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课前预习】
1.对下列相关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是因为反应物不同C.牛奶在夏天比在冬天易变质是因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2.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盛有水的纸杯,一直到水沸腾而纸杯仍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火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C.纸杯中的水汽化吸热,使纸杯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D.酒精灯加热纸杯后纸杯的着火点升高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硫在氧气中燃烧放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热,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燃烧放热产生白烟
4.铁丝在空气中灼烧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A.铁丝的粗细B.铁的着火点C.燃烧的温度D.氧气的浓度
5.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档案室内资料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D.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课前预习】答案
1.B
2.C
3.B
4.D
5.C
纸火锅?Is It Ture
情景导入
假期,某堆放杂物的储物室里发生的一场小火灾,由于救火及时,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消防员们赶到现场时发现了这样几个奇怪的现象:
放置酒精的位置严重烧毁,放置食盐溶液的位置并未烧着。
放置乒乓球与书籍引燃时间不同。
消防员用水基型灭火器进行灭火。
猜一猜,想一想
探究1
为什么放置酒精的位置严重烧毁,放置食盐溶液的位置并未烧着?
探究2
为什么放置乒乓球与书籍引燃时间不同,哪个先被引燃?
设计
实验
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设计实验证明燃烧需要空气(氧气)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条件:(1) ;(2) ;
(3) 。物质燃烧必须 燃烧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
与氧气(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
2. 右图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采用了对比实验方法。其中:
⑴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 ;
⑵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 。
⑶本实验不能解决燃烧是否需要 的条件。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有氧气(或空气)
【方法归纳】设计对比实验时应注意控制变量。
可燃物
实验一
1.在点滴板的两个孔穴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酒精和水。
2.用镊子分别夹取棉花球蘸少量酒精和水,不滴落液体,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3.棉花点燃后要及时放入废液缸内灭掉,不乱丢。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
现象
结论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不燃烧。
注意:棉花点燃后要及时放入废液缸内灭掉,不乱丢。
上述实验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原因吗?
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了棉花,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棉花是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酒精灯加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棉花是可燃物,
水分蒸发后,棉花与氧气接触,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二(1)
1.点燃酒精灯,灯帽正放实验台,用过的火柴梗放在垃圾瓶中。
2.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3.点燃后的物品要及时放入废液缸内灭掉,不乱丢。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
现象
结论
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注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不能太大。
实验二(2)
1.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直径约1cm、大小相同
2.如图所示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可燃物位置对称且距离铜片中心位置相同
3.加热薄铜片的中部,观察实验现象
4.点燃后的物品要及时放入废液缸内灭掉,不乱丢
5.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
现象
结论
乒乓球碎片燃烧,滤纸碎片碳化。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注意: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1.如果将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着火点低),会有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粗铜管
白纸条
实验设计图
【课后练习】
1.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A.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时,收集的氧气不纯——导管口一有气体逸出就开始收集B.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造成倒吸——结束时未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就撤走酒精灯C.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造成集气瓶底炸裂——刚点燃火柴就将铁丝伸入集气瓶D.70℃热水,铜片上的红磷不会燃烧——没有达到着火点
2.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中,若红磷不足,导致结果偏大B.在“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手绢没有燃烧是因为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C.在“探究微粒运动”实验中,酚酞试液由上而下逐渐变红D.在“加热葡萄糖、面粉”实验中,都得到黑色残渣,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3.下列对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洒出,可将胶头滴管伸到试管内B.铁丝经点燃后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为避免药品浪费,做完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D.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4.下列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A.探究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中,在相同温度下使白磷分别置于水和空气中B.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知摩擦力的大小C.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反复做实验,通过分析得出结论D.电解水实验中,通过检验两极产物研究水的组成
5.下列教材实验中,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C.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D.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
6.实验:
(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生坩埚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______。(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取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别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现象:______。(3)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4)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总结:______。
7.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8.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______。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讨论交流: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总结:______。
【课后练习】答案
1.C 2.A 3.B 4.A 5.C
6.(1)乒乓球碎片燃烧
(2)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3)温度达到着火点
(4)较长时间后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低于煤粉的着火点(或物质不同,着火点不同)。
7.片刻后,蜡烛熄灭 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接触
8.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物质是可燃物 棉花燃烧。加热时水分会蒸发,当水分蒸发完后,再继续加热,棉花温度升高,当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