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初中语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香菱学诗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 学段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学生自主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
教 学 重 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方法。难点:学习并掌握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 学 思 路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学习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拓展延伸,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4、课堂练习,巩固并反馈。
主要 教学 方法 1、朗读法:采用自由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课文,理解文意。 2、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教师设置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学互动。
教学 资源 教学文本、教师用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 1、播放《红楼梦》主题曲 2、幻灯片出示有关《红楼梦》的文学常识。 3、板书课题《香菱学诗》 学生介绍《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作者、主题、书中主要人物) 用歌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歌声入手,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我的激情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
二、 整体感知文意 1、介绍香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香菱___学习作诗 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香菱(如此如醉地/向黛玉)学习作诗 1、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背景。 2、培养对文意的整体理解把握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积极参与)
三、合作探 究、精读悟情 1.学生深入阅读全文,讨论:A、香菱学诗的结果怎样?(成功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B、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抓住文本分析)C、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2、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文中的第1、4、5、6、8自然段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专心刻苦、着魔、废寝忘食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宝玉的言语、宝钗的言语(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妙! 4、合作探究:除刻苦外,香菱的成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深入文本分析)小结:乐学(兴趣浓厚)﹢善学(讲究学习方法)﹢一位好老师(鼓励、严格、教育有方等)﹢苦学=香菱的成功。 1.默读全文,用笔圈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2.朗读相关文段并赏析,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3、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精读课文,深入文本。 1、 深入文本,自主学习。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3、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探讨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香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从香菱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只要围绕着自己的实际情况 来谈即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对文章内容的延伸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香菱的优秀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课堂练习 1、写出文中提到的几位诗人所处的朝代极其原名:A、陆放翁是指 (朝代)的 B、王摩诘是指 (朝代)的 C、“老杜”指 (朝代)的 D、李青是指 (朝代)的 2、出示两幅画面,看看我们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也出一对联,试试看 :
上联:黛玉多愁善感悲葬花 1、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的文学常识进行归纳并整理。2、抓住小说人物这一核心要素,把课堂中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 对本堂课进行回顾,整理文中出现重要的文学常识。增长学生的知识面。2、抓住小说人物这一核心要素,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
六、 小 结 及 作 业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赞歌,也是一曲女性的悲歌。课下阅读《红楼梦》,为你喜欢的一个女性人物写一篇文章,以《我眼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为题,下周我们一起交流。 课外阅读相关书籍,并书写成文,以供下周备用。 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创新型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1、重视学生的阅读,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进文本,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2、设置情景并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整个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集体讨论的力量。4、阅读中要注重阅读迁移。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由于本堂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即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和塑造人物的一些方法,所以对于香菱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所倾注的情感有所忽略。2、没有时间对文本进行更深度的挖掘探究,还停留在稍浅的层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