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语文版必修四第四单元(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语文版必修四第四单元(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1 22:17:52

内容文字预览

(共58张PPT)
第11课 劝 学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11课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诗海探珠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
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诗海探珠
江上几人在,
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尊酒慰离颜。
【赏析】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
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思考】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知”通“智”,
智慧。
“生”通“性”,
资质,禀赋。
三、一词多义
横渡
终止
到了极点
断绝
强健
使强盛,增强
竭力
有力的弓
凭借,借助

给予
假如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递进,并且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因果“因而”
兼词,相当于“于是”
“于之”,在这里
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呢”,常不译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的样子”
代词,可译作“他”
“它”等
名词作状语,每日。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使动用法,使……弯曲。
名词作动词,游水。
使动用法,
使……走得快。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地下的泉水。
寄居。
广博地学习。
金属制品。
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两个词,因为心思。
六、特殊句式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_______
③木直中绳, 以为轮 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七、名句默写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__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也
而致千里
无以至千里
金石可镂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______________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_________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战国末期
韩非
2.资料链接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_____、墨、_____、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
【提示】 本句的“利”和“强”词义显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主谓词组,加上“之”字使“利”、“强”重读,也因而被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利”和“强”这又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
如果不是这样,就写成“利爪牙”、“强筋骨”,当然用不着有“之”字,也就不能写成“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了。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不同。
2.本文第二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文章的第三段中“善假于物”是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吗?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 第三段的中心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作者认为,一个人借助于外物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像借助高度、风力、车马、舟船,就是这样。而后天学习的知识道理就像这些外物一样,可以帮助人极大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一段是论证了学习的巨大作用。因此,“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习知识和道理,将其理解为善于借助于外物进行学习是不正确的。
4.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名师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立片言以居要。假托君子之言借以展开论证。接着从后天人的力量的作用上论述学习的重要。再接着从人们凭借客观条件的作用上来论证学习的重要。作者用比喻列举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凭借客观条件从而改善、提高主观能力的现象,再得出结论,君子的智慧、禀赋并非不同于一般人,全在于他们能借助学习的力量来提高自己,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
最后论述为学应抱的态度与方法,说明学习必须积累、持恒、专一,由此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说法谁对谁错呢?
【名师点拨】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细剖·深析]
[楼主]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本文的设喻有何特点?
[沙发]
本文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板凳] 
作者在文中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三楼] 
文章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写作素材积累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劝学》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分段论证。每一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集中,脉络清晰。例如第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后,连用比喻说理,从不同方面论证,最后结句照应首句,收束上文。
技法借鉴
第三段承上文,先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肯定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物”的重要,最后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一句作结,条理十分清楚。第四段论述学习应取的态度,先讲积累,次讲有恒,后讲专一,层次非常分明。
●随堂练笔
以“真情”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10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
活到老,学到老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有关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教育部要求各地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本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要求新学年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郝平指出,近5年来,各地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形成了全国上下全面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设体育课程和安排体育活动时间,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解决。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增强体质”、“素质教育”、“国民素质”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荀子的伟大人格
          刘志轩
