傲视、看不起
9.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权力/重要的地位
10.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1.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时候
12.形容词作名词,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奸恶小人
五、
1.句式:判断句,“者也”为标志。
译文:这也就如同砍断树根来寻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想要水流得长远啊。
2.句式:被动句,无标志。
译文: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3.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怒来威吓人民。
4.句式:省略句,应为“惧满溢则思江海下于百川”。
译文: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六、
1.√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2.√ 载舟覆舟:(水)能承托着船,也能使船翻沉。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3.√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 善始善终: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5. 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与语境中的“挥汗如雨”“励精图治”等矛盾。
6.√ 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
7. 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进行改革。句中望文生义,误解为种树蓄水。
8.√ 恃才傲物:依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旁人。
七、
1.√
2.√
3.√
八、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4.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5.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6.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7.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九、
1.答案 ①百姓能维系政权,也能推翻政权 ②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 ③自然也就见不了自己的本性了
解析 ①处,由前文“这是古人的比喻”和后文“历代开明的君主不敢忘记”可知,应填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义,故可填写“百姓能维系政权,也能推翻政权”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但是”可知,所填句子应与前文的“永远会映现出物体的影像”意思相反;再结合后文对应的解说句“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可知,应填写“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之类的句子。③处所在句子是对“破器皿、污浊的心,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的原因进行解说,按照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应填写“自然也就见不了自己的本性了”之类的句子。
2.答案 ①“玉成”改为“促成” ②“承让”改为“冒昧” ③“领情”改为“光临” ④“惠赠”改为“敬赠” ⑤“立即告知”改为“悉知为盼”或“请告诉我们”
解析 ①玉成:敬辞,成全,一般用于对方,不用于己方。②承让:承蒙相让,一般是在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中获得胜利后向对方说的话,表示谦虚。不合语境。③领情:接受礼物或好意而心怀感激。不合语境。④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是“我们”赠送礼物给别人,应用“敬赠”。⑤“立即告知”,语气过于生硬,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悉知为盼”或“请告诉我们”。
十、
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引用古人名言,说明勤俭节约、戒奢以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葛亮的名言体现了勤俭节约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魏征的名言说明了“戒奢以俭”关乎国家的兴亡。这部分强调了“节俭戒奢”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强调“节俭戒奢”是优良传统,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第二部分联系社会现实,指出当下一些学生对节俭的错误认识,他们之所以产生这些错误认识,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节俭戒奢”的重要意义,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写作时可以据此挖根源、谈办法。
片段阅读练
1.A “人臣”意为“臣下、臣子”,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C项。
2.答案 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杀死。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解析 及:等到。果为淫刑所戮:被动句,“为……所……”表被动。戮:杀。美:赞美,以为美。以为:认为。
3.答案 何曾作为臣子,看到皇帝的过失而不能当面直言规劝,察觉到国家的隐患而不能加以补救,却在背后妄加议论,这是严重失职。
解析 由“夫为人臣……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可知,唐太宗认为作为臣子,看到国家的问题应该当面和皇帝说,而不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他认为这是何曾的失职。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要求,切不可只是翻译原文。
[参考译文]
我看到你多次上奏章,感觉到你确实非常忠诚,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翻阅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体念国家、竭诚开导我的情义深重,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给我看,弥补国家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纵奢侈的生活,不再关心治理政务。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长远谋划,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留传盛世给子孙的表现,你自己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又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这一辈人一定会遇乱而死。”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杀死。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认为他有先见之明。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何曾不忠,他的罪过太大了。作为臣子,应当在朝时想着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诚的本分,退朝后想着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过失时要扶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位列三公,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的过失,就)应该据实陈述,直言规劝,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他却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不当面向皇帝谏诤,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国家危亡而不加扶持,那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 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知道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弓弦和柔韧的皮革,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晚年也一定有所收获,不让“康哉良哉”这样君臣相得的佳话只在从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好地在当下流传。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建议,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不要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澄心静志,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4.答案 ①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玄龄等人为什么要请罪。
