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空气的成分同步课时练
一、单选题(共17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海水 B.澄清的石灰水
C.冰 D.空气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液氮冷冻麻醉
B.一氧化碳作燃料
C.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氢气填充探空气球
3.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B.空气中氮气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4/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做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差
4.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
B.积极植树造林
C.使用清洁能源
D.垃圾不落地,分类回收
5.空气质量日报中一般不包括的物质是(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6.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以支持燃烧
B.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检测报告中,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7.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B.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多
C.在霓虹灯中充入稀有气体,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氧气是很好的燃料
8.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火焰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C.依据实验现象推测,氧气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D.若止水夹没夹紧,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冰水共存物
C.清新的空气 D.食醋
10.空气中的各种成分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作食品包装袋填充气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1.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其中不正确的是
A.沸点:液氮﹥液氧 B.水蒸气含量:呼出气体>吸入空气
C.密度:氧气>空气 D.化学活泼性:氧气>氮气
1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考虑,下列哪一种物质和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别?
A.氧气 B.五氧化二磷 C.氯酸钾 D.焊锡(锡铅合金)
13.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试管容限100mL,注射器活塞抽拉至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试管内的氧气被完全耗尽(导管内的气体忽略),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的活塞大约停留在多少毫升处
A.15mL B.20mL C.30mL D.40mL
14.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可以作灯泡填充气
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15.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氮气
16.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发现氧气的体积分数少于五分之一,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
A.查看装置是否漏气
B.可能是铜粉的量不足
C.实验中可能未冷却至室温就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D.将铜粉改为木炭再重做实验
17.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红磷的量多少对实验的结果无影响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综合题(共5题)
18.现有H2、CO、CO2三种气体,请从不同角度指出其中任一气体与另两种气体的不同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氧气的含量: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塞在整个实验中的运动状况是先向_______(填“左”或“右”,下同),然后向_______,最后停在刻度_______处。
(3)与课本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测定结果偏低,写出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20.空气中氧气约占21%,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是工业上制取氧气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工业上制氧气流程图:
(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变化属于 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氮气的沸点﹣196℃,氧气的沸点﹣183℃,在蒸发的过程中 _____ (填“氮气”或“氧气”)先被蒸发出来。
(3)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引起物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 _____ 。
21.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图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人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集气瓶内主要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还能得出剩余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22.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填化学符号)。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填字母)。
(2)从变化角度:
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装置内压强从反应开始到打开止水夹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3)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下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I中发生的是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③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个。
④下图是化肥硝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填字母)。
A 易溶于水
B 熔点高
C 受热易分解
(4)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填字母)。
A 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置工业、生活和建筑废渣,减少地面扬尘
B 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C 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
C、冰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C。
2.B
【详解】
A、氮气经过降温或加压可以形成液态氮气,液氮的温度极低,医疗上可再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错误;
B、一氧化碳做燃料,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正确;
C、稀有气体做电光源,利用了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其物理性质,错误;
D、H2用于探空气球,利用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小,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不是氧气。选项A错误;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选项B错误;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选项C正确。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好。选项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
A、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不符合这一主题,符合题意;
B、植物能吸收、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粉尘,积极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空气资源,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C、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小空气污染,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D、垃圾不落地,分类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等;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二氧化碳,故选D。
6.A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符合题意;
B、常用于食品防腐的气体一般为氮气,空气中稀有气体含量少,不符合题意;
C、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7.D
【详解】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填充于食品包装中,用于防腐,不符合题意;
B、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多,不符合题意;
C、在霓虹灯中充入稀有气体,是利用了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符合题意;
D、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是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几乎不变,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红磷火焰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最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至刻度1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止水夹没夹紧,红磷燃烧放热,导致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通过导管逸出,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大于五分之一,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9.B
【分析】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详解】
A、澄清石灰水含有氢氧化钙和水,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冰、水是水的不同状态,是同一种物质,是纯净物,符合题意;
C、空气含有氧气、氮气等物质,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食醋含有醋酸和水等物质,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详解】
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78%,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包装袋填充气,选项符合题意;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21%,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能用作食品包装袋填充气,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空气中含量较小,选项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94%,空气中含量较小,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A
【详解】
A、液氧的沸点是-183℃,液氮的沸点是-196℃,故A错误;
B、呼出气体水蒸气的含量要多于吸入空气水蒸气的含量,故B正确;
C、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而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29,故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C正确;
D、氧气的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而氮气是比较稳定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A.
