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备战中考生物巩固复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单选题
1. 下列描述的生物现象或行为,是生物因素引起的是( )
A. 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 B. 秋天,大雁飞向南方去越冬
C. 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叶片卷曲 D. 寒露后播种的小麦产量不高
2. 大多数鱼类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甚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残废率很高,因此发育成鱼的数量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的现象是( )
A. 一种适应性
B. 适应的相对性
C. 人工选择的结果
D. 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3. 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含羞草、真菌、水 B. 珊瑚、小狗、小草
C. 猫、珊瑚虫、细菌 D. 蝴蝶、小鸟、自下向上生长的石笋
4. 含羞草的叶子被触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 )
A. 呼吸 B. 生长现象
C. 繁殖能力 D.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5. 农民春播前要先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才能保证粮食的产量.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叫做( )
A. 抽样调查法 B. 计算法 C. 全面调查法 D. 观察法
6. 生态系统与我们人类关系及其密切,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 蚯蚓等各种动物和人消费者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伴随食物链流动
7. 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河流生态系统 C. 城市生态系统 D. 热带雨林
8.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适应极地寒冷的环境
B. 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
C.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9. 海洋中绿藻多分布在上层,褐藻分布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在低层,请分析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盐度
B. 温度
C. 阳光
D. 有机物
10. 下列现象中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香蕉适于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适于在亚热带栽种
B. 玉米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长得茂盛
C. 两条狗为争夺骨头而斗争
D. 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11. 下列主要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旱灾使农作物减少
B. 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 适当延长光照使棚栽蔬菜增产
D. 温度偏低使植物发育迟缓
12. 人属于生态系统的(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
二、填空题
13.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提示了生物间的________关系;请写出与此有关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除了________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
14. 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_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________
(2)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________ 的状态,这就叫做生态平衡。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________ 。
(3) 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________ 。
15.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________的表面.
17.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和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________,它们往往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
18.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_____。
三、解答题
19. 我们的校园能不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亲爱的同学们,为了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做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
20. 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牧草、昆虫、食草鸟、食虫鸟、鹰等动植物。请用你学过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食物关系,用文字和箭头画出食物网。_______
(2)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应有哪些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该草原中人工种草实验区用网罩起来。结果事与愿违,实验区的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请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由于某种原因牧草大量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崩溃。请在下图中画出牧草死亡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短期内的数量变化曲线。
____________
21. 请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实验探究题
22. 目前,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影响正不断升级.人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加速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
瘦肉精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质量相等、生长状态相似的两只老鼠分为A、B两组:
A组:用含瘦肉精的猪肉进行喂养,每隔10天测一次心率。
B组:用等量不含瘦肉精的猪肉进行喂养,每隔10天测一次心率。
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A组 B组
饲料类别 含瘦肉精的饲料 正常的饲料
初始测量(心率) 150 150
第一次 230 148
第二次 320 150
第三次 400 152
第四次 死亡 正常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________ ?
(2)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
(3)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4)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对于食品安全提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 。
五、综合题
23. 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湖水DDT的浓度为0.00005ppm,检测发现湖泊中一条食物链的A、B、C、D、E五种生物体内均含有不同浓度的DDT,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受检生物 A B C D E
DDT的浓度/ppm 0005 5.0 0.5 75.5 0.04
(1)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 ,其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 .
(2)该生态系统成分中除了这五种生物外,还应包括________者和________ , 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 .
(3)沿着这条食物链生态系统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流动.
(4)若大量捕杀生物B,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有限的.