美文佳作欣赏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赵国都城邯郸人。战国末期,诸侯征战不断,人民期盼天下一统。荀子作为一个社会大转变时期的思想家,他遵循中国儒家既重视社会责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一生为谋取中华民族的和谐、幸福而艰难奋争,表现出伟大的圣人品格。
荀子说:“学者,故学为圣人也。”荀子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人生价值的高境界。
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大的热忱,按照人民的意愿,寻求中国结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道路。并且以超人的智慧,主动担当起为未来大一统国家建设理论基础的历史重任。
荀子出身贫苦,但他立志于学。少年时代,恰逢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文化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意识在他少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十五岁离开家乡,徒步到千里之外的齐国稷下学宫求学。在那里,成为稷下学宫最有学问的学者,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齐襄王称他“最为老师”。
荀子属于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新兴阶层。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鱼目混珠,形色各异。
在这些人中,有卑鄙污秽的人,恣肆放荡的人,贪财图利的人,触犯刑律的人,不讲礼义只热衷于权势的人。还有没有知识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荀子决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荀子到处游说,为社会谋幸福,推行治世的正道。
荀子到过齐国、楚国、秦国、燕国。长平大战之后,在赵国最为困难的时候,回到家乡。他无论走到哪里,君王都非常尊重他。给他等同于丞相的上卿待遇。但他不留恋丰厚的物质享受,他寻求的是能够按照他的治国理论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宁的圣王。意志相同则留,意志相悖则去。荀子和那些为寻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的卑鄙儒者在人格上有天壤之别。
荀子一生追求真理,提出了许多针对现实的崭新观点,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许多第一。
他是中国系统确立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的第一人,是创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人,是创建中国社会学的第一人,是将儒家思想应用到军事理论的第一人,是拯救儒学、并且使儒学产生质的飞跃的第一人,是制定中华大一统封建国家理论的第一人,又是开创议论散文、赋体、说唱体文学样式的第一人。
荀子不畏权贵,“敢为异说”。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批评了墨翟、宋钘、慎到、田骈、子思、孟轲等十二个当时著名的学术权威。荀子公然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他以人性恶为哲学基础,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
正因为如此,荀子遭到儒学门人的激烈反对、君王的轻视冷漠和小人的谗言诽谤。他到处游说,到处碰壁,晚年被罢黜兰陵县令,流落在民间,依靠教书为生。
可是,反对、冷漠、谗言诽谤、悲怆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气馁、丧志。荀子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为之德操。”他依然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回。
在秦、汉到唐代的一千多年间,荀子和孔子孟子一同被尊为圣人。从宋代开始,荀子的思想遭受歪曲,理学家说荀子只一句“性恶”就“大本已失”,背离了儒家。荀子的学说被批判,人格被贬低,不能再和孔子孟子相提并论。荀子被排斥在儒家门外,打入另册,一直到清代,蒙冤八百年。
但是,历史证明了荀子的伟大。历史文化学者梁启超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毛泽东称:“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
八百年的冤案,大白天下。不仅还荀子以公平,而且发现,荀子的思想较比孔子孟子更切近实际,荀子的性恶论可以成为当今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源泉。
大浪淘沙,金子终归是金子。
【赏评】 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为我们叙述了荀子伟大而又坚实的一生,高度评价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荀子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大的热忱来探求一条中国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理想之道,他一生追求真理,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确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他的思想是在孔孟之后的又一次飞跃,至今在中国文明史上闪耀着光芒。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58张PPT)
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13课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诗海探珠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诗海探珠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赏析】 这首诗前六句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表达了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
杜牧写诗善用比兴寄托,此诗之深意或有两层:一是借六朝变迁而兴世事多变、朝代兴衰难料之叹;二是明思范蠡而暗寓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悲。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畅,给人爽利的感觉。
【思考】 这首诗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有”通“又”,用之整数和零数之间。
陈说
名词,古代的
一种文体,指《捕蛇者说》
劝说
通“悦”,高兴
看重
回头看
看望,拜访
看了看
碰到
看到
谒见
表示偏指一方,指“我”
人称代词,他们
指示代词,那
人称代词,你的
人称代词,他
介词,因为
介词,凭
介词,因为
连词,相当于“而”,因而
名词作动词,居住。
名词作动词,张榜公告,布告。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的才能。
名词作动词,说一句话。
名词作动词,记载。
动词作名词,辩才。
使动用法,使……屈服。
形容词作动词,陈述。
操守。
您的实际。
一般人。
获罪。
采纳。
谦称自己的心意。
听觉、视觉灵敏。
六、特殊句式
①某年十七时,家随州 ______________
②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_____________
③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________________
④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___________
⑤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 ___________
省略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⑥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___________
⑦以为不贤,亦不免责 ________________
⑧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________________
⑨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七、名句默写
①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惧饥寒而顾利禄
②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_______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__________》。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
北宋
新五代史
2.资料链接
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___________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
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这段话的含意?
