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检测卷 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检测卷 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30 20: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希腊神庙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对于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利普斯反对从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古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利普斯把这种印象叫做“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利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同属移情派而与利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他侧重移情作用的由物及我的一方面,用的是生理学观点,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模仿”。在他的名著《动物的游戏》里举过看跑马的例子:
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但不肯放弃座位,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只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去享受这种内模仿所产生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的观赏了。
他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只有内在的模仿而不应有货真价实的模仿。如果运动的冲动过分强烈,例如西欧一度有不少的少年因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模仿维特自杀,那就要破坏美感了。正如中国过去传说有人看演曹操老奸巨猾的戏,就义愤填膺,提刀上台把那位演曹操的角色杀掉,也不能引起美感一样。
我还记得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攻击的靶子之一就是我的“唯心主义的”移情作用,现在趁这次重新谈美的机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自我分析和检讨。我仍得坦白招认,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模仿的。这是事实俱在,不容一笔抹煞。我还想到在1859年左右移情派祖师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刚出版不久,马克思就在百忙中把它读完而且作了笔记,足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它一笔抹煞,最好进一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再下结论。我凭个人经验的分析,认识到这问题毕竟很复杂。在审美活动中尽管我一向赞赏冷静旁观,有时还是一个分享者,例如我读《史记·刺客列传》叙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到“图穷而匕首见”时我真正为荆轲提心吊胆,接着到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时,我确实从自己的筋肉活动上体验到“持”和“揕”的紧张局面。以下一系列动作我也都不是冷静地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紧张地用筋肉感觉到的。我特别爱欣赏这段散文,大概这种强烈的筋肉感也起了作用,因此,我相信美感中有筋肉感这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材料二: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但利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这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肖尔父子在移情作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世界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B.古希腊道芮式石柱之所以能引发人们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感觉,是因为利普斯提出了“类似联想”。
C.《动物的游戏》里看跑马的事例印证了谷鲁斯主张的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模仿”的观点。
D.依据谷鲁斯的观点,西欧少年模仿维特之举、中国观众的不冷静行为都是毫无审美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光潜写在读荆轲刺秦王的那段文字时体验到“持”和“揕”的紧张局面,意在说明冷静的旁观者的存在。
B.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利普斯的观点比谷鲁斯的移情源于人的“内模仿”的观点更可信。
C.西方对移情现象有了较早的理论概括,庄子“鱼之乐”的事例表明我国早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分析。
D.李白在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把物写成人,山可以看人而不厌,物我交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移情作用”的一项是(3分)(  )
A.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却遭到摧残和毁弃,这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
B.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泥土,钟扬献身种子事业、不懈探索,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令我们感佩和敬仰。
C.《红楼梦》中,林黛玉吟道:“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D.《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4.材料一中朱光潜针对质疑予以回应,请简要分析其说理思路。(4分)
                                  
                                  
5.著名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说“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石涛之语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府听戏
且说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①我们……这个够酒的 够戏的 ”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凤姐又引着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
到晚间,众人都在贾母前,定昏之余,大家娘儿姊妹等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次日便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