24. 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__,生物分类的单位越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__。
25. 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种),消费者是 (2
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如果
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这说明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 作用。2022备战中考生物巩固复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单选题
1. 下列描述的生物现象或行为,是生物因素引起的是( )
A. 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 B. 秋天,大雁飞向南方去越冬
C. 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叶片卷曲 D. 寒露后播种的小麦产量不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受光照影响形成的昼夜节律,是光照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秋天大雁飞向南方越冬,说明了温度对大雁的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刺吸植株的茎、叶,尤其是幼嫩部位,导致叶片卷曲,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
寒露后播种的小麦,温度低对于出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的,是受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D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 大多数鱼类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甚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残废率很高,因此发育成鱼数量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的现象是( )
A. 一种适应性
B. 适应的相对性
C. 人工选择的结果
D. 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例如:在一个繁殖季节里,大多数鱼类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甚至数百万粒以上,由于鱼的卵是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所以成活率极低,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利于需要产下很多卵,来保证后代的成活.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故选A
3. 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含羞草、真菌、水 B. 珊瑚、小狗、小草
C. 猫、珊瑚虫、细菌 D. 蝴蝶、小鸟、自下向上生长的石笋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含羞草、真菌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水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错误;
小狗、小草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错误;
猫、珊瑚虫、细菌,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C正确;
蝴蝶、小鸟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自下向上生长的石笋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D错误。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4. 含羞草的叶子被触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 )
A 呼吸 B. 生长现象
C. 繁殖能力 D.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含羞草的叶子被触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特征。
5. 农民春播前要先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才能保证粮食的产量.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叫做( )
A. 抽样调查法 B. 计算法 C. 全面调查法 D. 观察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上常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等。
2、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详解】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题干中,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选取一部分种子作为样本进行测定即可,属于抽样调查。
【点睛】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6. 生态系统与我们人类关系及其密切,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 蚯蚓等各种动物和人是消费者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伴随食物链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B正确;
土壤中的蚯蚓是分解者,它们都可以促进物质循环,C错误;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伴随食物链流动,D正确。
7. 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河流生态系统 C. 城市生态系统 D. 热带雨林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上述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类型
8.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适应极地寒冷的环境
B. 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
C.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极地生活,A正确;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D正确。
9. 海洋中绿藻多分布在上层,褐藻分布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在低层,请分析影响海藻分布主要因素是( )
A. 盐度
B. 温度
C. 阳光
D. 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10. 下列现象中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香蕉适于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适于在亚热带栽种
B. 玉米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长得茂盛
C. 两条狗为争夺骨头而斗争
D. 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A、香蕉是热带水果,需要的温度高,而柑橘是亚热带水果,需要的温度较高,因此香蕉适于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适于在亚热带栽种,主要是受温度影响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玉米的生长需要吸收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因此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长得茂盛。主要是受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水和无机盐(土壤)的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两条狗为争夺骨头而斗争,是同种动物狗之间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的竞争关系.故符合题意;
D、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是受非生物因素光影响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1. 下列主要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旱灾使农作物减少
B. 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 适当延长光照使棚栽蔬菜增产
D. 温度偏低使植物发育迟缓
【答案】B
【解析】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据此解答。
【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旱灾使农作物减少,适当延长光照使棚栽蔬菜增产,温度偏低使植物发育迟缓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属于生物对生物因素的影响。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 人属于生态系统(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有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和水分等。
【详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人属于高级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的肉、蛋等为食物,因而也属于消费者。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填空题
13.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提示了生物间的________关系;请写出与此有关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除了________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
【答案】 ①. 吃与被吃 ②. 海藻→虾米→小鱼→大鱼 ③. 阳光 ④. 温度 ⑤. 水 ⑥. 病毒 ⑦. 细胞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提示了生物间的吃与被吃关系;与此有关的一条食物链:海藻→虾米→小鱼→大鱼。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14. 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图中生产者是________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________
(2)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________ 的状态,这就叫做生态平衡。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________ 。
(3) 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为________ 。
【答案】 ①. 草 ②. 草→鼠→蛇→鹰 ③. 相对稳定 ④. 增加 ⑤. 消费者
【解析】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如草→兔,兔多了草就少,草少了兔就被饿死,兔因饿死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多,草多了,兔因食物充足数量也慢慢增多,但最终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维持一定的比例。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如果由于人类大量围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增多,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3)生态系统中,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图中所有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5.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阳光、温度、水(或空气)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6.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________的表面.
