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小学语文
2年级: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二年级上册第13课
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井沿”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大致了解寓意。
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内容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3、学情分析:学生才读二年级,对于什么是对话还不太理解。在课前我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在这个学期开学时我就要求学生逐步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也有个别同学没有及时预习。
4、设计思路:从课题入手,理解“观”是什么意思,是谁“坐井观天”?用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图片激趣,导入新课,感知课文内容。细读感悟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理解寓言所阐明的道理。随文识字、写字指导。本文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概意思。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一、从课题入手,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3’ 1、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齐读课题。谁来说一说,“观”是什么意思?对,是看的意思,那么究竟是谁坐井观天呢?请把书翻开P60,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生:“观”是看的意思。 从课题直接导入新课,简单直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学习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0’ 1、师:《坐井观天》这个故事是关于哪两个小动物的呢? 2、师:读了课文后,谁能把它们俩的图片贴在适当的位置? 3、师:青蛙蹲在井底,小鸟落在井沿上(出示“井沿”)齐读。 “井沿”就是井口、井边。 学习“沿”字。(指名读,开火车,组词)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分析字形,“沿”上面不是“几”)。 4、师:青蛙和小鸟第一次对话说了些什么? 师过渡: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情争论起来了,什么事呢? 5、课件出示“天有多大?” a. 师:它俩是怎样认为的?谁来读一读? 8、师:谁的话是对的呢?天到底有多大? 我们先来看看青蛙是怎么说的。 9、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还用飞那么远吗?” 指名读。 a. 理解“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吹牛) 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让我们跟着青蛙到井底去看看天。 b. 做小实验。(卷书) 10、师: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视线被书挡住了,所以看东西都只有圆筒这么大,相同,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它看的天也只有井口那么大。 c. 再读句子,齐读。(指导“还用飞那么远吗?”) 11、课件出示小鸟的话。 a. 指名读。 b. 理解“无边无际”(贴图)—没有边际,形容极其辽阔。 学习“际”字(指名读,开火车,组词)。 c. 练习说话: 是无边无际的。 d. 再读句子,齐读。 12、师:听了小鸟的话,青蛙笑了,它说什么?(指名读) a. 用“一……就……”说话。 b. “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为什么?” (因为它始终没有跳出井口看一看。) c. 小鸟也笑了,它说什么?(指名读) 出示“信”字,齐读、开火车读,组词。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亻”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 d. 师: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它们“笑”的意思一样吗? (生讨论回答) ① 青蛙笑小鸟是错的,坚持自己的意见。 ②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师:说得真棒!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一次的对话呢? 同桌先练练,呆会我们一起来读。 生:青蛙和小鸟。 生上台贴图。 生: “沿”上面不是“几” 指名读。 生读课文 请同学读句子。 同学们卷书做实验。 通过实验知道了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齐读句子。 生学习生字,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 生练习说话。 生用“一……就……”说话。 用识字好方法记住生字。 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分组读,男、女生读。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主,而且是学生自主研读,避免出现教师牵引的情况。发挥学生人的主动性。 随文识字是非常好的识字方法,可以学习生字又可以理解句子。 识字也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生字。 当堂做卷书的实验,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青蛙的话。 学生练习说话,在二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是很重要的要求。
三、表演读课文 1、师:接下来,同桌之间或者你找搭档也行,分配角色读一读课文吧! 2、师:哪些小朋友想扮演青蛙?小鸟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指名上台来表演读。 齐读课文 通过表演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让他们更加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四、拓展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看一看吗? 1、不会(为什么不会呢?)。 如果青蛙不想出来,你可以再劝劝青蛙吗? 2、会。 师:青蛙跳出井口后,你们猜,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否则就会像这只井底之蛙一样。 生发挥想象力练习说话 拓展的设计是文本的延伸,也是学生练习说话写话的一个训练。
教学反思:
教了这堂课后,我有几点体会:
一、《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原意是讽刺青蛙的眼光狭小,固执已见。但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拓展问题“青蛙是否愿意跳出来”,它指向的是一个人的内心立场和主观状态。它引导学生来揣摩青蛙的内心世界,揣摩它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是否跳出来的讨论,其实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而第二个问题“青蛙跳出来以后会说些什么?”,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
二、好的课堂永远是必要预设和随机生成的有机统一。上课不能没有备课,一定的预设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与计划,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上课不能有太多的随意性的。它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设。但上课又不能局限于预设的方案,如果按部就班,那么上课又变成僵硬死板,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灵活性。所以,在一定的时机里,随着学生的思维潮流,教师如果有灵感出现,而且是吻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那么及时捕捉住,并付于实践,及时转变为教学行为。有时,随机生成的教学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发教学高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