这日早起,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到他房中来寻,只见林黛玉歪在炕上。宝玉笑道:“起来吃饭去,就开戏了。你爱看那一出 我好点。”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宝玉笑道:“这有什么难的。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因让薛姨妈王夫人等。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②,你倒《妆疯》③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 ——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曲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径至贾母里间屋里,忿忿的躺着去了。
[注] ①勒掯:强迫或故意为难。②《山门》: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戏。③《妆疯》:北曲折子戏,讲唐代尉迟敬德因不肯挂帅出征而假装疯病的故事。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母专为宝钗庆生,又两次让宝钗点戏,宝钗虽是晚辈,却是当日寿星,贾母的做法符合礼仪。
B.王熙凤暗示戏子像黛玉,宝钗顾及黛玉的面子猜着了却不肯说,宝玉担心黛玉多心猜着了却不敢说。
C.宝玉先是使眼色惹恼湘云,后又解释缘由让她更不高兴,最后赌咒发誓,表现了宝玉好心却自以为是。
D.从节选内容看,《红楼梦》善于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内容多是贵族之家的日常琐事,属于“世情小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的曲文往往具有暗示作用。“没缘法转眼分离乍”暗示宝钗和宝玉没缘法,转眼分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则暗示宝玉最终出家。
B.《红楼梦》情节详略得当。选文详写宝钗点戏,写黛玉点戏则只是略点一笔,并未出现戏名,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只是陪衬。
C.《红楼梦》善用冷热对比之法。选文中宝钗生日的热闹与第一百零八回中宝钗生日时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红楼梦》善用伏笔照应之法。宝钗点戏,带出对《寄生草》的鉴赏,为后文“宝玉悟禅机”埋下伏笔。
8.《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特色,试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4分)
  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9.有同学读完《红楼梦》后感慨:当今社会的“理想女性”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节选文本和书中的其他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注]。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 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 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今谓之善人矣,复虑其有不信,何异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 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 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B.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C.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D.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指发布命令,如“令而不从”;亦可指古代官名,如“县令”“中书令”等。
B.王道,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C.君子,原指位高的人,后通常指德行修养高的人。儒家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D.小人,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也可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德礼”是国家之本,“诚信”是君子之本,“诚信”立则臣无二心,“德礼”成则远人归顺。
B.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要以忠侍奉国君;如果百姓不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就无法存立。
C.国君要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一方面,君子和小人貌同而心异,不好区别;另一方面,小人爱做不义之事,易害他人。
D.魏征奉劝君主要远离小人,因为小人内心藏奸,善于迎合奉承,不讲仁义;要任用君子,信任他们,不能敬而远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
                                  
                                  
(2)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
                                  
                                  
14.古代士人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往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中魏征是针对怎样的现实而生发议论的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元曲,宫调名是“中吕”,由曲牌名为“十二月”“尧民歌”的两支曲子构成。这两支曲子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
B.前曲重在写景,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其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后面颊如桃花一般绯红。
C.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新啼痕压旧啼痕”中的“压”字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其相思之悲苦。
D.这首元曲是王实甫为相思怀人的闺中女子而写的代言之作,曲中写尽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思念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苦心情。
16.试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是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改革家们超凡精神的写照。
(2)陶潜高度评价荆轲,认为“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却以“       ,       ”两句否定了荆轲。
