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

文档属性

名称 画风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5 21: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画 风》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语文学科
2.年级:小学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第四单元
5.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了解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②从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办法中受到启发,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2、内容分析:《画风》是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
3、学情分析:《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二年级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为什么要画风、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4、设计思路: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这个问题,通过让孩子默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课文寻找答案,并请同学在课本用笔画出相应句子,。接着设计四幅图画,让孩子们为这四幅图画找找画画的主人,然后,朗读课文中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画风的段落。在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环节 3’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听风的声音。)2、师:风是什么样子的?见过没?生活中的风给你什么感觉呢?3、师:是啊,风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我们能听到呼呼的风声,也能感觉得到它的存在,有三个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聪明,她们居然还能把风给画下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 《画风》! 1、听一听:是风。 2、 生:风吹到脸上很冷、风看不见摸不着……3、齐读课题。 听风的声音来导入环节新鲜有趣,让学生说生活中风给我们的感受能够拉进孩子与课文距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巩固识字环节3’ 师:不过,在欣赏他们的画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这三幅画的主人,瞧!三个可爱的小画家来了,赶快亲切地打个招呼。(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就是本文的认读生字。) (2)师点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旁显示对应的名字。(文中三个小朋友的画像)。 生找出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并多次读这些名字,读准读流利。 配合老师在课件中显示三个小朋友的画像,用和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巩固生字。 “打招呼”的识字方法,让他们觉得亲切又新颖。
三、赏画悟文环节 25’ 1、师: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请小朋友再一次默读课文,拿出笔画出答案。把你画出来的多读读。 2师:瞧!多漂亮的画呀!这些画就是这三位小朋友画的,谁能告诉我哪一幅是谁画的吗?3、师:你是怎么知道的?4、教师根据四幅图提问:风来了,风藏在哪里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了 里”的句式说话。5、师:原来写诗是这么容易呀?你们这些小诗人真棒。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这首小诗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四句话编成一首小诗:风来了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6、虽然风看不见又摸不着,但三个小朋友都用其他看得见的事物在风中的样子画出了风。吴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风,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风来了,我们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挂的等等。如果让你们来画风,你们还可以画什么呢?把你们想到的也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1、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笔画出来读一读。2、观察教师展示的四幅图,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画每幅图的主人并汇报交流。3、学生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指名读、齐读这些句子4、学生用“风把 吹 了,风藏在了 里”的句式说话。5、学生齐读小诗《风来了》6、学生思考用其他方式来画风。 1、设计四幅图画,让孩子们为这四幅图画找找画画的主人,然后,朗读课文中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画风的段落。在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2、让学生来说说画画如果你来画风,你准备怎么画的环节。用“风来了,风把______吹动了,风藏在________里。”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有吹跑的气球、跳舞的红领巾画海里的波浪、飘扬的长发、画柳枝随风舞动、放飞的风筝、画树叶飘落、飘在空中的塑料袋、跑走的衣服……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明
四、写字环节 8’ 1、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是什么结构的字?(三个字分别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 2、请同学们观察田字格的位置,并注意哪些是应该注意不写错的地方。 3、指导观察课件写字的笔顺。 4、师范写。 5、展示写得好的字(展示台) 生仔细观察卡片上的生字,并回答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观看课件中写生字的笔顺。 仔细看老师范写,自己书空。 生自己练习写字,写完后,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字或者和同学交流。 要求写的这三个字从结构上讲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分别 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独体字。(丹、艺、涛) 使用了生字卡片、生字课件以及展示台等直观教学手段,降低了学生写字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五、总结拓展环节1’ 师:小朋友,回家后想想怎么画出气味 、声音,我相信小朋友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画声音、气味。 有了运用其他事物来画风的经验,再让孩子去声音、气味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就为孩子找到了一个方向,同时也开拓了孩子的思维。
《画风》教学反思
西垅小学 吴谦
《画风》是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予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为什么要画风、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是认字、写字。那么教师就应该运用一切能够调动孩子主动认字的手段,来激发学生认字的兴趣,再巩固认字效果。让枯燥乏味的认字有趣起来。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出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打招呼”的活动,先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文章中讲了哪几位小朋友,再与宋涛、陈丹、赵小艺打招呼。在此过程中,学生适时的认识了生字。另外我把这三个名字板书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整堂课都有意无意地看到这几个字,如果本堂课带着孩子们书写其中的几个字就更好的巩固了这些生字。
二、本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这个问题,通过让孩子默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课文寻找答案,并请同学在课本用笔画出相应句子,。接着设计四幅图画,让孩子们为这四幅图画找找画画的主人,然后,朗读课文中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画风的段落。在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抓住重点句教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文本是静态的,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进文本之后当然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以新理念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我首先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调整。打破了以往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体现新时代的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把教材教活。因此在本堂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来说说画画如果你来画风,你准备怎么画的环节。用“风来了,风把______吹动了,风藏在________里。”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有吹跑的气球、跳舞的红领巾画海里的波浪、飘扬的长发、画柳枝随风舞动、放飞的风筝、画树叶飘落、飘在空中的塑料袋、跑走的衣服……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猛然间发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出来
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始终坚守“让学生读书,以读为主”这一教育理念。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生活素材的来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我们首先要注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其次在抓重点句子品读课文的环节,更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给学生创设出一种品读语句,体验情感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体验,从而领会文本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值得说明的是教师必要的朗读示范也是很重要的,在学生出现朗读障碍的时候,它能更快更直接的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学文的最后还要再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回归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让“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句俗语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更让它来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后有思则有得,多思者必多得,我觉得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足:
  一、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是认字、写字。课堂里应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孩子们写写能生字,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但由于本节课课时容量较大,包括了识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拓展训练等,以至于没有时间来联系写字,语言训练也不够扎实。
二、抓住了重点,忽视了透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是怎么画出来的?”,我抓住重点词语,采用圈一圈、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但是由于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教材该挖掘到的没有把握好,让人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就缺乏了一些内涵。
三、忽视了个性化朗读,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四、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还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体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机智,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来更好的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在于教师本身有多少深度。今后我会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自己课堂评价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