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专题 古诗词积累
(七年级下)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②而涕③ 下!
【注释】①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纵横。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手法、情感: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手法、情感: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的对比,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手法、情感: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手法、情感: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的对比,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为征伐契丹时军事失利的武攸宜屡次进言,遭贬为军曹。苦闷忧愤的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全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孤寂以及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作手法】
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一、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是: , 。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
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面涕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面涕下。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针对训练
二、理解与赏析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悲愤情态;
“独”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寂和悲愤。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二、理解与赏析
1.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D解析:“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泪水”
D
望 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①。
造化钟②神秀,阴阳③割④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⑥凌⑦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未了:不尽。 ②钟:聚集。 ③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④割:分。 ⑤曾:同“层”。 ⑥会当:终当,终要。 ⑦凌:登上。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③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内容: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以问答的形式,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上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上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
炼字、手法:这联写近望之势,上句虚写,下句实写。“钟”字用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内容:凝望之景。“决眦”将诗人极目远望时全神贯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这句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情感:“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绝顶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借助想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全诗主旨】“望”字贯穿全篇,描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表达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出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写作方法】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
(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 。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 。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解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针对训练
二、理解与赏析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二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①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英雄气概。
②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二、理解与赏析
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B
二、理解与赏析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上句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D
解析: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①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②遮望眼,自缘③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寻:古代长度单位。 ②缘:因为。③浮云眼:喻指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千寻高的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内容:“千寻塔” 极言塔的高峻, 第二句从侧面衬托出塔高。奇峰高塔,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派生机。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展望。
内容:借用典故来直抒胸臆,“浮云”指代奸佞小人,这里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等,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精神。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写作背景】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期满后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此诗。
【全诗主旨】全诗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以理入诗,蕴含“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的哲理, 表达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以及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写作手法】
“浮云”这一意象象征困难、挫折、障碍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一、理解性默写
1.《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 。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3.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4.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 , 。
解析:
1.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针对训练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做 。
解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2.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千寻(见日升) 铺垫
针对训练
三、理解与赏析
1.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2.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本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四、理解与赏析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
解析:D 并没有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①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译文】不要嘲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招待客人备足鸡肉、猪肉。/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人们穿戴简朴,保持着传统风俗。/ 从今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就会趁着月明来闲游,随时都会拄着拐杖在夜里敲门拜访这里的村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
哲理:景中寓理。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豁然开朗的思考,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情感: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既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情感:写出了诗人归途的愉悦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在家之时。
【全诗主旨】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作手法】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一、理解性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 。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 。
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
解析: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针对训练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做 。
解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2.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千寻(见日升) 铺垫
针对训练
三、理解与赏析
1.“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通常指什么?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三、理解与赏析
3.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示例1:我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因为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或:“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之中)和农村秀美的风光(或:颔联写山水景色写景中蕴含生活哲理,诗人陶醉在山西村风物美之中),以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或:颈联写出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和对古老民俗的赞美;诗人陶醉在山西村民俗美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示例2: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诗人被罢官归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柳暗花明”隐含诗人受挫不馁的精神,失意而不悲观。“乘夜闲游”“拄杖叩门”虽貌似闲适,却始终未能忘情国事,更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理解与赏析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换的美景,淳朴的民风,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B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①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②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①吟:指吟诗。 ②落红:落花。此处是诗人自比
【译文】在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红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内容: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的愤懑,又有“吟鞭东指”的洒脱;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
手法、情感:联想,比喻,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广阔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自然而朴实,表达了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
【全诗主旨】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的复杂情感,表现出诗人虽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奉献精神。
【写作手法】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一、理解性默写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 。
2.《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
3.《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 。
4.欧阳修答案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 , 。”一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诗人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答案: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针对训练
二、阅读理解
1.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答案:
1.白日斜或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针对训练
三、理解与赏析
1.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言之成理即可)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四、理解与赏析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D
四、理解与赏析
2.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B
一、字音标注
独怆( )然而涕( )下 岱( )宗夫( )如何
荡胸生曾( )云 齐鲁青未了( ) 决眦( )入归鸟
chuàng
·
二、重点实词解释
1.独怆然而涕下 2.造化钟神秀 3.阴阳割昏晓
4.会当凌绝顶 5.自缘身在最高层
·
·
·
·
··
·
·
悲伤的样子
tì
dài
fú
céng
liǎo
zì
·
·
·
·
聚集
分
登上
因为
三、成语积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足鸡豚( ) 夜叩( )门 吟( )鞭东指即( )天涯
tún
kòu
yín
jí
综合练习
四、理解与赏析
1.下列对句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望中所见,侧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之美。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D.“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B
析错:B 项“侧面描写”错误,应为“直接(正面)描写”。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
苍茫的落寞情怀。
B.《望岳》全诗无“望”字,但“望”贯穿全篇。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洋溢
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C.《登飞来峰》借景说理,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想要
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登飞来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
C
析错:C 项《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表现出“作者想要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3.下列对句子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
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
孤独。
C.“浩荡离愁白日斜”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
情境烘托“离愁”。
D.“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边暮霭弥漫、月
色朦胧的画面,营造出冷寂、悲凉的氛围。
B
析错:B 项这两句表现的是对山村迷人景色、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现失意与孤独。
4.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
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B.《游山西村》写景中蕴含哲理,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会出现豁然开朗境
界的人生思考,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己亥杂诗》一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
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D.《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
怀和深切忧虑。
C
析错:C 项诗人以落红自比,表达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怀为国效力的决心,并非有“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