(3)“流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时蕴含着作者深邃的人生思考,有时又承载着作者不尽的悲情愁绪,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高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    却感人至深,虽只言片语却    ,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理念。品读红色家书,仿佛    ,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播种着红色基因,虽饱经岁月,却    ,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平淡无奇 言简意赅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B.平淡无奇 微言大义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C.朴实无华 言简意赅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D.朴实无华 微言大义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B.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C.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D.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21—22题。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新唐书》谈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些都告诉我们:①                ,不可轻忽。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节约的美德,似乎被人淡忘。于是,有人把奢侈当作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在他们眼里,②                。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节衣缩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自带午餐也美味,多坐公交和地铁”。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的资源,能发挥无限的价值。越是进步,越要节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节约并非吝啬,而是一种忧患意识的长远体现,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现代文明推崇它,是对过度消费的抵制,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近来同学生日小聚,请客有攀比之风。“请客怎能吝啬 ”“新时代还需要节约吗 ”……成为同学们的口头禅。请你仿照示例,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三条理由,对上述言论进行反驳。(每空不超过15个字)(6分)
示例: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节约不是吝啬, 。
节约不是吝啬, 。
节约不是吝啬,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它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彰显学校的理念和情怀,昭示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境界。校训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校训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或明确了目标,或肩负了责任,或规范了行为,或润泽了心灵……
振华中学的校训是“明德、明理、明史、明志”,你是振华中学的学生李华,请以“校训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期末测试
1.B 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知,古希腊道芮式石柱之所以能引发人们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感觉是因为“类似联想”这一思维活动,而不是因为利普斯提出了“类似联想”的理论。此外,“利普斯提出了‘类似联想’”于文无据。
2.D A.“意在说明冷静的旁观者的存在”错误,应是“意在说明作用内模仿的存在”。B.“利普斯的观点比谷鲁斯的移情源于人的‘内模仿’的观点更可信”是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一只是客观介绍了两人观点的区别,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模仿的”,并未说谁的观点更可信。C.“表明我国早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分析”于文无据,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庄子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的观点,并不能表明我国早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分析。
3.C 根据材料一中的“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及材料二中的“审美移情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等内容可知“移情作用”的具体含义。A、B、D三项,“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只是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袁隆平、钟扬“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只是让我们内心产生感佩和敬仰之情,《与妻书》中林觉民写的那几句话只是在表达伤感之情。这三项中,并没有把人的情感“‘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的思维活动,也没有“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所以这三项都没有体现“移情作用”。C项,诗句出自《葬花吟》,《葬花吟》这首诗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将人物的命运、感情等融入对景与物的描绘之中。这几句诗中,黛玉悲于自己的身世,并将这种感情“外射”“移注”到花鸟身上,悲叹花鸟难留,幻想自己能“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体现了“移情作用”。
4.答案 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是事实俱在的;然后用马克思阅读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倡导进行研究后再下结论;最后用自己的读书体验来说明内模仿的存在。
解析 朱光潜针对质疑予以回应是在材料一的最后一段。针对质疑,作者首先表明“我仍得坦白招认,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模仿的。这是事实俱在,不容一笔抹煞”,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马克思阅读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进一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再下结论”的建议;最后以自己读《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那一段文字的感受为例,论证“相信美感中有筋肉感这个重要因素”,即内模仿的存在。论证严谨,说理充分。
5.答案 ①石涛之语体现出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境界;②作者完全沉浸到“山川”中去,进入忘我境界,与“山川”融合为一,让“山川”也有了情感;③作者处在“山川”和“我”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最佳创作状态。
解析 “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与材料二中的“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相契合,作者完全沉浸到“山川”中去,进入忘我境界,与“山川”融合为一,让“山川”含情。这几句描述了石涛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审美移情“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境界。