12.D
【详解】
A、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B、五氧化二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C、氯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D、焊锡中含有锡和铅,属于混合物。
故选:D。
13.C
【详解】
试管容限100mL,注射器活塞抽拉至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夹紧弹簧夹,空气总体积为100mL,实验结束后试管内的氧气被完全耗尽,消耗氧气的体积为 ,则注射器活塞停留在。故选C。
14.B
【详解】
A、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故A正确;
B、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故B不正确;
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可以作灯泡填充气,故C正确;
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故D正确。故选B。
15.D
【详解】
A.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携带出人体内少量水蒸气,故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气体中多,但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仍为氮气,故A错误;
B.人体呼出气体中氮气含量变化不大,仍为最多,二氧化碳从人体内排出,含量有所增加,但氮气含量仍为最多,故B错误;
C.呼出气体中主要成分仍为氮气,从人体内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导致两者含量增多,吸入的气体成分中主要消耗氧气,故氧气含量在呼出气体中下降,故C错误;
D.氮气不参与人体内的呼吸活动,故吸入的氮气基本全部被人体排出,故氮气含量最多,故D正确。
16.D
【解析】
【详解】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时,外界的气体会进入集气瓶,使氧气测量变小;
B、红磷的量不足空气内的氧气不能完全消耗,进入水量比五分之一要小;
C、未冷却至室温时气体膨胀,就打开了止水夹,进入水量比五分之一要小。
D、由于木炭或硫磺燃烧后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或二氧化硫气体,所以不能将铜改为木炭再重做实验;故选D。
17.C
【详解】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红磷的量多少对实验的结果有影响,如果红磷不足会导致氧气剩余,影响实验数据;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C.
考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8.氢气是一种单质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解析】
【详解】
在H2、CO、CO2三种气体中,只有氢气是单质,另两种物质是化合物;只有CO有毒,另两种无毒;只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另两种比空气的小;只有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另两种物质具有还原性;只有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另两种物质不溶于水。
19.白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化学式表达式略 右 左 4 无需在空气中点燃,避免盖橡皮塞时空气逃逸引起误差/燃烧产生的白烟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更环保 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详解】
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白磷燃烧前后气体的体积变化、装置的特点及实验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1)白磷燃烧跟红磷燃烧的现象一样,都是放热,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刚开始加热时,玻璃容器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使活塞右移;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又会使容器内的气压变小,所以活塞又往左移,因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最后活塞停在刻度4处;
(3) 将白磷放置在密闭容器内,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利用85℃的热水将白磷点燃,与课本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白磷无需在空气中点燃,避免盖橡皮塞时空气逃逸引起误差/燃烧产生的白烟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更环保;
(4)若测定结果偏低,写出可能原因: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20.物理变化 氮气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详解】
(1)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的不同,分离过程中没有其它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蒸发液态空气首先的到的是氮气;
(3)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引起物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故答案为
(1)物理变化;(2)氮气;(3)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21.保证氧气充分反应 瓶内有大量白烟生成 水被倒吸入集气瓶内,水位上升至刻度1处 不易溶于水 不支持燃烧且不燃烧 否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无法形成压强差
【详解】
(1)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了保证氧气充分反应,则需要提供足够的红磷将其消耗完毕,所以加入红磷要稍过量;
故答案为:保证氧气充分反应。
(2)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为固体,形成白烟,因此可以看到大量白烟生成;由于瓶内氧气被消耗,气体减少,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大于内部压强,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水位上升至刻度1处;
故答案为:瓶内有大量白烟生成;水被倒吸入集气瓶内,水位上升至刻度1处。
(3)磷过量,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氧气被消耗完毕,剩余的气体不与磷继续反生反应,说明剩余气体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而进入水的体积没有增加,说明减少的气体只有氧气,内部剩余的气体也没有溶于水中,进一步减少气体体积,使压强再减少,进入水的体积增多,所以说明剩余气体化学性质为不支持燃烧且不能燃烧,物理性质为不易溶于水;
故答案为: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且不燃烧。
(4)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一样,都是气体,并且消耗氧气的体积等于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这样导致反应前后气体未发生改变,内部压强不会减小,外部大气压则不能将水压入集气瓶内,无法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五分之一的结论;
故答案为:否;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无法形成压强差。
22.N2 C B 物理 NH3+O2NO+H2O 3 AC AC
【详解】
(1)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用“”可表示的微粒是氮分子;故填:N2;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所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4:1,所以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故填:C;
(2)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且消耗氧气,集气瓶内压强先增大后减小,且反应后的压强减小约反应前压强的五分之一,故填:B;
(3)①步骤I中,利用空气中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把各种成分分离开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②步骤Ⅲ中,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发生反应的符号方程式为:NH3+O2NO+H2O。
③上述化学反应中,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一氧化氮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都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都属于化合反应。故填:3。
④酸铵应密封保存并且防潮,说明硝酸铵易溶于水,应该防晒隔热,说明硝酸铵受热易分解。故填:AC。
(4)A.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置工业、生活和建筑废渣,减少地面扬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B.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不会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故填: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