③南衙群臣常常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您的过失,向您谏诤,您常常抬不起头。
解析 ①以闻太宗:省略句,应为“以(之)闻太宗”,翻译时应将介词“以”后的宾语补充出来。②责:责备。谢:请罪。③面折:当面指责人的过失。廷诤:在朝廷上当面向皇帝谏诤。
5.答案 ①唐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在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
②魏征:直言进谏,咄咄逼人。
③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
解析 根据文段一的结尾“太宗深纳之”可知唐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根据文段二的结尾“帝怒乃解”可知他在小节上也爱听奉承话。根据文段一中魏征直言唐太宗、房玄龄等的过失的做法以及文段二中唐太宗提及魏征的话可知,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且进谏时常常咄咄逼人。关于宇文士及则主要根据文段二中其前后表现来点评:他先是顺着太宗的心意说话,后又为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足见其阿谀奉承之态。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行走,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 ”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要了解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 ”房玄龄等人跪拜请罪。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玄龄等人为什么要请罪。(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建筑工程,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停止它。这是侍奉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人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唐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文段二
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说:“这是(一棵)好树。”宇文士及跟着赞美(那棵)树,不容(别人)插嘴。太宗严肃地对他说:“魏征曾劝我要远离奸佞的人,我没有明白奸佞的人是谁,内心常常怀疑是你但还没有明确的判断,今天看来你果真是这样的人。”宇文士及叩头谢罪说:“南衙群臣常常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您的过失,向您谏诤,您常常抬不起头。现在我侥幸能在陛下身边陪侍,如果不稍稍顺从陛下的意愿,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可又有什么乐趣呢 ”唐太宗的怒意于是消除了。
6.答案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担任侍中,尚书省那些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件,太宗就下诏让魏征去评判处理。
解析 为:担任。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定语后置句,“有……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尚书省有不决者滞讼”。滞讼:长期积压的诉讼案件。评理:评判处理。
7.答案 ①能力出众;②刚强正直;③感念君恩;④至诚奉国。
解析 题目要求“从魏征的角度概括其与唐太宗二人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分析魏征身上有哪些特质使其获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和尊重,愿意听取其建议,从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根据原文“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可概括出答案①②;根据原文“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可概括出答案③④。
[参考译文]
太宗初登帝位,励精图治,改革施政的方略,多次把魏征召进卧室内,拿治国施政的得失询问他。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坦率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事情),总是高兴地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欣喜,竭心尽力,知无不言。太宗曾经慰劳魏征说:“你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前后后有二百多件,不是你竭诚侍奉国家,怎么能够这样 ”那年,魏征升任尚书左丞。魏征因国家经历祸乱之后,制度法令杂乱,就上奏请求带领学者校定四部书。几年间,秘府中收藏的文籍,清晰而又齐备。不久晋升他的爵位为郡公。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担任侍中,尚书省那些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件,太宗就下诏让魏征去评判处理。魏征本不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据实情评判处理,众人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三年模拟练
1.B “功”与“德”是并列关系,共同作“无”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嫡庶”指嫡子与庶子,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
2.B “君王”错,幕府是“古代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
3.A “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一定跟随”错误。原文是“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选项缺少限定条件“公为秦王”。
4.答案 (1)这个人机敏有见识,是应当托付重任的人。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2)你们对这些多加注意,足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累世忠诚守节,我内心很推崇,你们应该效法他们。
解析 (1)若:此、这。机识:机敏有见识。宜:应该。委任:托付重任。
(2)留意于此:状语后置句,即“于此留意”。躬:自身。累叶:累世。尚:推崇。
5.答案 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解析 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其目的。第一次在劝说嫉妒房玄龄功居第一、心有不平的叔父时,太宗说“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在准备去攻打辽时,太宗嘱咐房玄龄守好后方,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参考译文]