【提示】  这段话是紧接着前句“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来,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既要正直又能够明辨是非才能称得上一个贤能的人。作为贤人,既要不容易为权威所屈服,又要懂得明辨是非,知道谁好谁坏,谁对谁错,那么高若讷又怎么会不知道范仲淹是对的呢?
又怎么会屈服在丞相的权威下,不为范仲淹说点好话呢?而高若讷和一般庸人一样,不敢向皇帝进谏,那么又有什么资格当谏官呢?欧阳修以此推理,故而怀疑高若讷不是一个贤能的人。
2.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开篇一段,欧阳修以自己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自己的“三疑”。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揭露高司谏的丑态的?
【名师点拨】 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不如说欧阳修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欧阳修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更令人激愤不平。
欧阳修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欧文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历历分明。作者在文中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
4.为什么说本文是一封对旧党迫害新政行为的“发于极愤而切责之”的政治宣言书?
【名师点拨】 这篇文章义正辞严,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嫉恶如仇的精神。作者于激愤之下所作,故文章言辞锋芒毕露,无所顾忌。他尖锐地指责高司谏并非“愚者之不逮”,而是“以智文其过”,故责骂他为“君子之贼”,又奚落他“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这些激烈的言辞一气呼出于胸肋,荡荡的中气环绕全文。
犀利刀笔剖辟高司谏虽为“言事之官”,实为随人进退之辈,虽在“朝中称谏官”,但对范仲淹被贬之事却“默默”“不敢一言”,背地里则累加“诋诮”,故其为人“非君子也”,是“君子之贼也”,言辞咄咄逼人,气势不可阻遏。这股气势即是文气的外在表现,透过文气,洋溢出一位光明磊落、中正耿直的文人兼政治家的气度及精神情操,传达出作者主持正义、情真意切的感情。
[细剖·深析]
[楼主]
根据你对《与高司谏书》这篇文章的理解,找出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加以赏析。
[沙发]
在这篇文章内,作者嫉恶如仇,尖锐地指责高司谏,咒骂他为“君子之贼”,激烈的言辞中悲愤尽行展露,一股浩然正气充溢全文。
[板凳] 
为了进一步证明高司谏是“非君子也”的论断,作者通过摆事实,充分揭露高司谏是“君子之贼”。作者首先揭露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谪一事不辨是非,反“随而诋之”的行为是“可怪也”;接着又推进一层分析,高司谏的不谏,并非“惧饥寒”、“顾利禄”,也并非“不能”,而是“昂然自得”,“了无愧畏”,干的是毁“贤”“饰己”,“以智文其过”的恶劣勾当,所以纯粹是“君子之贼”。
[三楼] 
铮铮然骂声犹在耳边,作者又进一步推进,谴责高司谏“罪在默默尔”,明确表示身为谏官,默然不语是有罪的。文中先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再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而高司谏“又欲欺今人”、又欲“欺后世”,作为谏官这样“行道”,必将落得“他日为朝廷羞”的可耻下场。
最后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文章层层推进,层层揭露说理,这样严密有力的逻辑推理,大大助长了文章的气势。
写作素材积累
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文正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
技法借鉴
从语言风格上讲,欧阳修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他的喜怒爱憎情感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
●随堂练笔
请你运用层层推理的论证手法批驳社会上存在的食品造假现象,不少于100字。
1.课内素材开发 
欧阳修铺沙识字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启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 ,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内因与外因”、“环境的作用”、“品格教育”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赖昌星在首都机场被逮捕
据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厦门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于7月23日被加拿大有关部门遣返回国。
据介绍,多年来中国政府对遣返赖昌星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从“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国家司法主权和法律尊严”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工作。加拿大政府为遣返赖昌星也做出了积极努力。赖昌星被成功遣返,对于促进中加执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再一次表明,无论犯罪分子逃到哪里,最终都难逃法律的制裁。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法津的尊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的力量”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美文佳作欣赏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
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遣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海伦·凯勒在失聪、失明、失语的情况下,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作家、教育家。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文天祥被俘后,不屈从威逼利诱,宁死不降,从容就义。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赏评】 本文着重从“生命长度”与“生命价值”进行探索,劝导人们珍惜生命,努力提高生命价值。纵观全文,作者以“秋虫”联想到生命,以“钟声”喻示生命的长短,通过人生各种矛盾的剖析,阐述一些生命的暗示,特别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要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作者从身边最微小的事情入手,由秋虫的鸣叫想到的是它对生命的强烈追求,它是以叫来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者由秋虫的生命联想到人的生命,引发议论,平易而浅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54张PPT)