6.C “表现了宝玉好心却自以为是”错误。宝玉整日为女儿悬心、为姐妹操劳,她们都是他同情、关切的对象,他并非“自以为是”,而是设身处地为她们着想。
7.B “因为宝钗才是这一回的主角,林黛玉只是陪衬”错误。不详写黛玉所点之戏是采用“避难法”,因为如果林黛玉所点为自己喜欢的戏则很可能招致“不懂事”的非议,而如果其所点之戏为热闹之戏则有效法宝钗讨好贾母之嫌,故作者避而不谈。
8.答案 《山门》与《妆疯》本是不相关的两出戏,黛玉将二者巧妙串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嘲讽宝玉兴奋过了头,实际上则是嫉妒宝玉夸奖宝钗。这不仅体现了黛玉的机敏诙谐,同时,口头上的辛辣讽刺也将她内心的酸楚表露无遗。语言多刺的背后,是终身大事无所依靠所造成的心性敏感,直率中不脱哀怨。
解析 宝钗生日,宝钗点了一出热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喜欢,宝钗就给宝玉讲戏里的曲文之妙,宝玉听后“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这时,黛玉道:“安静……《妆疯》了。”将《山门》与《妆疯》巧妙串联,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嘲讽宝玉兴奋过了头,实际上则是嫉妒宝玉夸奖宝钗。黛玉没有直接怨宝钗,一是因为宝钗过生日,二是怕得罪贾母,三是黛玉与宝玉不见外,所以她只劝宝玉安静。妙就妙在黛玉也用戏名调侃宝玉,大家哈哈一笑的同时,既欣赏了黛玉的聪慧和机智,也听出了她话里有话,连宝钗也安静了下来。这不仅体现了黛玉的机敏诙谐,同时,口头上的辛辣讽刺也将她内心的酸楚表露无遗。黛玉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婢,可是终身大事却无着落,父母去世,没有人为自己做主。其语言多刺的背后,是终身大事无所依靠所造成的心性敏感,直率中不脱哀怨。
9.答案 (示例1)我同意。其一,宝钗熟习人情世故,成熟稳重,处处替人着想。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充分考虑到贾母的爱好,这是孝顺长辈的表现。其二,宝钗乐于帮助别人。比如她知道黛玉读了杂书便好言相劝(或:知道邢岫烟将衣服当出去换钱,便主动帮她赎回并经常接济她)。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己的权益而不注意尊重、体谅、帮助别人。和这些人相比,宝钗的美德在今天确实可贵,宝钗堪称当今社会的“理想女性”。
(示例2)我不同意。其一,宝钗工于心计,善于讨好别人。比如她过生日选菜点戏,都迎合贾母的喜好,只为讨贾母的欢心,可谓阿谀奉承。其二,宝钗保守,信奉教条,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比如她得知黛玉读了《西厢记》,便告诉黛玉这是不合封建思想要求的杂书,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今社会,认为这样的人是“理想女性”实际上是社会追求功利化、世俗化的反映。殊不知,真正理想的人生应该有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追求。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可以选择同意“当今社会的‘理想女性’就应该是薛宝钗这样的”这一观点,也可以选择不同意这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若同意这一观点,阐述理由时应该分析宝钗身上的哪些美好品质是当今社会的女性所应具备的;若不同意这一观点,阐述理由时应该分析宝钗身上有哪些缺点与当今社会的“理想女性”不符。注意,阐述理由时不可泛泛而谈,要结合小说中的具体内容来谈。
10.B “致治”是“求”的宾语,“致治”后面应断开,从而排除C、D两项;“则敬而疏”与“必轻而狎”分别是“待君子”“遇小人”的态度,且两者为对称结构,“敬而疏”中间不可断开,从而排除A项。
11.D 本文中“小人”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
12.C “君子和小人……不好区别”理解错误。原文是说“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即君子和小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并非“不好区别”。
13.答案 (1)君子掩饰别人的缺点,褒扬别人的优点,面对危难不苟且偷生,牺牲生命来成就仁义的美德。
(2)但是他们的才能不够治理国家,思虑不能深远,即使竭尽力量和忠诚,还是不能避免国家衰败。
解析 (1)掩:掩饰。善:优点。苟免:苟且偷生。杀身:牺牲生命。以:表目的,可译为“来”。
(2)经国:治理国家。虑:思虑。虽: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14.答案 ①国君不像先前那般礼待士人,诚信度大不如前。②从善如流的现象少了,国君甚至不太喜欢直言进谏了。③在对待君子和小人的问题上,国君有远贤臣亲小人的表现。
解析 题目要求回答为寻求济世安民之道,魏征是针对怎样的现实而生发议论的。文章第1段,魏征先阐明了德、礼、诚、信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第2段,魏征从“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的现实出发,先指明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用“诚信”礼待士人;继而指出,皇上“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即皇上不再从善如流;最后又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指出现在皇上“事有得失……必轻而狎”,即有“远贤臣亲小人”的表现了。
  [参考译文]
臣听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必须依托德和礼;君子依靠的,只在于诚信。诚信确立了,那么臣下就没有二心;德和礼形成了,那么远方之人也会来归顺。既然这样,那么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父子、君臣关系中,片刻也不能偏废。所以孔子说:“君王用礼对待臣子,臣子用忠侍奉君王。”还说:“自古人都会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命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表现出诚意。”既然这样,那么说了却不做,就是言而无信;发布了命令却不执行,就是法令没有诚意。无信的言语,无诚意的法令,对上可以使国家败亡,对下可以使自己身败名裂。即使在社会衰乱时期,君子也不做这种事。
自从施行王道,国家美好而清明,已有十多年了,国威遍及海外,万国前来朝拜,粮仓日益充实,土地日益宽广。然而道德没有日益加厚,仁义没有日益广博,为什么呢 是朝廷对待臣子的态度还不够诚信,陛下虽然有一个好的开头的功绩,却没有看到保持到底的美好的缘故。过去在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很惊喜,到五六年间,仍然乐于接受劝谏。可是,从这之后,陛下渐渐厌恶直言进谏,虽然有时勉强自己,时常有所容受,但不像过去那样豁达了。况且君子和小人,外表相同而内心不一。君子掩饰别人的缺点,褒扬别人的优点,面对危难不苟且偷生,牺牲生命来成就仁义的美德。小人不因为不仁而感到羞耻,不因为不义而感到畏惧,唯利是图,危害他人来保全自己。
现在想求得国家安定清平,一定要把朝政委托给君子;而陛下对国事的得与失,有时却向小人咨询。那么对待君子如果敬而远之,对待小人必定轻而亲之。亲近小人,那么就会对其言无不尽;疏远君子,那么就会对其不通情理。这样对人赞誉诋毁的权力实际掌握在小人手中,而刑罚却施加给君子,这的确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社稷安危,陛下能不慎重对待吗 中等才智的人,怎会没有一点小聪明,但是他们的才能不够治理国家,思虑不能深远,即使竭尽力量和忠诚,还是不能避免国家衰败;何况那些心怀奸邪私利,只会迎合脸色、顺从意旨的人呢,他们带来的祸患,不是更深重吗 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不仁的时候,没见过讲仁的小人。”因此,君子不可能没有小过错,但过错不积累不妨碍正道;小人也许时常有小的善行,但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树立忠正的品行。如今称他们为善人,还担心他们不诚信,这与立直木而怀疑它的影子不直有什么不同呢 虽然竭尽心力,劳费思虑,但事情得不到好的结果,这已经很明显了。
