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尽管梁山好汉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不尽相同,但他们殊途同归,聚义梁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浒传》中的一篇《智取生辰纲》,领略众英雄的风采。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
1、了解作者及《水浒传》,掌握古今词语的差异,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重点)
2、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重点)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4、掌握小说通过自然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5、体会文中众好汉的团结机智,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星象,无不精通。曾在钱塘为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述。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水浒传》。
作品简介
《水浒传》又称《水浒》或《忠义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有删节,标题是编者加的。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梁中书)要把十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太师)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阮氏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八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金银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课文所选部分就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读读写写
嗔(chēn) 歇息 干系(gān xì)
怨怅(chàng) 分晓 逞(chěng)能
颠(diān)倒 勾当(gòu dàng) 聒(guō)噪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试用自己的话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文叙述了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走的故事。
2、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女婿)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
3、本文主要人物有谁?
杨志 老都管 虞侯(2) 厢禁军(11)
晁盖 吴用 公孙胜 刘唐 阮氏三弟 白胜
4、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从谁的手中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 智取 杨志
6、默读课文,思考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7、跳读课文,根据人物的主要行动,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8、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
黄泥冈松树林
9、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主要矛盾冲突——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
次要矛盾冲突——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
局部探究
研读1—7段
1、第①“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一句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酷热难行”,突出天气的炎热。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强调天气酷热,暗示了杨志一行人负重前行的艰难。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渲染了酷热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2、第②段写杨志对军汉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表明杨志性情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粗俗和不讲理,虽有智谋、精明和谨慎,但不注重做事的方式和方法。他这种粗暴的态度必将激怒众军汉,预示双方矛盾将不断激化,为下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伏笔。
3、第③段中,“跳起来喝道”“大骂道”“拿了藤条要打”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了动作描写。“跳”“喝”“骂”“拿”“打”等一系列动词写杨志动辄打骂众军士,生动地表现了杨志粗暴、蛮横的个性和急躁的心态,加剧了一行人内部的矛盾。
4、众军汉与杨志为何会产生矛盾?
众军汉十分劳累,需要适当的休息,而杨志却一心一意只想早日将生辰纲送到,二者之间必然会出现矛盾。
5、第④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天气炎热,表明押送生辰纲途中的艰辛,同时为下文写众军汉不听杨志劝告,执意去黄泥冈上休息并买酒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第⑦段中“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说明了什么问题?“杨志无可奈何”又说明了什么?
众军汉宁愿挨打,也不想再走了,说明当时天气异常炎热,众军汉的体力和忍耐已近极限。
“无可奈何”表明杨志已失去了领导力,拿众军汉毫无办法,这是生辰纲被劫的一个重要原因。
7、第⑦段写老都管的要求有什么作用?
老都管终于忍受不了了,要求权且一歇,但是杨志不给他面子,内部矛盾进一步加深。老都管开始公然对抗,情节开始紧张起来,为下文写他对杨志的劝骂做铺垫。(杨志又一次不给老都管面子,矛盾进一步加深。老都管开始对抗,杨志彻底被孤立)
8、第⑦段中,如何理解众军汉对杨志的指责?
众军汉的指责,说明他们对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苦衷的不理解,而杨志粗暴的性情也是导致他被指责的主要原因。
局部探究
研读8—14段
1、品味第⑧段中的“影”字?
用得准确,含“若影若现”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晁盖等人躲藏之态。
2、第⑧段中,松林中七人望杨志跟前来,七个人齐叫一声:“呵也!”都跳起来,有何用意?
七人故意“叫一声”,表明受到惊吓,让杨志觉得他们胆小,麻痹对方,让对方认为自己不会是“歹人”,从而放松警惕,体现吴用他们的“智”。
3、第⑧段中,“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拿着一条朴刀。”为什么要如此写晁盖等人出场情况?
这是晁盖等七人第一次出场,他们扮作商人,把自己放在暗处,故意摆出了一副不容置疑的模样,让对手放松警惕。同时,脱得赤条条的,既照应了前文天热,也为下文证明酒中无药做铺垫。
第⑧段中的语言描写,杨志与七人的对话,表现了他精明、谨慎、戒备心强、警惕的特点,但晁盖等人的巧辩,使杨志相信了他们并非歹人而初步放松了警惕。
4、第⑨段中,“杨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中的“插”“自去一边”说明了什么?
插”字写出了杨志的随意,说明他已经被晁盖等人成功蒙骗,已经完全对他们放松了警惕;
“自去一边”传达出杨志已经脱离了集体,已经被孤立。由此推断,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已是不可挽回的结局。
5、第⑨段中,卖酒人的唱词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热得令人鼓噪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段唱词运用了对比手法,社会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暗示当时阶级矛盾尖锐。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同时,山歌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6、第⑩段中,众军公然对抗杨志的原因是什么?