第14课 原 君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14课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诗海探珠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
荒村唯古木。
诗海探珠
寒花疏寂历,
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
何事惊麋鹿?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第一句点明时令,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
最后诗人借用典故表面是自觉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其实是故作旷达之语,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孤独忧愤的心情。本诗多写静景,映衬诗人心境。末句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思考】 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确实,实在
诚意
假如
命令

使者
假如、假使
看作是

成为
疑问语气词,不译
代词,代指“公利”
助词,的
代词,代指“天下”
助词,主谓之间
使动用法,使……离散。
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使动用法,使……兴。
名词作动词,起名、称呼。
名词作动词,超过成千上万。
使动用法,使……遭受屠戮毒害。
众人。
虽然这样,那么。
指智慧和力量。
……的原因。
五、特殊句式
①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_____________
②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___________
③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 ____________
④是以其未得之也 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⑤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_______
⑥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____________
⑦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________
⑧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省略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六、名句默写
①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②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_______,又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除《______________》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后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南雷
明夷待访录
2.资料链接
《明夷待访录》诞生于______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本书计有《_______》、《原臣》、《原法》等21篇。黄宗羲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明清
原君
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至“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这段文字?
【提示】 本段从一开始便指明,古代的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因为那时的君主一心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为天下人兴利除害,自己勤劳万分,却不享丝毫利益,这不是只有父母的爱才能达到的程度吗?这不是像天那样润泽万物,却不求丝毫回报那样伟大吗?
而现在的人仇恨自己的君主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现在的君主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让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尝妻离子散之苦。随之,作者笔锋一转,直斥那些迂腐不堪的、做事行为规规矩矩的小儒。“小儒”们以“君君臣臣”的关系为天下的大伦,他们死守这个伦理,竟然认为一个君主再残暴也是君主,也应该尊如父、尊如天。这些小儒的荒谬学说正好给了君主一个好借口,把自己比作父、比作天,阻止别人对自己的产业进行窥伺。
2.以第二段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提示】 第二段开头,指出“后世为人君者”对待君位的观点态度与古人截然相反之后,作者先道出他们的“家天下”的错误思想:他们以为天下的权和利“尽归于己”,他们“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他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接着进一步指出,由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必然是残暴的:“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奉我”“一人之产业”,“一人之淫乐“,并“视为当然”。
又在此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论证由思想表现之因到行为特征之果,再到概括实质,有如层层剥笋,直达中心,使君主专制的罪恶暴露无遗,真乃一语中的,振聋发聩,论证有力。
3.文章是如何批驳“小儒”关于君主“如父如天”的谬论的?
【名师点拨】 托古论今、古今对比,先以古时人们对其君的爱戴开头,“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人对君主则“视之如寇雠,名之如独夫”。两相对比,十分鲜明地揭示出后世君主狰狞贪暴的面目。
以此批驳了“小儒”旨在维护今之君主专制的荒谬言论,肯定人们对专制君主“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是合理的,打破了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维系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伦理观念,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
4.作者在本文阐明自己的观点时选取了哪些事例?其作用何在?
