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你喜欢哪种花?
喜欢葵花,
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
喜欢百合,
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
喜欢兰花,
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
喜欢昙花,
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
喜欢薰衣草,
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绿》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
一
学习目标
二
三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品读文本,掌握《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
了解作者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
追寻“踪”
荷塘月色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即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咸丰皇帝弃城逃亡,圆明园被联军劫掠之后放火焚烧。原本近春园主体建筑因为四面环水,躲过了此次劫难,
1874年同治年间,清王朝意欲重修圆明园,当时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为节约开支与建造时间,内务府将近春园尚为完整的建筑完全拆毁。至此,曾经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近春园彻底荒废,从此被人们称为“荒岛”。
1913年近春园被划归当时称为清华学校的清华大学,1923年至1924年,清华在学校西部兴建了西院教授住宅。1925年8月,朱自清刚到清华时,曾住工字厅单身宿舍。1927年后搬到西院居住。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三子胤祉在京城西北郊皇家园林“畅春园”附近购地,修建一处新园林,康熙亲笔题写匾额,命名为“熙春园”,成为今天清华园、近春园的前身。
荷塘所在,正是熙春园的西部,当时被称为“柳塘”“柳堂”——当是四周遍植柳树之故。
乾隆年间,乾隆帝扩建和大修熙春园。道光时,熙春园被辟作两处,西部易名为“春泽园” ,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皇帝。1851年,咸丰皇帝即位后钦赐匾额,将春泽园更名为“近春园”。
写作背景
创作时间:1927年7月
2月6日——龙云发动云南政变。
2月8日——奉军南下入豫。
2月22日——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
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4月2日——吴稚晖、蔡元培、张人杰等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上海开全体紧急会议,决议清除共产党势力。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之后在18日另立南京国民政府)
4月17日——武汉罢免蒋介石一切职权。
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
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
5月5日——冯玉祥出师潼关,直系军阀覆没。
5月13日——夏斗寅叛变进军武汉。
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这个事变是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右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右派公开合流的信号。)
6月1日——日本出兵青岛。
6月2日——一代治学巨匠王国维自沉。
7月14日——宋庆龄声明脱离武汉国民政府。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宣告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展开了第一次国共内战和第一次国内革命,同时进入了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过渡期)
——朱自清在北京清华园写下著名散文《荷塘月色》。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
作者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也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
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写作背景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荷塘月色
第一部分
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
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
月下遐思(情)
第1段:月夜独自前往荷塘的缘由
第2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速读课文,梳理段落
找出作者的行踪以及感情的变化
行踪:家——小煤屑路——荷塘——家
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踱小径
出荷塘
不宁静,
郁闷
寻宁静,
自由
淡淡
的喜悦
淡淡
的哀愁
出宁静,
依旧郁闷
出家门
赏荷塘
第二章
品读“情”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
第3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
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
第10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家
小径
寻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小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章结构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1、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2、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1、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2、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
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章
赏析“景”
赏析第四段,作者在描绘月下荷塘美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并体会修辞的作用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比喻 出水很高的叶子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颤动的叶和花
密密挨着的叶子
通感 微风中的荷香
拟人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叶子
叶子底下的流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舒展、柔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晶莹剔透地闪光
忽明忽暗地闪光
纤尘不染的美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也就是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即: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一种可感的形象而具体化了,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
作用: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深远地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去领会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突出快速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花朵饱满,姿态柔美
含苞欲放,娇美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静默而深情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拟人)
静
动
月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优雅宁静,风姿绰约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赏析第五段,作者在描绘塘上的月色这一抽象的事物时,
是如何巧妙地使用动词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以流水喻月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态美。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
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有色彩美;又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飘浮虚幻,有梦幻美。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真和美 。
荷塘上的月色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月光
朦胧缥缈
轻柔优雅
赏析第六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如何巧妙地使用叠词?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隐约清幽
迷蒙幽暗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闹
赏析第7-9段,作者写什么内容?流露出了怎样的心绪?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文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
思考:这两段文本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
清美自然的体物抒情小赋——《采莲赋》
原赋:紫茎兮文波(微波),红莲兮芰荷(jì 出水的荷花)。绿房(莲蓬)兮翠盖,素实(白色的莲子)兮黄螺(成熟后的莲蓬)。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 ráo 兰木做的船桨),芦侵罗(丝织的卧席)。菊泽(湖泊)未反(同“返”),梧台回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chuàn)。泛柏舟而容与(徘徊),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进献)君子,愿袭(衣上加衣)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
简析:全赋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而实际上“棹移”“船动”“荇湿”“绕钏(chuàn)”等,无不是对采莲过程的动态渲染,清美自然。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而其举体轻灵小巧,笔调婉柔多姿,时时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堪称南朝抒情小赋中的上乘之作。
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表达自我,张扬性情。体现出来全然无所顾忌、无所牵挂的自由生命;纯净热烈的、风流坦荡的精神自我。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最折磨人的情诗——《西洲曲》
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的意思)。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简析: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全诗以动作展现心境,托物寄情,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相生和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诗歌前后粘连不断,时间跨度很大,从冬到春,由夏到秋;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最后竟然是在梦中;前一句写此,后一句就变成了写彼,转换全无交代,很难读懂,有人称其为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写《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
采莲赋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西洲曲》
憎恶现实
赏析第10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最后一句话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主题归纳
文章以作者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为线索,通过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朦胧、景致恬静优美等生动细腻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心理体验,反映了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感受到现实压抑,向往自由生活,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与复杂心境。
第四章
总结“法”
艺术表现手法
写景的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①写荷塘,动静结合。
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②写月色,虚实结合。
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郁达夫: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余光中: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杨振声: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李广田: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听觉
视觉——听觉
通感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
白花 (荷花) 一粒粒的明珠 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碧天里的星星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比喻
第五章
探究“问”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我”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通过描写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苦闷彷徨与寂寞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现实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进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有人说本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本文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游,呈一个圆形;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再到不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如何交织展现的?
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
① 淡淡的哀愁。
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描写都是对这种低沉情绪的诠释:小路是曲折、幽僻、寂寞的;塘边的树是蓊蓊郁郁的;月光是淡淡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虽有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现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想起古人采莲的情景,作者又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想回到梦中的江南,作者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种表现都是“淡淡的哀愁”融入其中所致。
② 淡淡的喜悦。
与“淡淡的哀愁”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晚上没有月光时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塘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入全文之中。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展现,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联系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1)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 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
②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③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
(2)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
观点一:不应该。引用古典诗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风格,体现了他写作“其来有自”的特点。有人曾说:“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镶于其中,不仅成为描景绘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如果删掉这一部分内容,朱自清的这一写作特点就无法明显体现。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朴素优美、意境深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然而文中引用的《采莲赋》中的一段文字,却命途多舛,多次被删除。你认为这段引文应该被删除吗?为什么?
观点二:不应该。作者惦着生活过的江南,做着少年的梦,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少年男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像小鹿一般冲击着他,使他不能不产生许多联想。如果删除了《采莲赋》,就会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割裂,使剩下的《西洲曲》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
观点三:不应该。文章前后篇幅搭配相称,浑然天成。正因为这样,如果将《采莲赋》这部分删除,就破坏了文章的结构,不能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体现不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