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我综合评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5分)
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
A.金刚石 B.氯化钠
C.水 D.氧气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
3.兰花清香扑鼻,我们能闻到远处兰花的香味是因为 ( )
A.分子在不停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空隙
D.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4.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 (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分解成原子
C.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D.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5.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
A.氧原子 B.氧离子 C.氧分子 D.水分子
6.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
A.1 B.2 C.3 D.4
7.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B.分子的体积比原子大
C.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8.四种物质:①空气、②液态氧、③二氧化碳、④过氧化氢,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10.符号2N、N2、2CO、CO2中,数字“2”能用来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 )
A.2N B.N2 C.2CO D.CO2
11.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12.人们常用模型来表示分子。如果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碳原子,则图中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 )
13.图为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14.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微粒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微粒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C.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D.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跟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17.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的空气成分要与地球上的空气成分基本一致(资料: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工作舱中空气的主要成分,图中最合理的是( )
18.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
A.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分子间有空隙
19.下列微粒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
20.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其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蜡烛燃烧 B.过氧化氢分解
C.水结冰 D.氧化汞受热分解
2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氮气、氧气等比较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氮气、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5∶1
D.氮气、氧气混合后各自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22.下列关于水受热沸腾、水蒸气遇冷凝结实验(如图所示)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加热的作用是让分子从静止开始运动
B.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体积增大
C.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间空隙增大
D.实验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3.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按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①②
24.图是氢分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水分子的示意图。从该图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
25.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如图是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符合该反应微观过程先后顺序的选项是 ( )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5分)
【生活现象解释】
26.(4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现代科学家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缩写为 STM)已“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排列的状态,并可以改变原子的“队形”(称为“原子操纵”技术,如图0所示),进一步证实了 。
(2)图1为金刚石和过氧化氢的微粒示意图。
①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 ;构成过氧化氢的微粒是 。
②由图B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写出一点即可)。
27.(3分)物质的宏观现象是由其微观本质决定的。
(1)如图2所示的照片上有28个一氧化碳分子,这些分子巧妙地按照人的形状排列。两万多个这样的“人形”紧密地排成圆柱体时,其直径仅与一根头发丝相近。由此说明分子 。
(2)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中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水,其中一杯是80 ℃的热水,另一杯是5 ℃的冷水,将它们静置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3所示的现象。甲、乙两个水杯中,盛有热水的是 。用微粒的观点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图2
28.(3分)图4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a、b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均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从微观角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
(2)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9.(2分)如图5所示,电子秤上的量筒中盛有蒸馏水。放置一段时间,电子秤的示数会逐渐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30.(5分)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以锶(Sr)为钟摆的钟,它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
(1)锶原子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
(2)锶原子的质子数为 ,最外层有 个电子,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31.(3分)据图7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你从图甲中获得的一条信息: 。
(2)图乙所示反应的微观过程:①氢分子分裂为氢原子,氧分子分裂为氧原子;② 。
(3)一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32.(4分)观察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同一周期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同点是 。
(2)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
(3)表中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有 (填元素符号,下同)。
(4)表中所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1个电子,达到8电子相对稳定结构的有 。
33.(2分)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产生下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盛有一定量酒精的量筒放在电子秤上称量 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示数减小
B 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乒乓球鼓起
A: 。
B: 。
【科普阅读理解】
34.(3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14C呼气试验是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测者空腹口服一粒14C尿素胶囊,静坐20 min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气完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
如果胃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催化尿素迅速水解成铵根离子和含14C的碳酸氢根,最终反应生成氨气(NH3)和含14C的二氧化碳,后者经肺呼出,收集呼气标本并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放射性元素14C,便可判断有无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等途径传染,其在水中也可以存活,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14C是一种放射性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14C的核外电子数为 。
(2)文中含有14C元素的物质有 (任写两种)。
(3)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有 (任写一条)。
【生产实际分析】
35.(4分)[2019·大兴期末] 图8所示为模拟工业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
资料: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1)“”表示的是 。
(2)从微粒的观点分析,空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在该变化过程中,不变的是 ,变化的是 。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36.(2分)用如图9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开始后,将滴管中的氨水挤入试管中。
(1)实验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 。
(2)设计图甲、图乙所示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
37.(2分)[2019·西城期末改编] 某化学小组分别用图0中甲、乙装置代替教材中的实验,验证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甲装置进行实验,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 。
(2)使用甲或乙装置代替丙装置进行实验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38.(4分)1991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重新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9,其质子有 个,中子有 个,核外电子有 个,构成铟原子的微粒共有 个。
39.(4分)已知一个标准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请计算(列出计算式即可):
(1)若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求一个氮原子的实际质量。
(2)若一个铝原子的实际质量为4.482×10-26 kg,求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师详解详析
1.A 2.A
3.A [解析] 由于分子在不停运动,我们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4.C [解析] 干冰升华成气体,是物理变化,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空隙变大,气体体积变大。
5.C 6.B 7.D 8.C
9.A [解析] 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比如氧气分子和臭氧分子均由氧原子构成;温度升高,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空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原子之所以显电中性是因为质子所带的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10.C
11.B [解析] 阳光充足的地方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空隙增大,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组成水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变化。
12.C 13. D
14.C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由一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多种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电量相等,故原子不显电性;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分子也不显电性;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15.D [解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水蒸发的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16.D
17.C [解析] 在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分布,且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也就是氮气分子数目是氧气分子数目的4倍。
18.D 19.D 20.C 21.B
22.C 23.B 24.C
25.D [解析] 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6.(1)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①碳原子 过氧化氢分子
②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或过氧化氢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合理即可)
27.(1)体积非常小
(2)乙 热水温度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28.(1)混合物 它们都是由不同种(两种)分子构成的
(2)分解反应
29.减小 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30.(1)金属
(2)38 2 失 Sr2+
31.(1)溶解时,蔗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之间(或蔗糖水中含有蔗糖分子和水分子,合理即可)
(2)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
(3)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32.(1)电子层数相同
(2)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电量相等
(3)He、Ne、Ar
(4)F、Cl
33.A:量筒内的部分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
B:温度升高,分子间空隙变大
34.(1)6
(2)14C尿素胶囊、含14C的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3)饭前便后洗手(合理即可)
35.(1)氧分子
(2)物理变化 分子种类 分子间空隙和分子运动速率
36.(1)喷有酚酞溶液的小纸花变红
(2)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37.(1)棉花团①比棉花团③先变红
(2)减少空气污染(合理即可)
38.49 66 49 164
39.(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