【名师点拨】 文章引经据典,征用史实,论据十分充分,这些例证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为了打破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观念,作者选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这一愚忠典型来加以批驳,并以汤武之贤、桀纣之暴为依据,孟子的名言为印证,这就造成举一见三、纵横捭阖的气势,十分有理有力。
引布衣皇帝刘邦的话来披露君主“逐私利”、“家天下”的本质,用崇祯失国、杀女、自缢的史实来佐证君主难以逃脱“血肉崩溃”的惨痛下场,也都收到了点睛传神、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论据的充分、典型,不仅使论点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而且使文章血肉丰满,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染力。
[细剖·深析]
[楼主]
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找出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沙发]
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君主自身和利害关系进行剖析,指出君主们视天下为私产,结果只能导致一幕幕不是自身被杀、就是祸及子孙的“血肉崩溃”的惨剧,而要避免这种惨祸,就必须明乎为君的职分。
[板凳] 
这篇文章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把君主降低到“一人一姓”,以至可以推翻的地位,不仅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见,而且开启了以后资产阶级思潮的先河,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楼] 
作者颂扬三代以前的君主是“托古”。托古不是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参照物,为论今提供了立论的依据,意在用托古之箭来射论今之的。这样,“古之人君”与“今之人君”的反复对照,就成为全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并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写作素材积累
因果论证,层层剥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这种方法或由果探因,或由因到果,运用得法能使文章内容深刻,说理层层递进,文脉清晰。例如第一段,作者先从“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的人性本质特点出发,提出做人君须为天下而不为己。但是为天下人谋福利,就需要付出千万倍的勤劳而自己“又不享其利”,这必然是天下常人之情所不愿意的。
技法借鉴
紧接着,用许由、务光等人的不情愿做君主的三个实例证明这一点,并由这些事例推出一个结论:古之仁君禅让帝位,是好逸恶劳的人性体现,是人之常情。作者由果探因,犀利的眼光洞穿禅让的秘密,使得万代瞻仰的尧舜禹走下神坛,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随堂练笔
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10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 
死不做官的遗老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同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以劾魏忠贤,被害死狱中。黄宗羲19岁的时候,就怀揣铁锤为父亲入京讼冤,终于诛杀仇人。
年轻时就已名声大振,所谓“一时老宿闻公名者,竞延致之相折衷”,至清兵南下又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坚持抗清。
素材积累
康熙开博学鸿儒科的时候,他已经69岁了,正在浙东隐居,致力于著述及讲学,当时侍读学士叶方蔼写下一首长诗给黄宗羲,规劝他结束隐逸生活,出来为清廷效力,宗羲则答诗一首,表明其不仕清廷之志,并且让弟子陈锡嘏以老病的理由,推辞掉了。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志节与情操”、“精神的力量”、“品行高洁”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留学生弑母
4月1日在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并对母亲连刺九刀,致其母胃、肝尽破。事后,汪某对于自己的残忍行为这样解释: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事件回放:汪某的家庭并不殷实,每年30万至40万元的留学开销,全靠其母每月7000元的收入来支付,耗尽了家中积蓄,甚至不得不向亲友举债。汪某在日留学5年,从未打工,并认为自家生活条件“蛮好的”。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倍加呵护;另一方面则是不知死活,心安理得。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溺爱”、“感恩教育”、“理想与现实”、“挫折与平衡”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穿透岁月的灯盏
           茅月
美文佳作欣赏
灯依旧闪耀着,搁置在黑暗的夜里,一点如豆的光上下晃悠,沉默不语,就像许多年前大风呼呼作响的夜晚,在那张红木桌子上发着朴素的光。我们记不清它是什么时候走进这个家,或许比我早,或许比我的父亲早,一直以来,它只安静地发光照明,不言不语,最后和那些破旧的家什一起被扔进橱柜,慢慢堆积灰尘。然而,在这个突然断电陷入黑暗的晚上,它被一双柔韧的手缓慢捧出,细心擦拭,摆在了红木桌子显眼的位置上。
我的母亲熟练地拿下玻璃罩子,给里面添加煤油,然后拨亮灯芯。她的手指捏着细长的针,那是祖母做活计用的,现在,她,我的母亲已经好久没动针线了,她的眼睛不好,在白花花的日光下坐着,隔上点距离,甚至都看不清楚对面走过来的儿子。可她对生活没有怨言,依旧起早贪黑地忙活,像那盏玻璃罩子的马灯一样,沉默在坚硬的岁月里。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她轻松地出了口气,转身走出房门,轻微微地带起了一阵风,墙上的灯影开始摇晃。
