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请指出下列图片的出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 的 女 儿》
《丑 小 鸭》
《拇 指 姑 娘》
这些都是 (国家 ) 的 作品 。
丹麦
安徒生
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 和
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
进行教育。
想象
夸张
19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作家作品
安徒生
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全名为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
安徒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将童话当作严肃文学进行创作的作家,著名童话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等。
写作背景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沦为英国附属国,丹麦人民受着本国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成了《皇帝的新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
1.学习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复述
故事主要情节)
2.调动自己的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
课文(想象故事的各段情节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认识到
这些行为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中产生的,并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类似
现象,从而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速读课文:
1.复述故事(标记关键词句,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
2.理清课文思路。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引子
情节
字音字形
聘 请 炫 耀 称 职 妥 当 呈 报
钦 差 滑 稽 圈 定 狡 猾 陛 下
爵 士 头 衔 勋 章 袍 子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xuàn
chèn
jué
bì
jī
xián
qīn
hè
hài
pìn
dang
chéng
quān
xūn
páo
jiù
学习检测:
1.复述故事(标记关键词句,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
骗子登场
大
臣
受
骗
皇帝视察
师生合作,梳理故事情节。
游行大典
揭穿骗局
理清课文思路
开端
引子
情节
结局
高潮
发展
骗子做新装
君臣看新装
皇帝试新装
小孩揭真相
皇帝爱新装
皇帝展新装
①
②~④
⑤~
被骗、骗人
~
本文线索:
“新装”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找文中语句:
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成功?
思考:
爱穿新衣的嗜好、
爱慕虚荣的心理、
自负多疑的个性。
抓住皇帝
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标记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他们做出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
最高贵的骑士
托后裙的内臣
人物描写 评价
老大臣
典礼官
皇帝
诚实的、善良的
随员
一个小孩
老百姓
骗子
诚实的
官员
骄奢淫逸、爱慕虚荣;
虚伪、狡猾;
愚蠢、自欺欺人
昏庸无能、心虚、愚蠢
狡猾、投其所好、
虚伪、狡猾、愚蠢、自欺欺人
愚昧、自欺欺人
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装腔作势
语
言
描
写
动
作
描
写
心
理
描
写
从人物的可笑言行,可以看出专制制度的淫威。
自 欺 欺 人
皇帝:语调傲慢
骗子:油腔滑调
老大臣:故作镇定
官员:故作姿态
小孩:天真单纯
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语气语调。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担任的职务。
:使人听了十分吃惊。
: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报告(上级)。
滑稽
称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呈报
课堂检测:根据意思写词语。
听故事:
体会人物语气。
课后达标
把《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
嘲笑着说:“呦,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
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 反唇相讥:
如果是你,如何反击?
“呦,你帽子下面那破
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
这个人就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安徒生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并且不惜笔墨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 的大臣。
19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第二课时
品读赏析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
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极富讽刺意味。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这段情节里的三句话,有着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话之后,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已经真相大白。“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表现出人们对真相的逐渐接受。
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思考探究:
1.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傻瓜;
2.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研读探究
后来,从小孩子到老百姓都说了真话,为什么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然装模作样的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表现他们的虚伪,害怕国人明白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
归纳拓展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也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这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
主旨探究
童话通过一个 而又 的皇帝 的故事,
揭露了 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 。
昏庸无能
穷奢极欲
受骗上当
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
虚伪和愚蠢
以骗开场,以骗结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课后达标
续写故事:
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呢?不少于500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