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2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19: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不复一一自辨 “辨”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
2.见
3.修
4.如
5.于
6.为
7.以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故略上报
古义: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                               
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以膏泽斯民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以兴利除弊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                               
译文:                               
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                               
译文:                               
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                               
译文: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开始思考现实,酝酿改革,积极寻求各种兴利除弊的措施,力图实现唐王朝的“中兴”。 (  )
2.当前市场上所谓的“量子产品”名不副实,广告中的神奇功效也涉嫌虚假宣传。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  )
2.古人写信时,常在正文开头写“某启”或“敬启者”。“某”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是“陈述、禀告”的意思,表示写信人向收信人表白启告。 (  )
3.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其中“司”指官府、府衙。 (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       ”几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使“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对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怨诽”的来源。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两句表明,只要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3题。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古准今     准:衡量
B.厥疾弗瘳 瘳:痊愈
C.臣既蒙陛下采擢 擢:提拔
D.臣实预其荣辱 预:预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2)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3.()王安石在此奏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其中提到了哪些与变法有关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片段,回答4—5题。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 ”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若乃于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祀,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 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节选自梁启超《王安石传》,有删改)
[注] ①二帝三王:一般指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5.()朱熹和梁启超分别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是“先例”的意思,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明白《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上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不喜华靡的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皇帝为国家做长远的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5.()司马光写信给范镇,“劝镇以死争”,“争”的内容是什么 结果怎样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答司马谏议书
基础过关练
一、
辩 分辩
二、
1.①计划 ②考虑 ③过 ④量词,次,回
2.①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②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③看见 ④拜见 ⑤同“现”,表现
3.①修正 ②修建 ③长,这里指身高 ④培养
4.①像 ②假如 ③往,到……去 ④及,比得上 ⑤或者
5.①介词,在 ②介词,从 ③介词,对于 ④介词,由于 ⑤介词,被
⑥介词,表示比较
6.①算作,算是 ②介词,替,给 ③当作 ④名词,作为 ⑤介词,跟,同 ⑥和“所”连用,表被动 ⑦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7.①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 ②连词,表结果 ③连词,表顺承 ④连词,表目的 ⑤介词,把 ⑥介词,拿,用 ⑦认为
三、
1.这里指回信。
2.两个词,以,连词,表结果,因而;致,招致。
四、
1.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2.名词作动词,办(事)
3.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4.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弊端
五、
1.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
2.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3.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人主受命,议法律而于朝廷修之”。
译文: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句式: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译文:那么众人又怎么会不凶猛地抨击我呢
六、
1.√ 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
2.√ 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
七、
1.  “临川”为王安石的籍贯,王安石的字为“介甫”。
2.√
3.  “有司”的“司”是“主管,掌管”的意思。
八、
1.谋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2.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片段阅读练
1.D 预:参与,这里指有关系。
2.答案 (1)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也许可以无恙。
(2)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解析 (1)修,修明;偷,苟且;假,虚假的,这里引申为“虚度”;幸,侥幸。
(2)所以,……的原因;越,越级;规,规劝;义,合乎正义的行为,这里引申为“责任”。
3.答案 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变法的条件,即培养任用贤才;指出变法要态度坚决。
解析 王安石在此奏疏中强调“享国日久……天下未尝不乱”,明确变法的必要性;指出现在“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的现状,然后亮明观点“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悔矣”,强调变法的紧迫性;文中多次提到“众建贤才”,指出培养任用贤才是变法的先决条件;引用《尚书》中的话,鼓励皇帝在改革中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退却,要态度坚决。
  [参考译文]
我私下观察自古以来的国君,在位时间很长的,如果没有十分真诚的为天下忧虑的心意,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未曾有不乱的。大概因为天下是最大的宝器,不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不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守护。如果没有十分真诚的为天下忧虑的心意,就不能询问考察贤才,讲求法度。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也许可以无恙,但天长日久,就没有不以大乱告终的。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的职位,还不能说是得到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面胡作非为,百姓在下面贫困不堪,社会风气一天天地败坏,国家财力一天比一天艰难窘迫,而陛下高居帝位,垂拱而治,从来没有询问考察(人才)、讲求(法度)的心意。这就是我私下为陛下谋划,而不能不有所感慨的原因。(如果)用古代来衡量现在,那么天下的安危治乱,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比今天更紧急的了。过了今天,那么我担心连后悔也来不及了。那么用至诚的态度询问考察并广泛地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并大力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 《尚书》说:“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我希望陛下把终身的昏愦作为忧虑,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
我既然承蒙陛下任用提拔,让我做了侍从官,朝廷的治乱安危,就都和我的荣辱有关。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4.D “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中间不断开,排除A、C两项;“天下之人”是“使”的宾语,二者之间不断开,排除B项。
5.答案 ①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采、节操、品行,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政、军事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因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德行完美之人,是盖世英杰。
解析 结合“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朱熹赞赏王安石的文采、节操、品行,但批评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利兵革”作为国家首要事务及因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结合“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不世出之杰”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之后德行完美的人,是盖世英杰。
[参考译文]
评论说: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采、节操、品行享誉一世,但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蒙受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世人正期待他有所作为,希望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那种盛世。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政、军事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险邪恶之人,排斥忠诚正直之士,暴躁急迫、强横凶暴,使天下的人轻狂、浮躁,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邪恶之人相继为虐,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是天下人公开的言论。当初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怎么样 ”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身处辅弼的地位(担任宰相)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于是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唉!这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呀。
(《宋史·王安石传》)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德行完美的人,或许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了。悠悠千年,有时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耀,国民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王安石之后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是怎样看待王安石的呢 我每次读《宋史》,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智,却蒙受世人的指责,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的,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则有王荆公。
(梁启超《王安石传》)
三年模拟练
1.D “得非……乎”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光曰”意为“司马光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2.C “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
3.B “设譬引喻”错,在谈论异兽和日食事件时司马光没有设譬引喻;且关于异兽事件,文中并没有提到“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4.答案 (1)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去耕种这一带的土地,耕种的人多了,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买进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
(2)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皇上)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
解析 (1)制:抵御。籴:买进粮食。纾:解除。
(2)向:先前,从前。春秋鼎盛:形容正当壮年。遽:迅速,急忙。为:做。
5.答案 “争”的内容:因仁宗身体不好,劝仁宗尽早确立储君。
结果:仁宗接受建议并确立英宗为储君。
解析 第一问:由原文“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可知。第二问:由原文“帝大感动”“诏英宗判宗正……遂立为皇子”等可知。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而令人敬畏如同成年人,听老师讲授《左氏春秋》,特别喜欢,回家后给家人讲,立即就明白了书的大意,从此他每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一年他刚二十岁,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唯独他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能不戴。”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听从庞籍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的屈野河西面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的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去耕种这一带的土地,耕种的人多了,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买进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些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没有安排措施防备意外,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多次上书将郭恩覆灭的责任归于自己,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进入后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贤德。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进贡了一种异兽,说是麒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假使是真的,但不是它自己来到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他又编撰起居注,在礼部兼职。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先例,日食不满一半,或者京师看不见,群臣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天下各地都看得见,而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当初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立,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谏诤。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多次上奏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 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疏说:“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皇上)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立他们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 ”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疏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不及早商议决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那么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了。”韩琦等人拱手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掌管宗正事务,英宗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不可估量的财富,已经快满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父亲召唤没有答应,君王下令征召,不等车辆准备好就应动身,希望以臣子的道义来责备皇子,应该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