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4、美育目标:欣赏荀子的文学美和人格美。
一、回忆巩固,兴趣导入。
名家的“学习观”
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古乐府诗《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鸡, 百川东到海,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正是男儿读书时。 何时复西归? 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黑发不知勤学早, 少壮不努力, 荀子曰:?
白首方悔读书迟。 老大徒伤悲。
二.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作者简介
荀子(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 ,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先秦 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 ”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 ”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 ”,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二)自读正音
中( ) 輮( ) 舆( ) 有( ) 槁暴( ) 砺( )
参省( ) 臾( ) 跂( )楫( ) 生( ) 蛟( )
跬( ) 骐骥( ) 驽( )锲( ) 镂( ) 跪( )
蟮( ) 螯( )
三、细听朗读,整体感知。(多媒体朗读)
四、自读思考,理清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五、教师点拨,交流总结。
《劝学》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通假字: 輮, 有,
暴, 知, 生 ,
2、活用字: 解释划线词语。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翻译句子。
(1)判断句 :
学不可以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状语后置句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5)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
4.古今异义词 (1)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古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古义: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今义:阴间 古义: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今义:把抽象的思想情感等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或事物上
古义:
5.解释下列词语:
跂: 疾: 彰: 跬步: 镂:
致: 绝: 骐骥: 参省: 砺:
6、一词多义
生:(1)君子生非异也 (2)蛟龙生焉
一:(1)骐骥一跃 (2)用心一也
利:(1)非利足也 (2)金就砺则利 (3) 蚓无爪牙之利
明:(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释成语:
青出于蓝胜于蓝:
锲而不舍:
积善成德:
探究思考。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用了哪五个比喻?怎样论述论点的?
(二)第三段也运用了比喻,这几个比喻的共同点是:1.
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主旨是什么?
三.巩固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B .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叉称“韩昌黎”,是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C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被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D .古代称人行走时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 “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的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运用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取之于蓝 2.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1、2相同,3、4不同 B.1、2不同,3、4相同
C.1、2不同,3、4不同 D.1、2相同,3、4相同
4、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音、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故不积跬步(jí,积累)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ǔ,低劣)
C.锲而不舍(shě,遗弃) D.金石可镂(lòu,雕刻)
(二)理解性默写
1、《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的观点,文中“ , ”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2、荀子在《劝学》中阐明“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以“ , ”论证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四.拓展阅读
不吃读书学习的苦,就要吃更多生活的苦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起有落,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荣耀也有屈辱,有福气也有祸患。但是,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福气或者祸患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与人们的后天行为息息相关。正所谓是: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作为,才能尽量多招来福气而远离祸患呢?
战国时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在《荣辱篇》中做了详细的解释与说明,他告诉世人:人只有不断提升“认知”,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礼仪和道德,这样才能少招致耻辱与祸患。
文章开篇,荀子就说: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谦逊,可以防止各种兵器的伤害。他还说,跟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尖酸刻薄的恶语伤人,就比矛戟伤害的还要深。紧接着,荀子用“打架斗殴”来举例说明:认知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人是非遭遇屈辱的重要影响。斗殴的人,忘记了自己身体,忘记了自己亲人,忘记了自己君主。他们发泄一时了愤怒,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两个家庭都遭到摧残,还扰乱了社会秩序,这种人也是刑法所不能放过的,也是圣明的帝王所不容的。
荀子认为:作为一个人,就可忧虑的事来说,忘记了自身;从家庭内部来说,忘记了亲人;对上来说,忘记了君主;这种人啊,就连猪狗也不如了。那些喜欢打架斗殴、自取其辱的人,在荀子看来,这是狗和猪的勇敢,是不值得一提的。他们远不如君子的勇敢——行为合乎道义,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虑个人的利益得失,重视生命但为了坚持正义而永不屈服。
有的人死了,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轻于鸿毛。君子的牺牲,舍生取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那么他们的死就是重于泰山;而喜欢打架斗殴的人,属于狗和猪的勇敢,行为鲁莽冲动,死得也是轻于鸿毛。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有了这个层面的思想与认知后,也就会不再与人打架斗殴了。说完“打架斗殴”的例子,荀子紧接着告诉大家:人要提前谋划、思虑、行动,不要等自己已经陷入屈辱的困境后,再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即: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别人的人就会走投无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没有见识。我们要对光荣和耻辱、安危和利害有足够的思想与认知,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近福远祸。
荀子认为:粉饰邪恶的学说,美化奸诈的言论,干怪诞的事,招摇撞骗、强取豪夺,放荡凶悍、骄横残暴,靠这些在混乱的社会之中苟且偷生,不安其位,这是奸邪的人自取危险、耻辱、死亡、刑罚的缘由。这便是老祖宗所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实,君子与小人的资质、本性、智慧、才能,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但因为君子与小人的思想认知、行为习惯不同,最终导致人生的福祸、荣辱、功过也大不相同。荀子将这称其为:这是由于君子和小人对其资质才能的措置以及习俗的节制之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认知”对人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荀子懂得什么叫“二八定律”,估计他内心要好想多了,毕竟“猛兽总是孤独的,而牛羊才喜欢成群结队”。如果我们要想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要想做一条优秀而卓越的猛兽,我们就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与认知,这样才能正确做人做事,继而少招致耻辱与祸患。就如荀子所说:经常想想它们(代指“古代圣人的思想原则、仁义纲领”),就可以平安无事;用它们来调理情欲,就能得到好处;用它们来成就名声,就会荣耀;用它们来和众人相处,就能和睦融洽;用它们来独善其身,那就能心情快乐。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一辈子所遭受的耻辱与祸患也少。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说“不吃读书学习的苦,就要吃更多生活的苦”。所以,奉劝大家多多读书学习,努力提升思想与认知,做人做事遵纪守法,合乎道德和礼仪,这样才是使得自身少遭受耻辱与祸患的最佳方法。
《劝学》 第一课时答案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善假于物,弥补不足。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坚持,专一。
《劝学》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答案。
1、通假字: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有,同“又”暴,通曝,晒。知,同智,见识。生,同“性”天性。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 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奔走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善于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学不可以已。 学习不可以停止 。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成车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
广博地、广泛地学习;
特指长江、黄河;
爪子和牙齿;
黄土下面的泉水;
“寄托”指寄居、存身
5解释词语 略
6、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 (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7、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锲而不舍:一直刻下去,不半途而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镂刻成器。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积善成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二.探究思考答案
(一)1.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二)1.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2.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巩固检测
(一)1. B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2.D 3.C 4.D
(二)默写: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一年级 语文 第六单元——《劝学》 NO:3 使用时间:2021.11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