15.B “其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后面颊如桃花一般绯红”理解错误。“对桃花醉脸醺醺”是说桃花绯红如女子喝醉酒时的面颊。
16.答案 ①前曲大量使用叠词,如“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②后曲前四句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相思之深、离别之苦。③全曲较多地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如“更那堪”“忽地”“怎地”等,明白如话,使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④化用诗句。如“怕黄昏”句化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到黄昏点点滴滴”;“不销魂”句化用江淹《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香肌瘦”两句化用柳永《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巧妙化用诗句,不仅丰富了曲子的内涵,而且使全曲充满文学韵味。(答出3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用词、修辞等方面赏析即可。
17.答案 (1)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示例1)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示例2)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示例3)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D ①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一点出奇的地方。朴实无华:形容淳朴诚实而不虚浮取宠。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很朴实,不浮华,故选“朴实无华”。②言简意赅:语言简明而意思完备。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家书言语精微而道理深刻,故选“微言大义”。③斗转星移: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语境强调品读红色家书时仿佛回到了革命年代,因此选择“斗转星移”。④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反而显得更加鲜活,更有活力。古老厚重:一般用于形容很深的文化底蕴。语境是说红色家书历经岁月,依然有活力,故选择“历久弥新”。
19.B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中,“磅礴”和“精神”搭配不当,应将“精神”改为“力量”;二是“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语序不当,应是先在思想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然后才能“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最后才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实践。
20.答案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解析 “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杀身成仁”对“矢志为民”,“恨不饮尽”对“何能老去”,“倭奴血”对“革命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杀身成仁”“饮尽倭奴血”写出共产党员为国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矢志为民”“革命心”写出共产党员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
21.答案 ①能否厉行节约关系生死存亡 ②节约早已过时 ③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
解析 ①处,所填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根据前文中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可以推知句子内容为是否节约关系生死存亡,故可填写“能否厉行节约关系生死存亡”之类的句子。②处,由前文“在他们眼里”可推知,所填句子是对“有人把奢侈当作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这种错误认识的分析;后文“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是对前面错误认识的纠正。由此可推知,此处应填写“节约早已过时”之类的句子。③处,所填句子在第3段的末尾,第3段是对前文的总结。第2段前半部分谈过度消费的现象,后半部分谈资源的节约。“是对过度消费的抵制”对应第2段前半部分的内容,故所填句子应对应第2段后半部分的内容,且句式应与“是对过度消费的抵制”保持一致,故可填写“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之类的句子。
22.答案 (示例)而是对理性消费的倡导
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
而是对持续发展的追求
解析 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情境来仿写句子。仿写句子须明确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形式上,应使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内容上,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理由来进行反驳。示例是对材料第1段内容的提炼,所以仿写时应重点对材料后两段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材料第2段主要是分析节约被人淡忘的现象,并指出新旧节约观念的不同。从中可提炼出两点理由:节约是一种文明理性的消费行为,节约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最后一段提到节约“是一种忧患意识的长远体现,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这实质上是一种对持续发展的追求。根据以上分析,按照例句的句式仿写即可。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明确主题和写作身份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介绍校训的作用,强调其精神引领的作用,突出其对学生在树立理想、担当责任、规范行为等方面的指导力量。提示语明确了写作的主题“校训的力量”以及写作的身份“振华中学的学生李华”,并且交代了振华中学的校训是“明德、明理、明史、明志”。写作时可以从理想、人格、责任、情操等方面来突出校训的力量。
振华中学校训的含义: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崇德修身、锤炼品格、积极进取、臻善臻美。
“明理”,意出《朱子·语类》:“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要求明察事理、学以致用。
“明史”,意出《大戴礼记·保傅》:“往古者,所以知今也。”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明志”,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求志存高远、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参考立意 (1)感恩校训,引领我的人生;
(2)用校训约束自我,健全人格;
(3)校训让人生不偏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