没有人说话,我的妹妹和父母都在院子里,在那棵茂盛的槐树下坐着,他们背靠着椅子说些闲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那么坐着。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呆在房子里,不出去陪他们说话,纳凉,看院子里飞动的萤火虫,或许,他们记起了小时的我满院子跑抓虫子的情形,但没人注意到我正守候着一盏摇摇欲坠的灯光。风从屋子的某个角落里飞来,如同一群蛾子一样扑到玻璃罩上,火焰被压迫的很低,它低眉顺眼地看着我,却一直都不曾熄灭。墙上有些扭曲的我的影子来回晃动,它总让我想起在遥远的地方看到的皮影戏,充满了神秘和悲凉。
星星在天上流动着,就像一片片树叶给风吹了起来。父亲仰头看着天,口里喃喃地说着含糊的声音,一辈子了,他总是算计着隔夜的天气,想着明天的日头应该好些,自己好下田干活,老邻居们说,父亲是个谨慎的人,他的细心表现在每个晚上的巡夜。在我们都要睡觉的时候,父亲就拿起了那盏灯,他小心地迈着步子,从前院跨到后院,灯光在地上忽闪着,让路面显得浮动不定,很多年前的祖母在巡夜时给摔倒过,她手里的灯滚在了地上,发出骨碌碌的声音。
所以,我的父亲总是很小心地走着,他走到厨房里,将煤炉盖子拧紧,又把碟子里的调料放到纱厨底下,然后,才回过身往堂屋那边走去。灯光在我的窗子下缓慢地亮起来,又逐渐消失,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切,可一眨眼,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
那个夜晚,我的祖父不见了。他安静地躺在桐木棺材里,旁边的案板上放着一盏油灯,就像许多个电影画面中出现的情景一样,我作为长孙为他守灵。灵堂里摆着他爱吃的芝麻糕点,就在前一天,那个倔强的老头子还上山打草,他拉着我的手上坡下坎,坐在苦栎树下抽旱烟,直到太阳落山才走回家。
他拨亮了灯芯,盘腿坐在炕上说,自己感觉浑身不舒服,像腾空了的棉花袋子,他低声喃喃着,怎么突然想吃芝麻糕点。祖母佝偻着身子,将头埋在灰色的对襟夹袄里,她一声不吭,沉默的像院子里的老椿树,那时,大风正在门外的柴垛上呼啦作响。
祖母说你先去睡觉吧,她手里提着那盏马灯和我出了门,留下祖父干瘦的影子湮没在黑暗中。她颤巍巍地走,步伐有些慌乱,就像我走过雨后的池塘边,总是慌张地跑着,因为,那里曾经淹死了隔壁的男孩雷子,小脚的祖母就这样拉着我的手走过了风大夜黑的院子,一直走到一间矮小的瓦房前,那里,是我睡觉的地方。她给我盖好被子,然后又摇晃着走了出去,我并没有躺下,而是悄悄地从床上爬下来,跟着她。
在牛房那里,从干枯的椿树上突然滚落下几声猫头鹰的叫唤,哇哇哇。祖母瘦小的影子像一截小树桩一样钉住了,半天的沉默之后,她伸出干枯的手去,拧灭了马灯残存的火焰。一缕煤油的焦味缓缓升起,然后,一点一点飘散在夜空中。
【赏评】 一盏煤油灯,诉说着三代人坚硬的岁月,诉说着他们对苦难生命的守候。这盏灯,维系着三代人的亲情,抒写着他们对生命的困惑和理解。这篇文章感情真挚,文笔秀美,句句催人泪下。阅读本文,如慢慢品一壶好茶,一边品,一边看着茶叶起舞,看着香气缭绕,那种感觉是极细微的;又如慢慢听一个高贵的女子轻轻吟诵,一张嘴,一挑眉,一抹眼,一抬手……那神态,那气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共60张PPT)
第12课 师 说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第12课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诗海探珠
 定风波·次高左
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
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
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诗海探珠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
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
 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
古人肩。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下三句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词写出作者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思考】  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受”通“授”,传授知识。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三、一词多义
名词,老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学习
 从师
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动词,迷失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道德学问
指示代词,那些
人称代词,他们
表揣测语气,副词,大概、也许
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作动词,处在……以下。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句中停顿的地方。
求学的人。
相当于“用来……的”。
古人从师的风尚。
跟随、而且。
一般人。
在小的方面学习。
不一定。
六、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
⑥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七、名句默写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是故无贵无贱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_________,河南南阳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__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昌黎
文起八代之衰
2.资料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的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柳宗元
