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时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A)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B)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C)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竟”“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 》。
1.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A)(C)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两部书的名称。
2.B 文段中“我”得到《二十四孝图》既高兴又扫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涉及对儿童教育的问题,请结合这些文章说说鲁迅对儿童教育有什么体验和看法。
为了更好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同学们开展了“阅读经典·走进鲁迅”的联读会,让我们一起参与吧!
(材料一)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节选自《<呐喊>自序》)
(材料二)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探究一 少年鲁迅的择校记]
4.根据材料一和你对《朝花夕拾》的阅读,依据图表信息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开始。从少年鲁迅的择校经历中,你感受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成长?
探究结果:
[探究二 鲁迅先生的教育观]
5.材料二中已为人父的鲁迅,与《五猖会》中的父亲相比,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
[探究三 鲁迅笔下的冷暖色]
6.岁月中的温情让鲁迅学会了爱与被爱,年轮中的伤痕让鲁迅披上了斗士的铠甲。这让《朝花夕拾》着上了不同的冷暖色调。
(1)暖色调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人和事,说说鲁迅在童年时感受到的温情。
(2)冷色调 《朝花夕拾》包含着“成年鲁迅”冷静的思考和批判。请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内容谈谈。
A.《父亲的病》 B.《二十四孝图》 C.《琐记》
7.下面的文段除写景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8.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阿长讲故事的内容,请根据相关文章列举阿长讲故事的两件事。
阅读《五猖会》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9.填空:本段选自现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_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_》(原名《旧事重提》)。
10.坐船去看庙会,“我”开始时“笑着跳着,催他们”,后来为什么感到“不高兴”“没什么大意思”?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②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11.①的篇名_______________ ;②的篇名_______________ 。
12.《无常》中写无常的用意是什么?
13.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请你从《朝花夕拾》篇目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简述你的阅读心得。
阅读名著《朝花夕拾》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而遭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都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都知道的。
选段二: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选段三: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4.选段一文字选自____________(写篇名),“诈跌”说的是一个封建孝道故事:____________(写故事名);选段二中“生于太荒”是出自于一本书:____________(写书名),“我”是在准备去观看____________时被要求背这本书的(写迎神赛会名):选段三中的“他”是:____________(写人名),当时鲁迅在____________(写国名)留学。
15.结合选段三中的“他”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想一想,鲁迅尊重感激的老师有什么共同点?
16.选段一中提到的“儿童心理”在《朝花夕拾》中多处提到,请选择两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儿童心理”是怎样的。
阅读《朝花夕拾》,完成下面小题。
17.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写了自己最不能忘怀的三个人,请你在横线上写出他们是谁。
(1)“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________。
(2)“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这是________。
(3)“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是__________。
18.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以一个文学家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请从《朝花夕拾》里寻找一个人物或情节来说明是怎样的“温馨的回忆”或者“理性的批判”。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且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学校举办了有关经典名著读书交流会。
19.读原著。
主持人: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__;有记录他小时候与保姆相处趣事的②__________;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__;也有回忆他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④_____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①~④的横线上。(每一处填1篇文章的序号即可)
A.《狗 猫 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20.谈感受。鲁迅写到了两位老师,分别是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从文中看,这两位老师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小题。
21.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_______》,《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________(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 __________ 的想法。
22.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卷,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23.根据下面文字提示,写出《朝花夕拾》相关文章的篇名。
(1)捕鸟 《_________________》
(2)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_______________》
(3)活无常 《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朝花夕拾》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三项任务。
24.任务一:根据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写出作品中对应的人物姓名或称呼。
①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_____)
②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_____)
25.任务二: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深远。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名著阅读笔记,请你根据表格把内容补充完整。
出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人物 藤野先生
人物 形象 方正、质朴、博学 生活简朴 治学严谨 待人热诚
概括 情节 ①他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字。 ②先生在课堂上读书十分入神。 ① ②
26.任务三:鲁迅先生喜欢在《朝花夕拾》中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你找出一例进行分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请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片段二)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片段三)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2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片段一记叙了作者儿时的一段经历,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C.片段二写了长妈妈的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表达了童年鲁迅对她的厌恶与痛恨。
D.片段三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
28.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柳斌杰评价说:“《朝花夕拾》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抒发某些不满之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句话在《朝花夕拾》中的具体表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山海经》、《天演论》
2.高兴的是里面的内容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扫兴的是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3.(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2)提倡大人要关注儿童的成长(3)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或: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回答任意两个方面即可)
4.(1)三味书屋(2)理由:学习更先进的医学知识(或救治像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3)理由: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救治国人灵魂
(4)从开始被迫进入三味书屋学习,到最后为了唤醒中国人麻木的灵魂而肄业,鲁迅的思想从关注自己的学习到关注国人的精神,可见他的思想愈发成熟,爱国思想愈发浓烈。
5.鲁迅与他父亲相比,更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比如材料二中海婴说鱼丸不新鲜,别人都不相信,只有鲁迅没有妄下定论而是亲口去尝,发现确实如此后还为海婴发声;而《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明知道鲁迅很想去看五猖会的情况下,还要求他先背出《鉴略》,可见他虽是出于对孩子学业的关心,却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天性,理解孩子的渴求。
6.(1)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不识字的长妈妈为我们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感受到了长妈妈对我真挚的关爱。
(2)示例:《父亲的病》中少年鲁迅延医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庸医的行医态度、诡异药方等,批判了这些庸医徒有虚名、故弄玄虚、巫医不分、草菅人命的实质。
7.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8.示例:在《二十四孝图》中,不识字的阿长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出孝子们的事迹;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任选两个即可)
9. 鲁迅 朝花夕拾
10.去看五猖会前,父亲要“我”将书背出。
11. 《五猖会》 《无常》
12.是说明人间没有公正,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辛辣的嘲讽。
13.示例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她虽然粗俗迷信,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示例二:阅读《藤野先生》,我赞赏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示例三:看完《五猖会》,我和鲁迅先生一样,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难得一遇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真心希望家长们都能顺应儿童的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14. 《二十四孝图》 老莱娱亲 《鉴略》 五猖会 藤野先生 日本
15.关心学生,教学认真,为人正直等(写出两点即可得2分)
16.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这反映出儿童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渴望得到《山海经》,提问“怪哉”一虫的事,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为猫吃了我的隐鼠就不喜欢猫,表现了儿童同情弱小的心理。(只要结合相关内容答出不重复的两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17. 范爱农 藤野先生 长妈妈
18.温馨的回忆示例:《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理性的批判示例:《二十四孝图》中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
19. A B D H
20.①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启蒙老师,文中说他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他还很和蔼,有戒尺和罚跪的规矩,却不常用; ②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恩师,他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他会帮“我”订正讲义,连血管移了一点位置都要指出来。③我更喜欢……(言之成理即可)
21. 朝花夕拾 仙台 弃医从文
22.C
2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无常》
24. 阿长 无常
25.人物:寿镜吾
情节概括:(1)衣着十分简单;(2)关心“我”的解剖实习;(3)修改“我”的讲义;(4)订正“我”的解剖图;(5)匿名信事件等。
26.例:(1)《狗 猫 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及对“正人君子”的讽刺。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通过用百草园的快乐和三味书屋的束缚作对比,表达了对百草园的怀念。
(3)《藤野先生》一文中,通过用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和我为救国求学作对比,表达了对清朝留学生的讽刺与批判。
27.C
28.示例(1):对旧情的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不满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让孩子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示例(2):对旧情的回顾:《五猖会》中孩子们买“吹嘟嘟”,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不满之情:《五猖会》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