房玄龄是临淄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的国运将会长久,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没有功业和德行,胡乱诛杀,夺取帝位,不替子孙做长远的打算,混淆嫡庶之位,使他们争相放纵越礼,相互倾轧争斗,最终必会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以识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他必定是国家的栋梁。”唐太宗以燉煌公的身份巡行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太宗为秦王时,凡有征伐,房玄龄没有不跟随的,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纳人才到帐下,和众位将军亲近团结,人人都愿意拼死效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军事凭证、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需要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有见识,是应当托付重任的人。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召见房玄龄,(房玄龄)穿上方士的衣服进入王府,深夜谋划事情。事平之后,论功行赏,(房玄龄)功居第一,加封爵位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凭着文书的职位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你未曾亲自冲锋陷阵。如今玄龄有决胜于军帐中、安定国家之功,这正是汉代萧何位居诸将之上的原因啊。”房玄龄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我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右手,不要过多辞让了!”恰逢讨伐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下诏说:“有你担当萧何一样的重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太宗不要轻敌,长久地讨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龄对儿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没有不合适的,唯有讨伐高丽没有停止,皇上含怒决断,群臣不敢直言规劝,我如果不进言,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看到奏疏,说:“此人病危还在为我的国事担忧啊!”房玄龄执掌国政时,日夜勤恳操劳,尽心竭力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他为人无嫉妒之心,听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这优点一样。明晰通达政务,审议规定法令,务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来衡量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房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纵奢侈,因而收集古今圣贤家诫,书写于屏风之上,让孩子们各取一件,对他们说:“你们对这些多加注意,足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累世忠诚守节,我内心很推崇,你们应该效法他们。”
五年高考练
1.B 第一步,排“同”。“初”“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相同,可以忽略。第二步,聚“异”。所断不同之处:①“宗室”与“以”的连与断,②“天下”与“故皇”的连与断,③“故皇”与“再从”的连与断,④“兄弟之子”与“虽童孺”的连与断,⑤“虽童孺”与“皆为王”的连与断,⑥“宗子”与“于天下”的连与断,⑦“于天下”与“利乎”的连与断。第三步,破“难”。“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意为太上皇(高祖)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以”为表目的的连词,翻译为“来”,故“宗室”与“以镇天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虽童孺皆为王”意为即使是儿童也都封为王,语意连贯,且“虽”一般为句首关联词,其前应断开,由此可排除C项。
2.D “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后来指机关总务部门主管的各项事务。
3.B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邪”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
4.答案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解析 (1)患,担心,忧虑;赇,贿赂;密,形容词作状语,暗地里;左右,近臣,身边的人。
(2)恶,讨厌,憎恨;佞,谄谀;则,表示承接关系,就,便。
技法指导
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常见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名词的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动词的活用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等;形容词的活用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词类活用需要根据语法准确判断。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而”与动词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该词的意思即可。
5.答案 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解析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强调君主的态度直接决定臣子的行为态度。结合“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分析可知,司马光这样说的目的是劝谏统治者要像唐太宗那样行正道,成为臣子的表率,只有这样臣子才敢劝谏,才能对国家忠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儿童也都封为王,封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九族,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封王的都没有如今的多。封给的爵位一高,就赐给他们很多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极为公正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抚养百姓,怎么可以烦劳百姓来抚养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没有降。太宗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的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峻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迫,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应当戒除奢侈,节省开支,减少劳役,减轻赋税,选用清廉的官员,使老百姓吃穿有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做盗贼了,何必用严刑峻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听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他进宫,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好独揽各种政务,而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秉承旨意加以执行,没有人敢违命不遵。然而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天下事务,即使得失参半,背理之处已经很多,加上臣下谄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陛下如能慎择群臣而让他们各司其事,自己高拱安坐,清和静穆,考察臣下的成败得失,以实施刑罚赏赐,还用担忧治理不好国家吗 ”太宗欣赏他的言论,提拔他为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所犯之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顿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据理力争,并不当面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还用担忧治理不好国家吗 ”
臣司马光言: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