【答案】岩石圈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圈的范围.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圈的概念、范围方面来切入。
【详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那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点睛】生物圈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好好理解掌握.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7.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和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________,它们往往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
【答案】 ①. 食物链 ②. 食物网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18.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_____。
【答案】各种影响因素
【解析】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食物、光、空气、水等。而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环境的含义。
三、解答题
19. 我们的校园能不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亲爱的同学们,为了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做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因为校园是由生物与环境(非生物)构成的。保护花草、爱护动物等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如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缺一不可,所以说我们的校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关知识点,熟练掌握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0. 在一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牧草、昆虫、食草鸟、食虫鸟、鹰等动植物。请用你学过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食物关系,用文字和箭头画出食物网。_______
(2)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应有哪些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该草原中的人工种草实验区用网罩起来。结果事与愿违,实验区的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请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由于某种原因牧草大量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崩溃。请在下图中画出牧草死亡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短期内的数量变化曲线。
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和分解者 ③. 牧草用网罩起来,破坏了原有食物链,昆虫失去天敌,大量繁殖 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交织而成的,在本生态系统中存有:①牧草→食草鸟→鹰牧②草→昆虫→食虫鸟→鹰两条食物链,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指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草是植物为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所以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食物链被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用网把牧草罩住可以防止鸟吃草籽,但是鸟吃草籽的同时也吃昆虫,导致食物链被破坏,所以昆虫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
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现在草死了,所以食物多了在短期内会导致其数量增加。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
点评:此题是道基础知识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解答此题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书写原则等。
21. 请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答案】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析】
【详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实验探究题
22. 目前,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影响正不断升级.人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加速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
瘦肉精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质量相等、生长状态相似的两只老鼠分为A、B两组:
A组:用含瘦肉精的猪肉进行喂养,每隔10天测一次心率。
B组:用等量不含瘦肉精的猪肉进行喂养,每隔10天测一次心率。
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A组 B组
饲料类别 含瘦肉精的饲料 正常的饲料
初始测量(心率) 150 150
第一次 230 148
第二次 320 150
第三次 400 152
第四次 死亡 正常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________ ?
(2)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
(3)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4)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对于食品安全提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 。
【答案】 ①. 瘦肉精对老鼠的生长有影响吗 ②. 是否含有瘦肉精 ③. 用于实验的老鼠数量太少 ④. 禁止用含有瘦肉精的饲料喂养猪羊
【解析】
【分析】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瘦肉精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所以变量应该是否含有瘦肉精。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是否含有瘦肉精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详解】(1)人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加速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瘦肉精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质量相等、生长状态相似的两只老鼠分为A、B两组。因此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瘦肉精对老鼠的生长有影响吗?
(2)根据实验设计,含瘦肉精的饲料,正常的饲料,其它相同如将质量相等、生长状态相似的两只老鼠分为A、B两组,因此本实验的变量是否含有瘦肉精。
(3)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用于实验的老鼠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可以用10只老鼠,而且重复实验次数太少,缺乏可信度,可以充分测量7次。
(4)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对于食品安全提一条合理建议:禁止用含有瘦肉精的饲料喂养猪羊等。
【点睛】在设计探究时,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唯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五、综合题
23. 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湖水DDT的浓度为0.00005ppm,检测发现湖泊中一条食物链的A、B、C、D、E五种生物体内均含有不同浓度的DDT,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受检生物 A B C D E
DDT的浓度/ppm 0.005 5.0 0.5 75.5 0.04
(1)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 ,其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 .
(2)该生态系统成分中除了这五种生物外,还应包括________者和________ , 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 .
(3)沿着这条食物链生态系统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流动.
(4)若大量捕杀生物B,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有限的.
【答案】 ①. A→E→C→B→D ②. A ③. 分解 ④. 非生物成分 ⑤. 光 ⑥. 物质 ⑦. 能量 ⑧. 自动调节
【解析】
【分析】(1)有毒物质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据此,结合表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食物链可表示如下:A→E→C→B→D。食物链的起始端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A,消费者B、C、D、E。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改变,会引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的概念及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4. 生物分类中,最基本分类单位是__,生物分类的单位越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__。
【答案】(1) 种(2)少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 ,容易题,属于理解层次。
25. 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3种),消费者是 (2
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 ,能量沿食物链和 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 。如果
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 状态,这说明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 作用。
【答案】 ①. 水草、浮萍、水绵 ②. 鱼、虾 ③. 分解者(细菌、真菌) ④. 光 ⑤. 食物网 ⑥. 减少 ⑦. 黑鱼 ⑧. 相对稳定 ⑨. 自动调节 ⑩. 光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2)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光能,能量和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
(3)放入黑鱼后,存有这样的食物链:水生植物→虾→小鱼→黑鱼,所以小鱼的量会减少,DDT是剧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排出也不易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
(4)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量又处于稳定状态,
(5)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点评:此题是道基础知识题,解答的关键是会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数量变化以及物质和能量来源及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