语言描写,“你干甚事”说明众军汉已经公开对抗杨志,这自然与杨志行为粗暴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老都管贬损杨志的一番话给他们壮了胆。因此,杨志的小心谨慎在这次押送途中已不起作用了,这预示着生辰纲必然被劫的结果。
7、第⑩段中,挑酒汉子冷笑后说的话有何深刻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语言、神态描写,挑酒汉子的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说杨志不懂道理,在生意人面前说人家的货不好,如同打人家的脸;二是表明“我”无意卖酒与你;三是杨志说酒里有蒙汗药纯属胡说。白胜这句话既是做足了生意人的样子,迷惑杨志,为计策的实施做铺垫,又是以退为进,掌握主动权,故意设圈套让杨志等人上当,突出表现了白胜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才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8、第 段中,白胜“不卖酒”的情节有什么怎样深刻的含义?
表面上是说杨志说话刻薄;实质上是对杨志等人欲擒故纵,意在表明酒中无药,其目的是为了打消杨志的猜疑和顾忌,从根本上麻痹杨志。这样安排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情节有更进一层发展。
9、第 段中,七人为何“轮替换着舀那酒吃”?
既是表明酒的香甜,又是故意诱惑杨志等一行人,以消除他们的疑心,好让他们早点中计买酒。
10、第 段中,七人与“挑酒的汉子”讨价还价有什么用意?
语言描写,讨价还价,显示小贩特色,丝毫不露破绽,以此麻痹杨志等人,使他们放松警惕。
10、第 段中如何理解“饶酒”这个精彩的情节?
此处是细节描写。用“还”“揭”“兜”“拿”“吃”
“走”“舀”“抢”“夺”“倾”“盖”“丢”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客人”与“挑酒的汉子”讨价还价的过程。“舀”一瓢吃目的在于麻痹杨志等人,“拿上便吃”,以示酒中无药,又是麻痹杨志一行之举。“饶”字便转入第二桶酒,妙计顺利成章地得以实施。“劈手夺住”“倾”是为了向酒里倒蒙汗药。这一系列细致入微且毫无破绽的动作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蒙汗药的成功投放,杨志等人的上当,智取行动的成功,都源于这一出近乎天衣无缝的表演,突出了吴用、晁盖等人的智慧。
11、第 段中,“心内痒起来”一句中的“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痒”字生动地表现出众军汉眼见贩枣客人吃酒无任何危险,心中渴望吃酒的急切心理,也从侧面表现了晁盖等人演技的高潮,计策开始奏效。
12、第 段中,卖酒汉子所说的“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这句话有何作用呢?
卖酒汉子再一次的欲擒故纵、故意表示生气,既增强了卖酒这一行为的真实性,同时也以退为进,彻底打消了杨志心中的警惕性,使他们放下心来买酒吃,致使他最终上当受骗,丢失了生辰纲。
13、第 段中,试简要分析杨志吃酒的表现?
“杨志那里肯吃”,表明杨志处处提防,不肯轻易吃酒,担心中计。待“见众人吃了无事”,才“吃了一半”,枣子也是“分几个吃了”,其谨慎小心可见一斑。杨志虽然没有完全放下戒心,但还是中了计。
14、第 段中,卖酒汉子“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这里的“唱山歌”与上文中的“唱山歌”意义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这里的“唱山歌”照应前文,属于细节描写。但此时的“唱山歌”与前面的“唱山歌”含义完全不同。前文主要是为了引诱杨志等人上当,而这儿的“唱山歌”则流露出好汉们计策得逞后的欢愉,以及对生辰纲唾手可得的喜悦之情。
15、第 段中,最后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充分表现了杨志一行人看到生辰纲被劫走时痛苦焦急,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与上文喝酒时的情态形成鲜明对比。
16、第 段中,从记叙的顺序看,最后一段采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补叙,结尾才揭开众人智取生辰纲的谜底,可见吴用计策高明,天衣无缝,令人叹服。这样既收束全文,点明“智取”,又公开了八人的真实身份,令读者恍然大悟,使行文波澜曲折,避免平铺直叙;既吸引读者,又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对“智取”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合作探究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 “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与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的碰见是不是偶然的呢?
不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为什么吴用要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①、时间:六月初四正午,有什么天气特征?
不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十分炎热,热不可当。
休息为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②、地点:黄泥冈的松树林
山冈可用来掩护,要松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准备。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地利。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使用计谋来智取生辰纲的呢?(智用人和、智用计谋)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这样又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酒中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而中了招呢?
晁盖等戏演得好。打扮卖酒,假装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先抢一瓢酒喝,后来在争半瓢酒中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3、为什么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内部失和→没处理好内部矛盾。(外因)
对手高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吴用智谋高明,杨志棋差一招 (斗智)(外因)
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
杨志:精明能干 、小心谨慎、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
众好汉:精诚团结、随机应变、足智多谋。
主 题
本文通过对杨志与众军汉的矛盾和杨志与晁盖一行斗智斗勇的细致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江湖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生动地塑造了晁盖等众位英雄的智慧、胆识和力量,反映了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历史规律。赞扬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及其斗争智慧。
艺术特点
1、善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2、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3、巧用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4、伏笔。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