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2
0
2
1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15 金色的鱼钩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
3.小说的含义及特点。
4.了解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
5.理解词语。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同志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杨旭,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
主要作品: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荣氏兄弟》,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
文体知识
小说简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大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小说还有5个特点:1.故事情节完整;2.人物个性鲜明;3.环境描写逼真;4.主题思想深刻;5.构思角度精巧。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背景资料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
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
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
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
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青稞也叫元麦,大麦的一种,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碾成面粉炒熟,做成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背景资料
照顾—照料 安顿—安排 弥漫—充满 严厉—严肃 饱满—丰满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奄奄一息—命在旦夕
近义词
脆弱—坚强 粗糙—光滑(细致) 饱满—干瘪 喜出望外—大失所望三长两短—安然无恙 目不转睛—东张西望 奄奄一息—朝气蓬勃
反义词
[合不拢眼] 合不上眼睛。本文指老班长为三个病号的食物发愁而不能入睡。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喜悦出乎意料。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
非常高兴。
[目不转睛] 睛,眼珠。看时连眼珠都不转动。形容注意力集中。
[支吾] 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
[收敛] (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奄奄一息]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只剩下微弱的
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词语解释
学习内容
1.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2.从三个事件中任选一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描写人物
对话、动作、神态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小说写了一位
怎样的老班长。
3.课文为什么会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
第二阶:阅读理解
第一件事:(6—19自然段)“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
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第二件事:(20—23自然段)“我”因为知道真相而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
第三件事:(24—34自然段)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
从三个事件中任选一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老班长在“我”的追问下试图隐瞒真相,装出刚刚吃过鱼的样子。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第一件事(6—19自然段)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写出了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艰难和痛苦,体现了老班长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动作、神态描写
老班长为了让“我”安心,仍试图隐瞒真相。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语言描写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从第15自然段老班长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老班长怎样的精神品质?
老班长的话说明了在草地里弄点儿吃的非常困难。老班长想方设法克服了鱼难钓、鱼饵难找、眼睛坏了、找野菜靠摸等困难,给三个小战士做野菜鲜鱼汤,让“我们”感受到老班长关心战友、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第二件事(20—23自然段)
老班长用严厉的语气提醒“我”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
神态、语言描写
为什么“我”会送不到嘴边?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夸张
内心沉重
不忍心
心理描写
“一丝笑意”与上文着急的神态形成对比,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士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神态描写
“饱满的情绪”与极为衰弱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出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了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外貌描写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第三件事(24—34自然段)
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牵挂着同志,不忘鼓励战友。
语言描写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依然牢记党交给他的任务,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语言描写
赤胆忠心、舍己为人、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忠于革命、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永垂不朽……
从文中老班长的一言一行,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鱼钩”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金色”彰显课文的主旨,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品质,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老班长的缅怀之情,而且表达了对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尽职尽责精神品质的赞扬。
课文为什么会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
金色的鱼钩
交代时间、地点、起因
刻画老班长外貌
弯针钓鱼 喝上鱼汤
发现真相 隐瞒说服
稳定情绪 含泪喝汤
语言动作神态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壮烈牺牲 收藏鱼钩
结构图示
学习内容
1.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3.课文题目独特而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三阶:方法学用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娓娓道来,先交代事件的起因——一位老班长接受指导员交给他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再详细地交代老班长如何尽心尽力地照顾病号的经过;最后交代老班长不幸牺牲的结果。课文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既有对老班长的正面描写,又有对“我”的侧面描写,从而全面地揭示出老班长崇高的精神境界。
3.课文题目独特而具有深刻的意义。课文以“鱼钩”为线索,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文题目,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学习内容
随堂检测。
(1)词语检测。
(2)课文内容检测。
第四阶:课后练习
随堂检测
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
2.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 )
3.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
4.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生命垂危。( )
5.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 )
A.无边无涯 B.喜出望外 C.收敛 D.支吾 E.奄奄一息
B
A
C
D
E
一、选择填空。
随堂检测
( )出( )外 目( )转( )
( )( )一息 无( )无( )
1.写出“目( )转( )”的近义词:
2.选一个词语造句:
3.仿写“无( )无( )”式词语:
二、补充词语,完成练习。
喜
望
不
睛
奄
奄
边
涯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爸爸出差回来了,我和妈妈都喜出望外。
无影无踪
无穷无尽
随堂检测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饥饿威胁着我们。(扩句)
2.这天夜里,我们吃到了新鲜的鱼汤。(缩句)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仿写夸张句)
饥饿毫不留情地威胁着骨瘦如柴的我们。
我们吃到了鱼汤。
教室里安静极了,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随堂检测
四、课内阅读。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随堂检测
1.从描写老班长语言和神态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品质?
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从描写老班长语言和神态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老班长具有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光辉品质。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我们”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所以觉得碗有千斤重。
学习内容
毛泽东描写长征的词。
第五阶:课外拓展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十六字令三首
(于1934年至1935年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