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测试A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1.红军翻越一座叫党岭的雪山,很多人因为缺氧和劳累死去了,被埋在雪堆里。后继部队上来后,发现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这只手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里写道: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此事发生在
A.井冈山会师过程中 B.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
C.长征过程中 D.挺进大别山期间
2.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这次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是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3.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面对险峻艰苦的环境,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走了二万五千里,实现了战略大转移。请你将下列事件按时间的先后排序
①四渡赤水 ②爬雪山过草地 ③飞夺泸定桥 ④巧渡金沙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4.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
A.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5.“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材料中的讲话最早出现在
A.武昌起义后 B.南昌起义后 C.秋收起义后 D.井冈山会师后
6.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南昌起义”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南昌起义的
A.时间
B.领导人
C.结果
D.影响
7.“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C.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确立
D.中共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参加北伐战争。关于国民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B.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C.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广东,广西
D.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
9.你知道吗?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两只老虎》,在我国是源自于“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这首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抗战时期
10.下边的两幅图所反映的史实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甲午中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1.历史图片浓缩了丰富的史实,下列对下图的解读,错误的是
A.国共合作的产物
B.蒋介石担任校长
C.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D.1949年底迁到台湾,1975年在大陆招生
12.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两位所指的是
A.肯定长征锻炼了革命力量
B.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C.长征使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D.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3.20l3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红色之旅”,旅行团一行从江西瑞金启程,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与这一线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14.下面的图片反映的是孙中山在一所学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的情景,请问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是
A.国共合作后建立的革命军校
B.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C.设备先进的近代化学校
D.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
15. 网上搜索“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毛泽东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等关键字,出现的结果可能是
A.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B.延安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1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3)根据材料三中判断“战略转移”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战略转移”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内容写是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阶级对强国道路的探索?
(2)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什么?材料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探索?
(3)中国共产党找到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指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1)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测试A卷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1.C 2.C 3.D 4.B 5.B 6.D 7.C 8.C
9.C 10.C 11.D 12.D 13.B 14.B 15.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16.(1)南昌起义(2)①井冈山;②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②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7.(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2)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资产阶级。(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8.(1)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人的巨大贡献;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2)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