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官职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
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提示】 这是第二段开始的三个感叹句。作者经过前面一段正面的理性阐述之后,携着批判的锋芒指向“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见以从师为耻靡日不有,就时间上说,此风盛长已根深蒂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可见以从师为耻的危害之大。从后果上说,此风盛行已酿成时弊。
“无惑”之“难”是“不传”之“久”的结果,两者的因果关系,与全文的首句“必有师”遥相呼应,将“师”突出到应有的地位。在这里“嗟乎”喷薄而出,强烈的情感,颇能打动人心。
3.本文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主要批判对象是谁?
【提示】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二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紧接“君子不齿”说下来的。韩愈说自以为高贵聪明的君子的智慧,实际比不上“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正是对“君子”的深刻讽刺,而不是韩愈自己觉得奇怪。
4.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名师点拨】 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
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5.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名师点拨】 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
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
[细剖·深析]
[楼主]
《师说》这篇散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请说出你的看法。
[沙发]
这篇文章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使得文章写得非常有气势。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排偶句式,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韵之美。
[板凳] 
语言运用上错综多变。比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里直接采用士大夫们对话的口吻来写,不仅表明了士大夫们对从师计较年龄地位的错误态度,而且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神情。文章直接引用他们的原话以后,紧接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便立刻改用作者对士大夫们进行评述的口吻来写,使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针锋相对。
[三楼]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写作素材积累
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以“金钱与友谊”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10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
韩愈论学习方法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素材积累
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他一方面强调博学,另一方面又要求精约;一方面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学习时要深入钻研并沉醉于古籍之中,细细体味其精华。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学习贵在创新”、“学有所成”、“方法和技巧”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悲剧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昨天被停职,他是带着“奇迹”、“我反正信了”等“名言”走的。他显然不是个适合做发言人的官员,停他的职是对的。“7·23事故”后舆论的激烈情绪,与王面对媒体诘问时的失水准表达有一定关系。他承担一定责任是应该的。
但我们应当看到,王勇平的“官僚腔”有着相当广阔的背景。如果类似信誉危机发生在中国其它政府部门,它们的发言人未必就能有比王勇平更被公众接受的表现。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需要官方做出比撤换新闻发言人更加艰苦、认真的努力。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公信与公平”、“角色与公众”、“官僚与平民化”、“情感与理智”等话题或相关材料作文中。
知能优化演练
读韩愈
      梁 衡
美文佳作欣赏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
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
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之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
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赏评】 写韩愈的文章不少,但作者善于发掘,写出新意。就同是处于逆境而言,他将韩愈同屈原、李白进行比较。谈到,“就凭这一点来说,韩愈比屈原、李白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进而指出,在韩愈上任之前,面对这些弊端,一任又一任的地方官都做了什么呢?回望历史,面对现实,作者的发问,令人深思,使人警醒!同时,使我们对韩愈的崇高境界不禁肃然起敬。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